《天文学家从另一颗恒星中发现彗星中的气体分子时,科学的新前沿》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pengh
  • 发布时间:2019-09-30
  • 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包括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内,已经取得了历史性发现,发现了一颗彗星中的气体分子,该彗星已经从另一颗恒星掉入了我们的太阳系。

    这是天文学家第一次能够在星际物体中检测到这种类型的物质。

    这一发现标志着科学发展的重要一步,因为它现在将使科学家们能够开始准确地解释这些物体是由什么构成的,以及我们的家庭太阳系与我们银河系中的其他物体相比。

    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天体物理学研究中心的艾伦·菲茨西蒙斯教授说:“这是我们第一次能够准确地测量星际访客的构成,并将其与我们自己的太阳系进行比较。”

    克里米亚业余天文学家根纳季·鲍里索夫8月发现了鲍里索夫彗星。在接下来的12天中观察到,它没有绕太阳公转,只是绕着我们银河系自己的路径通过了太阳系。

    到9月24日,它已更名为2I / Borisov,这是天文学家发现的第二个星际物体。与两年前发现的第一个这样的物体1I /'Oumuamua不同,该物体看起来像是一颗微弱的彗星,周围充满尘埃和短尾巴。

    来自欧洲,美国和智利的Alan Fitzsimmons及其同事使用加那利群岛拉帕尔玛岛上的William Herschel望远镜检测彗星中的气体,但这非常棘手。

    他说:“我们的第一次尝试是在9月13日星期五,但是不幸的是,我们被如此接近太阳的天空的亮度所挫败。但是下一次尝试是成功的。”

    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将巨型望远镜对准上周五凌晨6点至7点之间清晨低空的彗星。将微弱的彗星光传递到光谱仪中,这使天文学家能够根据波长或颜色来测量彗星发出的光量。

    Fitzsimmons教授解释说:“光谱使我们能够通过其光谱指纹来检测各种气体。我们在中午收到数据,并且当晚傍晚5点才知道我们是第一次成功检测到气体。”

    检测到的气体是由碳原子和氮原子键合而成的氰。吸入会产生有毒气体,但在彗星中相对常见。

    该团队将这些光谱与在摩洛哥的TRAPPIST-North望远镜获得的彗星的滤波图像结合在一起,还测量了彗星喷出的灰尘量,并对中央核的大小设置了限制。

    Emmanuel Jehin博士正在使用摩洛哥的TRAPPIST-North望远镜监视彗星,并提供了对于测量2I排放的彗星尘埃量至关重要的数据。他说:“我们习惯于看到彗星的图像,但是它是如此特别!现在几乎每天早上都在观察它,持续了两个星期,我着迷于这个物体不像我观察到的许多其他物体那样令人着迷,但是确实来自另一颗可能很远的恒星。”

    夏威夷大学的Karen Meech教授以前曾对彗星进行过成像,并使用新数据来计算彗星的可能尺寸。

    她报告说:“我们使用从核子中发现的大量气体进行的初步分析表明,与典型的短时彗星相比,大部分表面都是活跃的。”

    研究小组得出结论,关于彗星的最引人注目的是,就其散发的气体和尘埃而言,它看起来很普通。看起来它诞生于46亿年前,是与太阳系中的其他彗星一起诞生的,但它来自一个至今尚未确定的恒星系统。

    随着彗星接近太阳,天文学家将变得更明亮,更可见。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奥利弗·海诺特博士说:“明年将是非常令人兴奋的,因为随着2I的演变,我们将能够追踪我们的太阳系。相比之下,我们只有几周的时间研究“ Oumuamua变得太微弱了。”

    欧洲航天局于今年早些时候批准了一项太空飞行任务,该任务可能会拜访未来的星际访问者。团队的Colin Snodgrass博士还是ESA彗星拦截器的副首席研究员,该探测器将于2028年发射升空。

    ——文章发布于2019年9月27日

相关报告
  • 《天文学家发现“炮弹”脉冲星在太空中飞驰》

    • 来源专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知识集成服务平台
    • 编译者:魏韧
    • 发布时间:2019-11-08
    • 天文学家利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卡尔·G·扬斯基超大射电望远镜阵列(Karl G. Jansky Very Large Array,VLA)发现了一颗脉冲星,它以每秒近700英里的速度从假定的诞生地疾驰而去,其轨迹直接指向产生它的超新星爆炸碎片壳的中心。这一发现将为脉冲星——大质量恒星爆炸后遗留下来的高密度中子星——如何在爆炸中被加速到如此高的速度提供了重要的新见解。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 这颗脉冲星被命名为PSR J0002+6216,距离地球约6,500光年,是由一个名为Einstein@Home的公民科学项目于在2017年发现的。该项目利用志愿者捐赠的计算机时间来分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费米伽玛射线空间望远镜的数据。到目前为止,花费了10,000多年的计算时间,该项目总共发现了23颗脉冲星。 用VLA进行的射电观测清楚地显示了超新星残骸以外的脉冲星,它后面有一条延伸了大约13光年的粒子系统和磁能尾巴。尾巴指向超新星残骸的中心。 海军研究实验室的Matthew Kerr说:“测量脉冲星的运动并向源头追踪,表明它产生在超新星爆炸发生的残骸中心”。脉冲星现在距离残骸中心53光年。 天文学家说脉冲星显然是在爆炸后大约5,000年追赶上了外壳。这个系统在爆炸后大约10,000年的今天才被发现。 科学家们说,脉冲星的平均速度只有每秒150英里左右,达到速度接近每秒700英里是不寻常的。这颗脉冲星如果移动得足够快,最终将逃离银河系。 天文学家目前尚不清楚它在超新星爆炸过程中是如何加速到如此高速状态的,未来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阐明这一发展过程。目前提出了许多产生机制,例如在PSR J0002+6216中看到的情况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超新星爆炸中的水动力不稳定性导致了脉冲星的高速运动。
  • 《科学家基于LAMOST发现一颗目前离地球最近的特殊中子星候选体》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3-23
    • 近期,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合作,使用LAMOST光谱数据并结合新疆天文台南山光学望远镜测光数据,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0.98倍太阳质量的致密星与晚期主序星组成的双星系统。该研究结合多波段(射电、光学、X射线及伽马射线)观测分析,推测该致密星可能是一颗“X射线暗弱的孤立中子星”(XDINS),这是首次在双星系统中发现此类天体。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杂志快报》上。 左图是该系统的多波段光变曲线以及模型拟合的结果,右图是在光学伴星参考系下的Ha发射线随轨道周期的改变 如果中子星各种可能的能源均消耗殆尽,那么星体只能辐射剩下的热能,这类中子星称为X射线暗弱的孤立中子星(XDINS)。XDINS以软X射线的热谱为主,且伴有紫外辐射,表现为射电宁静状态,故发现它们颇为困难。理论认为,通过核塌缩超新星爆炸不可能产生低于1.17倍太阳质量的中子星,新的发现意味着此类中子星可能产生于其他形成通道,如白矮星吸积诱导塌缩(AIC)。此外,根据Gaia卫星的视差,这个包含中子星候选体的双星系统离地球仅约385光年。这是目前发现的离地球最近的中子星候选体。该研究暗示了来自地球深海探测到的重元素可能与该类超新星爆发过程成协。 目前仅有七颗X射线暗弱的孤立中子星被发现(绰号“七剑客”)。它们离地球均较近(约391光年至1630光年),自转周期大概是5到10秒。新发现的这颗X射线暗弱的孤立中子星是首次在双星系统中发现这类天体。 该发现是基于LAMOST的中低分辨率光谱时域巡天数据,结合南山光学望远镜多波段和美国凌星系外行星巡天卫星(TESS)的测光数据以及其他波段的光学巡天数据确定了晚期主序星的半径、温度等信息。研究通过拟合光变曲线,最终得到这个双星系统中的致密星以及光学伴星的质量分别约为0.98倍太阳质量和0.62倍太阳质量。 通过LAMOST中分辨率光谱数据,研究发现该系统的Ha发射线具有双峰结构。其中,成分相对较宽的Ha发射线起源于恒星色球活动,而另一个相对较窄的Ha发射线表现出与致密星同相位的变化,因此较窄的成分可能来自吸积盘。另外,在十几年的巡天测光数据中,该源没有展现大幅度的星等变化,且X射线光度低,表明该致密星不太可能是白矮星,而可能是颗中子星。 通过美国费米(Fermi)卫星未发现其高能对应体,基于该系统极低的X射线光度且相对较软的X射线能谱,可推测该致密星是一颗处在双星系统中的XDINS。根据美国的星系演化探测器(GALEX)的紫外观测得到该系统的吸积盘辐射半径及中子星死亡线,可知该中子星的自转周期大概位于0.52秒到6.5秒之间,这与XDINS的自转周期一致。 这颗目前离地球最近、且处于双星系统中的“X射线暗弱的孤立中子星”候选体的发现,为剖析此类特殊天体的物理性质以及形成演化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