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理工大学高伟等开发出人体动能能量收集系统》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0-10-30
  • 廉价可穿戴传感器的出现,可以监测心率和体温,以及血糖和代谢副产物的水平,这使得研究人员和卫生专业人员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监测人类健康。但和所有电子设备一样,这些可穿戴传感器都需要电池。电池是一种选择,但不一定是理想的,因为它们可能体积大、重量重、并且电量有限。
    加州理工学院的高伟是安德鲁和佩吉•切恩医学工程系的医学工程助理教授,他一直在开发这些传感器以及利用人体自身为其提供动力的新方法。此前,他发明了一种传感器,可以监测人体汗液中的健康指标,由汗液自身提供动力。
    如今,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动能传感器,可以通过人体移动进行能量收集。
    这种能量收集是用一层薄的夹心材料(聚四氟乙烯、铜和聚酰亚胺)粘在人的皮肤上完成的。当人移动时,这些材料片与铜和聚酰亚胺制成的滑动层摩擦,产生少量的电。这种效应被称为摩擦电学,也许最好的解释是一个人在走过铺有地毯的地板,然后触摸金属门把手后可能受到的静电电击。
    “我们的摩擦发电机,也叫纳米发电机,有一个定子,固定在躯干上,还有一个滑块,固定在手臂内侧。在人体运动过程中,滑块在定子上滑动,同时产生电流,摩擦生电从概念上讲,这不是什么新鲜事。”
    高说,团队正在研究如何制造商用纳米发电机。
    他说:“我们使用的不是昂贵的材料,而是商用的柔性电路板。”这种材料价格便宜,非常耐用,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机械性能良好。”
    纳米发电机不会产生大量电能;事实上,一个面积为100平方米的装置才能为一个40瓦的灯泡供电。然而,高的可穿戴传感器的功耗要求很低,系统将产生的电能储存在电容器中,直到有足够的电荷来读取传感器的读数,然后通过蓝牙将数据无线发送到手机上。一个人移动得越多,传感器收集数据的频率就越高。但即使这个人相当久坐不动,传感器最终也会积累足够的能量来工作。
    高伟最终希望通过多种方法产生的能量来运行他的可穿戴传感器。例如,一个可穿戴设备可能使用汗液产生的电能、摩擦发电机和小型可穿戴太阳能电池板共同供电。
    题为“利用人体动能实现无电池驱动的无线传感器”的研究杂志上。合著者为前医学工程博士后余松,医学工程研究生季红敏(19岁)和杨依然(18岁),医学工程博士后尤瑜(均为加州理工学院学生);以及来自北京大学的王浩斌和张海霞。

相关报告
  • 《东京理工大学开发出一种无线供电的5G继电器有助于将5G技术带到智能工厂》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isticzz2022
    • 发布时间:2024-06-17
    •        东京理工大学的科学家报告称,最近开发的一种无线供电的5G继电器可以加速智能工厂的发展。通过采用较低的工作频率进行无线电力传输,所提出的继电器设计解决了当前的许多限制,包括范围和效率。反过来,这允许在工业环境中更通用和更广泛地布置传感器和收发器。        信息时代的标志之一是产业向更大的信息流动转变。这在高科技工厂和仓库中随处可见,在那里,无线传感器和收发器安装在机器人、生产机械和自动车辆中。在许多情况下,5G网络用于协调这些设备之间的操作和通信。为了避免依赖笨重的有线电源,传感器和收发器可以通过无线电力传输(WPT)远程通电。然而,传统WPT设计的一个问题是它们工作在24GHz。在如此高的频率下,传输波束必须非常窄以避免能量损失。此外,只有在WPT系统和目标设备之间有清晰的视线时,才能传输功率。由于5G中继通常用于扩展5G基站的范围,WPT需要进一步扩展,这对24 GHz系统来说是另一个挑战。        为了解决WPT的局限性,东京理工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想出了一个聪明的解决方案。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他们开发了一种新型5G继电器,该继电器可以在5.7 GHz的较低频率下无线供电,其结果已在2024年IEEE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与电路研讨会上发表。“通过使用5.7 GHz作为WPT频率,我们可以获得比传统的24 GHz WPT系统更宽的覆盖范围,使更广泛的设备能够同时运行。”资深作者兼副教授Atsushi Shirane解释道。所提出的无线供电中继器旨在充当5G信号的中间接收器和发射器,5G信号可以来自5G基站或无线设备。该系统的关键创新是使用了整流器型混频器,该混频器在产生直流电的同时进行四阶次谐波混频。       值得注意的是,混频器使用接收到的5.7GHz WPT信号作为本地信号。有了这个本地信号,再加上乘法电路、移相器和功率组合器,混频器将接收到的28 GHz信号“下变频”为5.2 GHz信号。然后,这个5.2GHz的信号被内部放大,通过逆过程上变频到28GHz,并重新传输到其预期目的地。       为了驱动这些内部放大器,所提出的系统首先对5.7GHz WPT信号进行整流以产生直流电,该直流电由专用电源管理单元管理。正如Shirane所强调的,这种巧妙的方法提供了几个优点:“由于5.7 GHz WPT信号的路径损耗比24 GHz信号小,因此可以从整流器获得更多的功率。此外,5.7 GHz整流器的损耗比24 Hz整流器低,并且可以以更高的功率转换效率工作。”最后,这种拟议的电路设计允许选择晶体管大小、偏置电压、匹配、滤波器的截止频率和负载,以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转换效率和转换增益。       通过几次实验,研究团队展示了他们提出的继电器的能力(见图2)。使用标准CMOS技术,单个芯片仅占用1.5毫米乘0.77毫米的芯片,可以在10.7 dBm的输入功率下输出6.45 mW的高功率。值得注意的是,多个芯片可以被组合以实现更高的功率输出。考虑到其诸多优点,所提出的5.7GHz WPT系统可以为智能工厂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 《北京理工大学和工信部开发出钙钛矿量子点阵列》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6-29
    • 北京理工大学和工信部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钙钛矿量子点微阵列,在包括micro LED 显示器在内的量子点颜色转换(QDCC)应用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钙钛矿量子点(PQD) 作为一种富有吸引力的材料极具潜力,可以解决传统QDCC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虽然钙钛矿量子点相对较新,但其已被证明具有诸多吸引人的特性,使其非常适合电子和光电应用。 通过使用带图案的黑色光刻胶模具制造QD像素,研究人员可以增加像素厚度并避免光学串扰,这是一个常见但重要的问题,会阻碍更好的打印效果。但制造成本会大幅上升。研究团队着手通过开发一种创建具有稳健3D结构的PQD的方法来解决这些挑战。 据报道,其制造的PQD微阵列具有QDCC应用所需的特性,包括具有半球形形状和强光致发光的3D 形态。由于与原位制造的PQD无缝集成,这些微阵列在大面积上实现了强而均匀的光致发光。研究人员的技术证明了原位直接印刷光聚合方法在制造具有宽色域和高分辨率的图案化多色钙钛矿量子点微阵列方面的潜在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