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理工大学高伟等开发出人体动能能量收集系统》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0-10-30
  • 廉价可穿戴传感器的出现,可以监测心率和体温,以及血糖和代谢副产物的水平,这使得研究人员和卫生专业人员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监测人类健康。但和所有电子设备一样,这些可穿戴传感器都需要电池。电池是一种选择,但不一定是理想的,因为它们可能体积大、重量重、并且电量有限。
    加州理工学院的高伟是安德鲁和佩吉•切恩医学工程系的医学工程助理教授,他一直在开发这些传感器以及利用人体自身为其提供动力的新方法。此前,他发明了一种传感器,可以监测人体汗液中的健康指标,由汗液自身提供动力。
    如今,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动能传感器,可以通过人体移动进行能量收集。
    这种能量收集是用一层薄的夹心材料(聚四氟乙烯、铜和聚酰亚胺)粘在人的皮肤上完成的。当人移动时,这些材料片与铜和聚酰亚胺制成的滑动层摩擦,产生少量的电。这种效应被称为摩擦电学,也许最好的解释是一个人在走过铺有地毯的地板,然后触摸金属门把手后可能受到的静电电击。
    “我们的摩擦发电机,也叫纳米发电机,有一个定子,固定在躯干上,还有一个滑块,固定在手臂内侧。在人体运动过程中,滑块在定子上滑动,同时产生电流,摩擦生电从概念上讲,这不是什么新鲜事。”
    高说,团队正在研究如何制造商用纳米发电机。
    他说:“我们使用的不是昂贵的材料,而是商用的柔性电路板。”这种材料价格便宜,非常耐用,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机械性能良好。”
    纳米发电机不会产生大量电能;事实上,一个面积为100平方米的装置才能为一个40瓦的灯泡供电。然而,高的可穿戴传感器的功耗要求很低,系统将产生的电能储存在电容器中,直到有足够的电荷来读取传感器的读数,然后通过蓝牙将数据无线发送到手机上。一个人移动得越多,传感器收集数据的频率就越高。但即使这个人相当久坐不动,传感器最终也会积累足够的能量来工作。
    高伟最终希望通过多种方法产生的能量来运行他的可穿戴传感器。例如,一个可穿戴设备可能使用汗液产生的电能、摩擦发电机和小型可穿戴太阳能电池板共同供电。
    题为“利用人体动能实现无电池驱动的无线传感器”的研究杂志上。合著者为前医学工程博士后余松,医学工程研究生季红敏(19岁)和杨依然(18岁),医学工程博士后尤瑜(均为加州理工学院学生);以及来自北京大学的王浩斌和张海霞。

相关报告
  • 《东京理工大学开发出一种无线供电的5G继电器有助于将5G技术带到智能工厂》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isticzz2022
    • 发布时间:2024-06-17
    •        东京理工大学的科学家报告称,最近开发的一种无线供电的5G继电器可以加速智能工厂的发展。通过采用较低的工作频率进行无线电力传输,所提出的继电器设计解决了当前的许多限制,包括范围和效率。反过来,这允许在工业环境中更通用和更广泛地布置传感器和收发器。        信息时代的标志之一是产业向更大的信息流动转变。这在高科技工厂和仓库中随处可见,在那里,无线传感器和收发器安装在机器人、生产机械和自动车辆中。在许多情况下,5G网络用于协调这些设备之间的操作和通信。为了避免依赖笨重的有线电源,传感器和收发器可以通过无线电力传输(WPT)远程通电。然而,传统WPT设计的一个问题是它们工作在24GHz。在如此高的频率下,传输波束必须非常窄以避免能量损失。此外,只有在WPT系统和目标设备之间有清晰的视线时,才能传输功率。由于5G中继通常用于扩展5G基站的范围,WPT需要进一步扩展,这对24 GHz系统来说是另一个挑战。        为了解决WPT的局限性,东京理工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想出了一个聪明的解决方案。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他们开发了一种新型5G继电器,该继电器可以在5.7 GHz的较低频率下无线供电,其结果已在2024年IEEE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与电路研讨会上发表。“通过使用5.7 GHz作为WPT频率,我们可以获得比传统的24 GHz WPT系统更宽的覆盖范围,使更广泛的设备能够同时运行。”资深作者兼副教授Atsushi Shirane解释道。所提出的无线供电中继器旨在充当5G信号的中间接收器和发射器,5G信号可以来自5G基站或无线设备。该系统的关键创新是使用了整流器型混频器,该混频器在产生直流电的同时进行四阶次谐波混频。       值得注意的是,混频器使用接收到的5.7GHz WPT信号作为本地信号。有了这个本地信号,再加上乘法电路、移相器和功率组合器,混频器将接收到的28 GHz信号“下变频”为5.2 GHz信号。然后,这个5.2GHz的信号被内部放大,通过逆过程上变频到28GHz,并重新传输到其预期目的地。       为了驱动这些内部放大器,所提出的系统首先对5.7GHz WPT信号进行整流以产生直流电,该直流电由专用电源管理单元管理。正如Shirane所强调的,这种巧妙的方法提供了几个优点:“由于5.7 GHz WPT信号的路径损耗比24 GHz信号小,因此可以从整流器获得更多的功率。此外,5.7 GHz整流器的损耗比24 Hz整流器低,并且可以以更高的功率转换效率工作。”最后,这种拟议的电路设计允许选择晶体管大小、偏置电压、匹配、滤波器的截止频率和负载,以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转换效率和转换增益。       通过几次实验,研究团队展示了他们提出的继电器的能力(见图2)。使用标准CMOS技术,单个芯片仅占用1.5毫米乘0.77毫米的芯片,可以在10.7 dBm的输入功率下输出6.45 mW的高功率。值得注意的是,多个芯片可以被组合以实现更高的功率输出。考虑到其诸多优点,所提出的5.7GHz WPT系统可以为智能工厂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 《香港理工大学及澳门科技大学研发抗新冠肺炎RBD重组疫苗》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20-08-05
    • 周一,研究人员在香港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大湾区的高校已经开发出一种重组受体结合域(RBD)蛋白候选疫苗,该疫苗在对抗2019冠状病毒病方面显示出前景。一剂疫苗可以在7天后诱导中和活性,但是更多的动物实验正在进行以测试它的持久性。 由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澳门科技大学(MUST)及其他中国机构研发的重组RBD蛋白疫苗,若能在动物体内诱导有效的功能性抗体反应,并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可提供对SARS-CoV-2的强大免疫保护。 7月29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记录这项工作的文章。 MUST的医学教授张康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系统地研究了整个S钉蛋白,我们发现RBD结构域在诱导抗体或免疫反应方面有最有效的作用,同时它还减少了其他不需要的副作用。” “我们检查了整个蛋白质,发现RBD只有大约200多个氨基酸,是制造疫苗的最佳候选,”他补充说。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小组发现含有spike蛋白RBD的重组疫苗在单剂量注射后的7到14天内,能够在免疫小鼠、兔子和猴子身上诱导有效的功能性抗体应答。 免疫动物的血清阻断了RBD与细胞表面表达的ACE2受体的结合,并在体外中和了SARS-CoV-2假病毒和活病毒的感染。疫苗接种还能保护猴子免受病毒感染。在COVID-19患者的血清中也发现了rbd特异性抗体的升高。 “我们的发现强调了RBD结构域在SARS-CoV-2疫苗设计中的重要性,这为通过诱导针对RBD结构域的抗体开发保护性疫苗提供了理论基础,”Zhang补充道。 动物试验阳性结果 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兼职教授刘江强表示,现时从老鼠、兔子及猴子的数据看来“非常有利”。 “不仅仅是从功效的角度;我们能够证明,第一次注射后猴子的血浆已经显示出足够的保护作用。除此之外,我们还证明它是非常安全的。”他补充说,到目前为止在动物实验中还没有观察到副作用。 在这项研究中,小鼠接种了不同剂量的免疫,剂量范围从0.1磅到20磅不等。他们在第0天接受一次免疫注射并在第7天收集血清,或者在第0天和第7天分别接受两次注射,或者在第0天和第14天收集血清,在第21天收集血清。在一些实验中,第三次注射是在第21天。 第一次接种疫苗后第7天获得的血清已经显示出对重组RBD的IgG和IgM反应升高。极低剂量的疫苗蛋白(0.1 mol / l)可诱导抗体反应。 此外,免疫小鼠血清获得一剂后7天5μg RBD疫苗Huh7细胞RBD-ACE2-positive显示,只有14.3%,这表明,血清从早期疫苗接种一剂5μg在老鼠身上可以有效地阻止RBD绑定ACE2细胞上的受体。 在兔子和猴子身上也观察到阳性结果。研究人员说,低剂量的每只兔子每针注射1千卡,三次注射就可以诱导出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与此同时,猴子免疫后第7天和第14天血清中对重组RBD的IgG应答明显升高,对假病毒的中和抗体水平也明显升高。 更多关于持久影响的研究 虽然候选疫苗成功诱导抗体反应,但免疫持续时间仍是一个问题。Lau和他的团队正在考虑如何将疫苗的耐久性延长到一年甚至两年。他说,他们在一项研究中使用了一种新的佐剂,目的是提高抗体滴度,使疫苗持续时间更长。 “我们现在正试图对此进行评估,”刘告诉《生物世界》。“我们有一个策略来增加抗体的效价或产生抗体的数量,这些实验实际上正在猴子身上进行。如果我们能进一步提高抗体的效价,我们将拥有真正顶级的产品,”他补充道。 在这篇论文中,研究人员说,添加明矾佐剂可以显著增强诱导,到第7天特异性抗体水平会更高,到第21天甚至更高。 这些令人鼓舞的结果促使研究人员尽快将这种疫苗进行人体试验。 "监管方面还有一点不确定性," Lau表示。“但我可以和你们分享的是,根据我们目前的时间表,它将在几个月甚至几周内进入临床研究。” 刘德华进一步透露,该团队正在与一家台湾制造商谈判,准备大规模生产。 他说:“选择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来表达这项研究的各种蛋白质,因为这是一个商业上可行的系统,如果成功,可以用于生产候选疫苗,在商业规模上。”“用于制造重组RBD疫苗的生物技术方法在帮助大规模疫苗生产方面是成熟和可行的。” 除了这种候选疫苗,香港、澳门和中国大陆的学者一直在合作开发各种对抗COVID-19的产品。它们包括对感染和其他呼吸道病毒的快速诊断测试,以及基于CT胸部成像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 然而,“疫苗才是真正的解决方案,”理大副校长兼教务长Alexander Wai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