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理工大学开发出一种无线供电的5G继电器有助于将5G技术带到智能工厂》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 isticzz2022
  • 发布时间:2024-06-17
  •        东京理工大学的科学家报告称,最近开发的一种无线供电的5G继电器可以加速智能工厂的发展。通过采用较低的工作频率进行无线电力传输,所提出的继电器设计解决了当前的许多限制,包括范围和效率。反过来,这允许在工业环境中更通用和更广泛地布置传感器和收发器。

           信息时代的标志之一是产业向更大的信息流动转变。这在高科技工厂和仓库中随处可见,在那里,无线传感器和收发器安装在机器人、生产机械和自动车辆中。在许多情况下,5G网络用于协调这些设备之间的操作和通信。为了避免依赖笨重的有线电源,传感器和收发器可以通过无线电力传输(WPT)远程通电。然而,传统WPT设计的一个问题是它们工作在24GHz。在如此高的频率下,传输波束必须非常窄以避免能量损失。此外,只有在WPT系统和目标设备之间有清晰的视线时,才能传输功率。由于5G中继通常用于扩展5G基站的范围,WPT需要进一步扩展,这对24 GHz系统来说是另一个挑战。

           为了解决WPT的局限性,东京理工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想出了一个聪明的解决方案。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他们开发了一种新型5G继电器,该继电器可以在5.7 GHz的较低频率下无线供电,其结果已在2024年IEEE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与电路研讨会上发表。“通过使用5.7 GHz作为WPT频率,我们可以获得比传统的24 GHz WPT系统更宽的覆盖范围,使更广泛的设备能够同时运行。”资深作者兼副教授Atsushi Shirane解释道。所提出的无线供电中继器旨在充当5G信号的中间接收器和发射器,5G信号可以来自5G基站或无线设备。该系统的关键创新是使用了整流器型混频器,该混频器在产生直流电的同时进行四阶次谐波混频。

          值得注意的是,混频器使用接收到的5.7GHz WPT信号作为本地信号。有了这个本地信号,再加上乘法电路、移相器和功率组合器,混频器将接收到的28 GHz信号“下变频”为5.2 GHz信号。然后,这个5.2GHz的信号被内部放大,通过逆过程上变频到28GHz,并重新传输到其预期目的地。

          为了驱动这些内部放大器,所提出的系统首先对5.7GHz WPT信号进行整流以产生直流电,该直流电由专用电源管理单元管理。正如Shirane所强调的,这种巧妙的方法提供了几个优点:“由于5.7 GHz WPT信号的路径损耗比24 GHz信号小,因此可以从整流器获得更多的功率。此外,5.7 GHz整流器的损耗比24 Hz整流器低,并且可以以更高的功率转换效率工作。”最后,这种拟议的电路设计允许选择晶体管大小、偏置电压、匹配、滤波器的截止频率和负载,以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转换效率和转换增益。

          通过几次实验,研究团队展示了他们提出的继电器的能力(见图2)。使用标准CMOS技术,单个芯片仅占用1.5毫米乘0.77毫米的芯片,可以在10.7 dBm的输入功率下输出6.45 mW的高功率。值得注意的是,多个芯片可以被组合以实现更高的功率输出。考虑到其诸多优点,所提出的5.7GHz WPT系统可以为智能工厂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 原文来源: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48286
相关报告
  • 《欧盟欲与中日美合作研发5G网络》

    • 来源专题:宽带移动通信
    • 编译者:wangx
    • 发布时间:2015-03-25
    • 欧盟欲与中国、日本和美国合作研发预计在2020年前到来的第五代移动宽带网络5G。 欧盟去年曾与韩国签署协议,双方承诺合作设立5G技术标准。 欧洲数字经济和社会委员冈瑟•厄廷格(Guenther Oettinger)在本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的2015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说道:“数字经济仅是经济系统,而5G将成为未来数字世界的一项关键基础设施。” 如今,智能手机和其它网络连接设备都还是基于3G和4G技术。 作为4G的后继,市场上并不缺乏对5G的期待——需要更广的连通性和更快的下载速度。这将意味着一系列新产品,现有的智能手机和掌上电脑无法充分利用5G。但最大的卖点在于5G对物联网带来的冲击,假使上亿的设备可以连接到云端或者相互连接。这带来的潜力无疑是巨大的,可以支持很多应用,如医生和病人不在一起却能实施远程手术,无人驾驶汽车客运相互通信。 运营商和手机制造商希望5G能在2020年前实现商业化。三星计划在2018年冬运会前开展5G试验,但预计5G难以在2025年前成为主流的通信服务。 爱立信,华为,诺基亚以及法国的阿尔卡特朗讯都在为5G的研发而竞争中。 萨里大学5G创新中心的研究者最近成功实现比4G下行速度快65000倍的连接速度,这已大大领先于三星在5G方面的测试进度。 除了诺基亚和阿尔卡特朗讯,爱立信也大力投资于5G研发。爱立信本周在巴塞罗那宣布在5G项目中大力吸取瑞典大学里专家的意见,包括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皇家学院和隆德大学。爱立信也将参与竞争对手三星,诺基亚等开始的跨行业的5G试验。 网络运营商也开始投资5G了。去年九月,沃达丰宣布与德累斯顿科技大学合作共同开发5G技术。 欧盟一方面寻求与美,中,日展开合作,一方面计划在未来七年中对开展5G研究的horizion2020研究计划投资7亿美元。 5G的实现需要对基础公共设施进行大量投资,而欧盟目前忙于研究工作,大部分投资有来自于私营部门。 欧洲的4G部署还不够完善,政府为4G建设做出了很多努力。与此同时,美日韩等国的4G网络已架构完成,而东欧才刚开始使用这些新技术。
  • 《广州生物院推出“5G”版体细胞重编程技术》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06-24
    •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裴端卿领衔的科研团队报道一种利用7因子代替传统的4因子(OKSM),组成新型高效重编程的方法,此方法就好比移动通讯信号由“4G”升级为“5G”,为再生医学和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机制研究提供高质量细胞来源及崭新的细胞模型。相关研究于北京时间6月18日在线发表在《细胞—报告》上。   自2006年,山中伸弥报道四个转录因子Oct4/Sox2/Klf4/c-Myc可将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以来,此项技术因创造性地避开免疫排斥和伦理争议问题而备受关注,开创了细胞生物学的新篇章。近年来研究表明诱导多能干细胞在细胞治疗、组织器官修复、疾病模型、药物筛选、精准医疗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解开细胞“变身”的秘密和推进临床应用,科学家开发出不同的重编程体系,虽然效率或速度有所提升,但是诱导过程中细胞出现严重的遗传或表观遗传异常,这些异常降低了细胞质量。同时现有的技术也无法在诱导效率、速度和iPSC质量上做到统一,因此限制了它们在临床上的应用。   理解重编程是怎么发生的有助于其临床应用。如果说体细胞重编程的研究是解读生命的程序,那么这种程序是如何编写的?同一个体中,体细胞和干细胞拥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为何命运如此不同?原来真核细胞将基因组DNA与组蛋白进行不同层次的折叠组装成染色质,染色质的关闭或开放状态与细胞命运决定相关的精密信息的读取密切相关。研究团队发现,体细胞重编程过程中染色质状态变化遵循一定的规律。理论上,找到正确改变染色质结构,改变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或表观修饰因子即可将体细胞重编程为iPS细胞。   正是遵循重编程过程中染色质动态变化规律,从开和关的角度出发,结合基因表达谱分析,裴端卿领衔的科研团队开发出由7个因子(7F)组成的新型高效重编程因子混合剂,可快速将小鼠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iPS细胞。此混合剂是由5个由转录因子Sall4、Esrrb、Nanog、Glsi1、Jdp2以及两个表观修饰因子Kdm2b和Mkk6组成;利用此体系,可将传统OKSM重编程效率从小于0.1%提高到10%左右;在速率上,只需要重编程4天,即可获得能够生出嵌合小鼠以及生殖系传递小鼠的iPS细胞。如果把重编程过程比作是信息通讯,7F的诞生无疑是将原有的“4G”推向了“5G”快速通道。与Yamanaka因子不同,7F选择特异的“通道”将体细胞推向iPSC终点,在此过程中,重编程因子之间相互配合,调控相应位点开放和关闭。   此研究揭示了遵循染色质动态变化规律而设计的重编程因子组合在决定iPSCs的特性上扮演重要角色,它有利于快速获得高质量iPSCs,为进一步揭示重编程机制提供更多选择。同时,短期快速获得高质量iPSCs可以缩短细胞治疗过程,加速推进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走向临床。此外,这种因子的筛选理念可帮助科学家针对性地设计转录因子组合用于改变染色质结构,结合小分子化合物,更易操控细胞命运决定。   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为裴端卿研究员、刘晶研究员。广州生物院王波博士、博士研究生吴琳琳、李东伟博士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和广州市的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