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用加氢站布局规划已进入报批程序》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 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3-07-21
  • 5月9日,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发布《对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108号代表建议的答复,其中指出由上海市住建委会同市规资局等研究制定的《上海市车用加氢站布局规划》已进入报批程序,规划编制过程中多次征求各区和相关部门意见,总体布局基本稳定,待正式发布后我委将进一步做好宣贯衔接工作。

    原文如下:

    对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108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做强上海汽车产业领军地位,加快氢能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加氢站布局的建议”的代表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优化加氢站布局,加快加氢站建设”的建议

    目前,由我委会同市规资局等研究制定的《上海市车用加氢站布局规划》已进入报批程序,规划编制过程中多次征求各区和相关部门意见,总体布局基本稳定,待正式发布后我委将进一步做好宣贯衔接工作。在加氢站建设规范和补贴细则方面,我委会同市发改、经信、规资、市场、应急等六部门联合制定印发了《上海市

    燃料电池汽车

    加氢站建设运营管理办法》(沪住建规范联〔2021〕11号),明确了加氢站建设及日常管理要求;2023年1月,市经信委、市财政局等六部门联合制定了《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专项资金实施细则(送审稿)》,并提请市政府审定,待获批后即可发布。同时,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关会议精神,70兆帕加氢站建设将在落实风险管控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我委将在后续工作中加强引导,在规划修编和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区域定位和全市层面的加注需求。

    二、关于“突破内部撬装式加氢站政策瓶颈”的建议

    关于“撬装式”加氢站,根据《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建设运营管理办法》(沪住建规范联〔2021〕11号)以及国家、本市有关标准、技术规程,对于“撬装式”和“固定式”加氢站,在日常管理中暂无差异化要求。

    对于“内部”加氢站,考虑到本市的加氢站已参照燃气设施管理,故加氢企业设立的加氢站点须参照燃气条例履行普遍供气义务;实际运行的站点中,仅有宝武厂区、上海化工区内的加氢站因本身存在外部车辆通行限制,故只能内部供氢。

    三、关于“减少运输成本,研究从氢源地建设输氢管道到区的可能性”的建议

    根据现有法律法规及管理规定,关于输氢管道与天然气管道同线埋设、既有燃气管道掺氢等工作尚处于课题研究阶段,国家有关长距离纯氢输送管道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也在编制中。我委将会同相关职能部门结合管理实际,适时跟进课题研究和结果运用。

    四、关于“建议报请市级或者国家级政策制定机构,将氢气以能源产品进行管理”的建议

    关于“氢”纳入能源管理事宜,可参考国家对城镇燃气的管理界面划分。如天然气(甲烷)、液化石油气(丙烷、丁烷)等,其在生产、运输环节仍须按危化品管理要求执行,在使用环节则按城镇燃气进行管理。

    本市目前已将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纳入城镇燃气设施管理。按照《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建设运营管理办法》(沪住建规范联〔2021〕11号)文件精神,本市新建、改建、扩建加氢站项目按照一般项目建设的审批程序进行报批。截至2023年3月,已有8家经营企业、10座加氢站点顺利获得准入。

    五、关于“建议成立市级氢燃料电池汽车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的建议

    目前,本市市级层面已建立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专班。工作专班成员包括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交通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应急局、市公安局、市规划资源局、市市场监管局、嘉定区、青浦区、临港管委会等。后续,根据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的推进情况,视情增加相关区和单位。

    再次感谢您对本市氢能领域新业态和公用事业的关注!

相关报告
  • 《广东发布电解制氢加氢一体站地方标准》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3-09-15
    • 广东发布电解制氢加氢一体站地方标准 .   5月6日,广东省应急管理厅发布了关于征求《制氢加氢一体站安全技术规范(报批稿)》地方标准意见的公告。   以下为原文 关于征求《制氢加氢一体站安全技术规范(报批稿)》地方标准意见的公告   地方标准《制氢加氢一体站安全技术规范》是广东省2020年第一批广东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粤市监标准〔2020〕463号),深圳市凯豪达氢能源有限公司牵头的起草小组依据技术审查会专家组意见及技术审查会后专家反馈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并形成该标准报批稿。
  • 《北大周治平教授:振兴半导体行业需要科学的规划和布局》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9-09-12
    • 日前,北京大学教授、半导体业资深人士周治平称,中国至少需要“5到10年时间”才能在半导体领域赶上美国、韩国等国家,因为提升整个生态系统需要时间,尤其是在其他国家(在硬件、软件、服务和知识产权方面)实施技术封锁的时候,必须要自己开发出相关的设备、工具和技术。 长期以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电子产品制造国家与消费国家,电子信息产品的核心半导体元器件以及集成电路高端制造装备和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现在,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进口装备与原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查和限制,禁止中国企业通过市场的方式并购相关企业,甚至直接对中国企业进行禁运,使得中国发展半导体的战略性、迫切性都提高到新的水平。 在这种背景下,除了以国家大基金以及相关企业为主的国家队外,各地政府、社会资金纷纷加入半导体投资的队伍,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业内担忧有泡沫之嫌。 半导体行业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是一场马拉松比赛,一旦胜出,就会产生赢家通吃的垄断现象。因此,半导体投资需要耐心和定力,在技术上不断积累,在资金上持续投入。但是,现在如此高门槛的半导体业竟然也成了投资风口,大量地方政府出钱搞半导体项目。半导体投资注定在短期内不可能盈利,因此,只能是政策“风口”,而不会是市场风口。 最大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在投入数亿或数十亿资金购置设备、技术之后,还有没有能力每年持续投入数亿在一项几年内几乎不可能赚钱的项目上?更重要的是,一旦不能持续投入,这些项目就会技术落后,设备几乎不值钱,即使能够成功投产,竞争对手也可以用价格战打击。 各地政府半导体新上项目一窝蜂式的做法,与传统刺激投资大干快上的做法类似,但半导体是一个具有很高专利门槛的行业,投资的不仅仅是设备,是否有核心技术能力非常关键。因此,在立项时需要评估技术的先进性。 大部分地方政府重视技术来源,在中国各地竞争式地上项目之际,大量二三线企业将自己落后的技术要出高价。这种情况应该避免。 大规模资金涌入半导体行业与半导体人才供给不足也形成了冲突,很多地方项目不得不高薪聘请经理人或技术专家,而有限的行业精英人才决定了大多数项目得不到满足,不得不矮子队里选将军。这在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半导体行业,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潜力有限。 当前,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不仅受益于“自主可控”带来的机会和市场,更重要的是,从行业发展规律看,目前中国半导体也有弯道超车的有利时机。这是因为,进入5G时代后,半导体行业出现了技术突变,与传统上用于电脑、手机、家电等不同,现在需要解决大数据、自动驾驶、物联网等需求。以芯片为例,人工智能芯片越来越成为新的需求,中国企业在这个领域并未落后很多。5G时代的半导体需求出现爆炸式增长,中国率先进入5G与物联网时代,巨大的市场需求以及技术突变为中国在半导体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是,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不应该是一窝蜂式的,半导体行业与传统制造业不同,它是一个产业链长并以聚集形成完整生态为优势的行业,不是一个地方政府搞一个项目就能振兴半导体业,需要进行科学的产业规划和布局。与此同时,需要时间和耐心,技术积累和创新没有快车道,更没有投机的可能。 现在,国家大基金作为行业领导者进行了全产业链布局,正在提升成线能力。应该强化在一些优势地区建立专门的集成电路装备产业园区,带动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企业扎堆,形成资源和人才的聚集效应,并提升整个产业链条的创新效率。同时,协同下游企业加强国产装备材料以及元器件的应用,为国内产品提升质量提供用户基础。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要有细心、耐心,也要集中资金,而不能过于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