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技术大幅提升钙钛矿材料研发速度》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29
  • 传统材料开发手段主要依据人工收集和分析数据,并通过实验经验进行判断,不仅准确性不高,而且研发周期漫长。而机器学习技术主要依靠机器从先前的实验数据中学习特征并高精度预测新的特性,因此大幅缩短新材料的研发周期,大大节约时间和人力成本。

    麻省理工学院Tonio Buonassisi教授课题组牵头的国际联合联合研究团队利用高通量实验平台和机器学习技术在短短2个月内制备并表征了75种新型钙钛矿化合物材料,其中87%的新材料带隙处于1.2-2.4 eV,大幅缩短研发周期,有助于提升钙钛矿基光电子器件的研发突破。传统的材料样品合成制备方法主要采用实验室人工处理,每批次的数量受到限制,且时间周期相对较长,为此研究人员利用自动化技术开发了高通量的材料合成平台,能够实现钙钛矿材料快速批量生产,其速度较传统人工合成提升近35倍。高通量材料制备使得单批次制备的材料数量大幅增加,而这意味着单次实验就有望实现对更多材料性能(光电、物理、化学特性等)的解读(但最终能否实现大批量数据解读取决于是否有大数据的处理能力),有利于缩短实验周期,提升实验效益。基于上述高通量材料合成平台,研究人员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制备了75种全新的钙钛矿材料。为了实现对大批量数据的快速收集和分析,研究人员引进了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建立钙钛矿材料成分和性能之间的关联搭建了相应的材料模型,实现了输入参量与输出参量之间的关联,可通过不断选择新的参数对模型进行重复训练,研究不同组分对新材料性质的影响。模型研究发现,参量X位(钙钛矿相材料为ABX3型)的元素类型对钙钛矿带隙影响最为明显,如当甲基胺铅碘(MAPbI3)钙钛矿在X位引入部分不同比例溴(Br)元素后,MAPbI3钙钛矿的带隙会发生明显变化,随着掺杂量增加而带隙增大(从0%比例增加到100%比例,带隙从1.5 eV增大到2.35 eV),意味着可以根据实际的用途(即应用在单结还是多结太阳电池),调整材料带隙。对其他位置的元素替代掺杂(如B位的锡[Sn]元素掺杂)也可以实现对钙钛矿带隙的调谐,只是影响没有X位显著。模拟结果显示,75种新型钙钛矿中87%样品的带隙在1-2.4 eV,都符合单结或者多结太阳电池的需求。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模型实现对新钙钛矿材料相结构(区分钙钛矿属于三维、二维还是零维)的快速识别,整个识别效率较传统的人工X射线检测提升了近10倍,且准确率高达90%。最关键的是,研究人员将上述机器学习研究结果应用于实践,制备铅卤化物和无铅钙钛矿,实验结果与模拟吻合度高,表明上述方法具有很好的可靠性。

    该项研究一方面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实现了对新钙钛矿材料组分和性能数据的快速学习分析预测,较传统方法效率提升近10倍;另一方面利用高通量材料合成平台实现材料的批量合成,较传统方法提升近35倍。两者结合大幅缩短新钙钛矿材料研发周期,对钙钛矿太阳电池器件研发突破和商业化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le》。

相关报告
  • 《芴端空穴材料助力单结钙钛矿电池效率达到23.2%》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10-09
    • 当前,高效的钙钛矿太阳电池广泛采用的空穴传输材料为spiro-OMeTAD和PTAA,但上述空穴材料玻璃化温度较低,使得电池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因此开发新型空穴传输材料,使电池高效率和长期稳定性同时得到保障是该电池研究的前沿热点。由韩国化学技术研究所(KRICT)Jangwon Seo教授课题组牵头的联合研究团队设计制备了一种以芴官能团为链端的新型空穴传输材料DM,其具备了比传统空穴材料更加匹配钙钛矿的能级和热稳定性,使得基于该空穴的单结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提高到23.2%,且具备了良好的热稳定性。 研究人员利用分子工程对spiro-OMeTAD空穴的分子结构进行调整改性,即用芴官能团替代原有的苯甲醚官能团制备了DM空穴,从而实现对空穴分子结构和物理化学特性的调控。差示扫描量热(DSC)和热重(TGA)测试显示,DM空穴玻璃化温度为161℃,较spiro-OMeTAD大幅提升近40℃,意味着材料的热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改善。紫外可见光谱测试结果显示,spiro-OMeTAD空穴的已占有电子的能级最高的轨道HOMO为-5.22 eV,而DM的HOMO更负为-5.27 eV,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电池开路电压。随后研究人员将分别制备了以DM和spiro-OMeTAD为空穴的钙钛矿电池进行对比研究,在一个标准太阳光照射下(受照面积为0.09 cm2), 采用spiro-OMeTAD空穴性能最优的电池参数分别为短路电流密度24.8 mA cm−2、开路电压1.07 V、填充因子80.5%,转换效率21.3%;而采用DM空穴电池,得益于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的提升(1.07 V提高到1.14 V,80.5%提高到81.3%),电池获得了高达23.2%转换效率。基于DM电池的平均稳态效率22.85%,认证稳态效率22.6%。研究人员进一步制备了大面积(1cm2)的钙钛矿电池器件,获得了21.7%的平均稳态效率,认证的效率达到20.9%,是迄今报道的1cm2钙钛矿电池效率最高值。最后对电池开展热稳定性测试,结果显示在60℃热环境下放置50小时后,采用spiro-OMeTAD空穴电池性能出现大幅衰退;相反,基于DM空穴电池经过同样的500小时热环境处置后依然可以保持初始效率的95%,展现出优异的热稳定性。 该项研究利用分子工程创新性的设计制备了高性能、高热稳定性的空穴材料,提升了电池开路电压和热稳定性,将单结钙钛矿电池转换效率提升到新的高度,为设计开发高效稳定钙钛矿电池开辟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Energy》。
  • 《铜铬氧化物无机空穴材料改善钙钛矿电池光稳定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01
    • 近年来,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电池快速发展,转换效率已经突破22%,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替代晶硅电池的新一代薄膜太阳电池技术。然而,稳定性差(如水、紫外光诱发的钙钛矿材料降解)问题成为了该电池技术走向商业化应用的一大障碍。由华盛顿大学Alex K-Y Jen课题组牵头的联合研究团队制备了新型的铜铬氧化物(CuCrO2)纳米晶薄膜,替代常规的氧化镍(NiOX)薄膜作为空穴传输层,应用于倒置结构的钙钛矿太阳电池,有效吸收了紫外可见光,避免了钙钛矿的光降解,从而显著改善了电池光稳定性。研究人员采用水热法制备了CuCrO2纳米晶,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显示,CuCrO2纳米晶呈现片状形貌,平均尺寸在10 nm左右。X射线衍射测试结果表明,CuCrO2纳米片为纯六方相结构,即结晶度高有助于空穴传输。随后在室温下(25℃,远低于传统的TiO2基钙钛矿电池500℃左右的制备温度)通过旋涂法在ITO衬底上制备了一层CuCrO2纳米片薄膜作为空穴传输层,透射率测试显示,当传输层的厚度不超过58 nm情况下,在400-800 nm的光谱区域,CuCrO2纳米片空穴传输层的透射率超过了70%,即具备了良好的透射率。最后研究人员制备了以CuCrO2纳米片为空穴的倒置结构钙钛矿电池,并测试了电池性能。结果显示,电池器件的效率与CuCrO2空穴层的厚度有关,当厚度从10 nm逐步增加到20 nm时,器件效率逐渐增加。结合扫描电镜测试发现,厚度在45 nm时器件性能达到最优,短路电流密度、开路电压、填充因子和转换效率依次为21.94 mA cm−2、1.07V、0.81和19%;而基于传统NiOx空穴的钙钛矿电池短路电流密度、开路电压、填充因子和转换效率依次为21.45 mA cm−2、1.05V、0.76和17.1%。研究人员进一步采用紫外光对电池进行辐照研究其光稳定性,发现以NiOx为空穴的电池器件的短路电流密度在照射300 h后发生大幅下降30%,从而导致器件效率也大幅衰减。而以CuCrO2为空穴的器件效率基本不发生变化,表明了CuCrO2能够有效地对紫外光进行阻挡,从而提高了器件的光稳定性。该项研究设计合成了全新的抗紫外光的无机空穴材料,在保障电池高效率的前提下,有效地阻挡了紫外光,大幅改善了钙钛矿电池器件的光能稳定性,为制备高效稳定的钙钛矿电池提供了新途径,为钙钛矿电池工业化应用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