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农场注重以“科技创新”提高产量和利润》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 田儒雅
  • 发布时间:2017-11-28
  • 2月10日,加拿大通讯社发表了评论员伊恩·布莱克斯(Ian Bickis)的文章,指出“农民要想成功,就必须应用新技术,家庭农场正逐步高科技化。”行业观察家表示,农民追求高产、高收益,推动了挤奶机器人及数据收集无人机等技术的应用,使农业日趋精确化、高效化。

    加拿大卡尔加里的风投公司(Avrio Capital)联合创始人阿基·乔盖柯格斯(Aki Georgacacos)指出,“各种技术正为农场快速创造着价值。”该公司专注农业及食品领域创新。乔盖柯格斯称,精细测绘以及土壤湿度、燃料使用等各类传感器仅仅是高科技的开端。

    另一家企业是温尼伯市的农业前沿(Farmers Edge)。10年前韦德·巴尔内斯(Wade Barnes)和柯蒂斯·麦金农(Curtis MacKinnon)共同创办了这家公司,两位创始人始终致力提升当地农场生产效率。巴尔内斯最初向农户推介的技术能根据土地需求控制施肥量。时至今日,用巴尔内斯的话讲,公司已经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农场数据管理企业。公司运用云计算处理土壤传感器、卫星图像、气象站及其他数据,让农场生产效率更上一层楼。

    一月,农业前沿斩获了5800万加元投资,投资方包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Mitsui & Co., Ltd.)、凯鹏华盈 (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 下属绿色成长基金 (Green Growth Fund) 和 Osmington Inc.。农业前沿业务遍及4个大洲,巴尔内斯日前亲赴俄罗斯南部,建立了另一个办事处,他表示“农业的下一次巨大变革就是大数据的应用。”巴尔内斯还称,农户已然看到,应用现阶段能获取的数据,生产力就提升了30%,而未来数据技术会越来越亲民。

    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生物资源工程系副教授维亚切斯拉夫·艾达查克(Viacheslav Adamchuk)表示,世界粮食体系承受的压力不断增加,这种情况下更经确的技术、生产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艾达查克估计,得益于GPS和传感器的广泛应用,农户可以真正按需分配资源,可将化肥、种子、水资源等成本投入至少降低10%,降幅甚至可高达40%。

    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农业、生命及环境科学系主任斯坦·布莱德(Stan Blade)指出,“自动方向引导(auto-steered)拖拉机联合产量检测器——我们现在之所以都使用这些设备,是因为这些设备提高了我们的生产效率。这些设备减少了人力劳动,提高了效率及生产安全性,因此为农业生产者们提供了新的契机。”

    (编译 田儒雅,李小曼)

相关报告
  • 《加拿大农场信贷发布《加拿大乳制品行业展望》报告》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孙巍
    • 发布时间:2017-11-28
    • 今年第一季度,加拿大农场信贷(Farm Credit Canada,FCC)发布了《加拿大乳制品行业展望》报告。报告简要介绍了加拿大乳制品行业近年概况,重点从乳制品消费、市场供需、价格等几方面统计分析了加拿大乳制品行业的发展现状,并对该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一、行业概况 据加拿大农业系统及农业食品部(AAFC)数据统计,2014年,加拿大农业及农产品行业创造了230万就业岗位,为国内生产总值贡献了1,082亿加元(约占6.6%)。5年间乳制品行业现金总收入上升9.9%,2014年达到61亿加元。由此可见,加拿大乳制品行业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从萨斯喀彻温省(Saskatchewan)的1.4%到纽芬兰省(Newfoundland and Labrador)的36.2%,加拿大各省的农场收入占比不等。农场总收入中,乳制品产量最多的3大省份分别是:魁北克省(26.7%)、不列颠哥伦比亚省(18.9%)、安大略省(15.4%)。 二、报告主要内容 1. 加拿大乳制品消费预计将持续增长,最大动力来自于对黄油、酸奶、特制奶酪的需求上涨; 近10年,加拿大乳制品消费量缓慢上升,消费最多的产品是酸奶。人们预计在2015-2024年,酸奶消费增长21.6%,特制奶酪增长9.2%。2015年末,加拿大的黄油储备已经弹尽粮绝,适逢圣诞节烘焙季,无疑是雪上加霜。黄油需求之大,可见一斑。 2. 政府需要采取措施,解决乳脂和非脂乳固体(SNF)间的不平衡发展问题; 一方面,乳制品生产商需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乳脂需求,因此增加了乳脂和非脂乳固体(SNF)的产量;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加拿大从美国持续进口乳蛋白浓缩物和分离物,农产品加工业者对用于高价值乳类的非脂乳固体需求有所下降,由此导致乳脂和非脂乳固体(SNF)发展不平衡。 3. 随着全球市场不断进化,加拿大乳制品行业的发展之路会越来越清晰; 加拿大及全球乳制品市场的不断发展,加上综合经济贸易协定(CETA)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推波助澜,都让加拿大乳制品行业前景复杂难辨。复杂就蕴含着挑战,但也不无机遇。最近签订的贸易协定(CETA)清晰列出各大条款,对于国外乳制品的市场准入问题初见头绪。 4. 乳制品生产有望在2016年获得盈利; 2016年加拿大乳制品仍可能存在价格方面的压力。全球对乳制品市场前景看法不一。尽管全球近期生产水平及产量已超过缓慢增长的消费量,但是世界乳制品价格仍有望在2016年提升。通过加拿大乳制品委员会的价格调控,2016年加拿大乳制品业仍有望获利。 5. 鉴于牛奶价格出现新趋势,加拿大乳制品生产商必须管理好不断上升的成本和价格新趋势,才能保持有利的竞争地位。 据统计,加拿大前20%的制造商每赚取1美元,就有不到0.55美元的运营成本;前50%的制造商每赚取1美元,还需额外承担0.1美元。分析表明,所有乳制品的生产运营过程中,只要加强管理、提高生产能力,都可以让效率升级。也只有这样,乳制品行业才能得到长期健康发展。 三、报告结论 我们有理由对加拿大乳制品行业前景持乐观态度,毕竟某些乳制品类发展迅速。近期商讨的解决各种乳制品不平衡发展问题的方案,已对生产商造成了价格压力。由于有关贸易协定的不确定性已经消失,该行业也可以为将来作长期打算。 加拿大乳制品业将要跨入一个新的时代,关键是要不断运用现代化乳制品生产和管理方式,利用“创新”来提高生产力。 (编译 孙巍)
  • 《2024美国农场和牧场报告:精准农业如何真正落地?》

    • 编译者:袁雪
    • 发布时间:2025-08-20
    • 点击上方蓝字 轻松关注我们 美国农业部近日发布的《2024年美国农场与牧场概况报告》揭示了美国农业结构、农场经营者家庭福祉、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等关键趋势。在数字农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该报告特别聚焦于精准农业技术的采用现状与动因,为我们理解其在真实农业生产中的落地情况提供了翔实的数据支持与政策启示。 美国家庭农场仍是农业生产主力 美国农业部2024年最新发布的《农场与牧场概况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美国全国共有188.98万个农场,其中96%为家庭农场,贡献了83%的农业总产值。这些农场在规模、收入和经营方式上展现出高度多样性。 小型家庭农场是数量最多的群体,占全部农场的86%,经营着41%的农业用地,但仅创造了17%的农业产值。其中包括低销售型、非农业主职型、和退休型等细分类别,这类农场普遍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对市场波动的抵御能力较弱。相较之下,大型家庭农场(总营收超100万美元)虽然数量仅占总数的4.5%,却贡献了近一半(48%)的农业总产值,展现出更强的生产能力和盈利水平。 非家庭农场占农场总数的3.5%,其农业产值占比在2023年升至16.8%,同比大幅上升,显示出公司化经营和资本密集型农业在美国农业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精准农业呈现“技术+规模”双驱动 随着农业科技进步与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精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 PA)技术逐步进入美国农场主的管理决策体系。2023年,美国农业部首次通过全国性调查系统性收集了精准农业技术的使用数据,覆盖作物种植和畜牧业的多个技术类型。 1. 技术使用率随农场规模显著提升 调查数据显示,精准农业技术的使用呈现显著的规模效应: 产量监测器与土壤图等为作物管理提供数据基础的工具,在小型种植农场中的采用率仅为13%,而在大型种植类家庭农场中达68%。 自动导航系统(用于自动驾驶拖拉机等机械设备)在小型农场中仅有9%采用,中型农场达52%,大型农场则高达70%。 变量施用技术(VRT),即可根据地块情况调整施肥、播种量或农药剂量的系统,小型农场采用率为5%,中型农场为32%,大型农场为45%。 这些数据说明:精准农业技术的普及路径并非平均化推进,而是以“高价值大规模”为导向优先落地到大型农场。较大的土地面积与生产规模使得这类技术的投资回报率更高,因此更容易实现落地与扩展。 2. 高端技术应用仍有限 尽管部分技术如自动导航和VRT在大型农场中渗透率较高,但一些更复杂或更昂贵的精准农业工具使用率仍然偏低: 无人机用于图像采集与农药喷洒的整体采用率不高,在大型家庭农场中为12%,非家庭农场为13%。 机器人挤奶系统主要用于奶牛场,整体采用率为19%。 牲畜可穿戴设备(用于监测体温、位置、营养等),在大型养殖场的采用率为12%,而在小型养殖场中仅为1%。 这说明,即使是在资本实力较强的大型农场中,一些技术因其高昂的成本、复杂的操作系统或依赖外部服务平台等因素,仍存在一定的落地障碍。 精准农业采纳动因:节本与省力双驱动 美国农业部的调查不仅关注精准农业技术的使用率,还深入分析了农民为何决定采用这些技术。结果显示,不同技术的采纳动因紧密契合其功能特点,呈现出“经济效益 + 劳动力优化”的双重驱动机制。 1. 提高产量与降低成本是普遍诉求 多数农民选择引入精准农业技术,核心目标在于提升单位产出、优化资源配置。例如: 55%采用产量监测器、地图或土壤图的农场表示,采纳原因是“提高产量”; 41%表示为“减少购买的投入成本”(如肥料、农药); 40%则希望“改善土壤质量或减少环境影响”。 对于采用变量施用技术(VRT)的农场来说,“节约投入成本”的动因更为显著,高达62%的用户将其作为首要理由。 2. 减少劳动力与操作疲劳成重要推力 除经济回报外,精准农业技术释放劳动力、改善作业条件的作用也越来越被重视: 在使用自动导航系统的农场中,50%表示“节省劳动力”是主要动因,64%认为“减少操作疲劳”是关键考量; 对于使用机器人挤奶系统的农场来说,这两个比例分别高达77%与41%,突显其在高强度作业场景中的优势。 这一趋势特别适用于劳动密集型或用工紧张的地区——精准农业不只是“高效”,更是“减负”。 3. 数字基础设施影响技术落地 一些精准农业技术对数据传输依赖性较强,例如牲畜可穿戴设备。虽然部分设备可在本地存储和处理数据,但若需实现远程实时监测与智能决策,则必须依赖高速互联网。 在采用此类技术的农场中,38%表示“宽带接入”是影响他们采纳决策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深度与广度。 小型农场的困境与技术落差 尽管精准农业技术带来了可观的产出提升与成本节约潜力,但小型家庭农场的“技术可及性”问题依然突出。报告揭示了影响这一群体技术采用率的结构性因素。 1. 盈利能力薄弱,投资意愿低 以低销售型家庭农场为例: 年现金总收入(GCFI)低于15万美元; 家庭年收入中位数仅为58,300美元,农业经营的平均净收入为-5,700美元; 多数家庭依赖场外收入维持生计。 这类农场的基本运行尚属“低效或亏损状态”,因此缺乏足够资金和动力去投资高成本、高复杂度的精准农业技术。 2. 技术门槛高,服务支持有限 精准农业涉及软硬件系统协同、数据采集与分析、设备维护等一系列流程,小型农场往往缺乏: 技术能力:如精准播种、变量施肥或远程数据处理所需的专业知识; 基础设施:如宽带接入、智能设备接口; 服务渠道:周边缺乏能提供安装调试、数据分析的第三方农业技术服务商。 这使得小型农场即便意识到精准农业的潜力,也很难实现“从愿望到实践”的跃迁。 3. 政策补贴偏向大中型农场 报告指出,美国农业部的多项补贴政策(如反周期补贴、自然资源保护服务NRCS补助等)更倾向于总营收超过35万美元的中型及大型家庭农场。 虽然小型农场获得了多数CRP(保护性休耕计划)补贴,但这类补贴主要用于限制耕地开垦、支持生态恢复,而非直接用于生产性技术升级。这使得小型农场在“数字化转型”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让精准农业真正落地的路径选择 精准农业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高农业韧性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工具。然而,美国农业2023年报告所揭示的“技术应用鸿沟”也说明,仅靠市场驱动难以实现精准农业的全面普及,还需政策、资本和服务体系的深度协同。 1. 推动差异化技术推广模式 针对不同规模与类型的农场,制定匹配的技术路径: 中大型农场:应鼓励其加快集成多种精准农业技术(如自动导航、VRT、无人机),通过政府贴息贷款、购置补贴、数字平台对接等方式降低边际投入; 小型家庭农场:优先引入低成本、操作简便的基础性精准技术,如土壤图生成、简易无人机图像采集等,并提供技术培训与运维支持。 这一“分级推广”策略有助于提高技术落地效率,避免资源错配。 2. 建设数字农业公共基础设施 精准农业的运行效率离不开稳定、高速的数据环境,尤其是远程数据采集与智能决策过程。建议: 加快农村宽带网络与5G基站建设,特别是在精准畜牧业和大田作物集中分布区; 建设基于GIS的区域级农业数据中心,支撑多源数据整合与开放; 鼓励农场间共享采样平台、遥感数据与应用算法,提高技术普惠性。 3. 强化“农技+服务”双轨支持机制 精准农业设备在安装、调试、维护、数据解读方面对农民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需要打造一套“可用、好用、易学”的服务体系: 支持农业服务企业或合作社发展农业SaaS系统、农机远程诊断服务等新型业务; 建立“技术推广+应用演示+操作培训”的综合服务站,特别在小型农场集中区域; 推动大学、研究所与本地农户合作,构建“田间-云端”一体化试点示范基地。 4. 注重环境绩效与可持续发展 精准农业不仅仅是产出工具,更是实现绿色发展的“生态技术”。建议: 鼓励VRT技术与碳足迹、氮素流失监测系统联动,提升农业资源使用效率; 对实现显著节肥、节药、减排效果的农场进行生态补贴; 推动将精准农业纳入国家或地方的气候智慧型农业政策框架。 精准农业真正落地的关键是什么? 美国农业部2024年农场报告清晰勾勒出一幅精准农业发展的现实图景:技术已经从“可用”迈向“实用”,但尚未“普惠”。当前,精准农业正处在由局部示范向全面普及的转型关口,其能否真正落地,取决于几个核心要素: 技术能不能“匹配”不同农场:当前精准农业高度依赖规模经济和专业能力,小型农场面临明显门槛,急需低成本、低复杂度的定制解决方案; 政策能不能“托底”弱势群体:在补贴分配、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服务方面,若不能让小型和中等农场也享有公平的支持,精准农业将难以成为全行业转型的发动机; 生态能不能“配齐”服务与人才:设备不是落地的终点,运维能力、数据解读、系统集成才是精准农业的“最后一公里”,这要求公共与市场服务生态同步跟进。 归根结底,精准农业的真正落地,不仅是技术进农门,更是能力进农人、服务进农田、生态进农场。 《2024年美国农场与牧场概况报告》全文获取途径:本公众号后台回复“441” 农业科技侠交流群 入群可添加小编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备注:来意-姓名-单位,若二维码添加失败,请公众号后台私信留言“入群”) 投稿、宣传推广、开白等请在本公众号后台回复“1” 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转自农业科技侠数字与智慧农业微信公众号 编辑:周远 声明:本文旨在前沿分享,若有编辑等问题,敬请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