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微藻生物能源研究中取得产氢耦合产油的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10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刘建国团队在微藻生物能源研究中取得产氢耦合产油的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学术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上。

    微藻中的绿藻因具有光合作用效率高、生长周期短、高产生物能源与二氧化碳减排相耦合等特点,被认为是生产可再生能源的理想生物资源。以往绿藻产能的研究重点关注于光合产氢和生物柴油两个不同侧面的单独研究,一方面,绿藻光合产氢和油脂积累的诱导模式不同,前者为硫限制而后者则为氮限制;另一方面,产氢与产油在需求能量物质NADPH上存在竞争,传统上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相互竞争关系,此消彼长难以兼顾,因而鲜见同一藻株协同产氢与油脂积累的报道。

    海洋所藻类生物技术团队筛选出一株原壳小球藻(Chlorella protothecoides),可在氮限制条件下产氢,其产氢量与传统缺硫诱导下的经典模式藻株莱茵衣藻相当,在密闭隔氧+氮限制可诱导原壳小球藻同步光合产氢和油脂积累,其机制为:(1)氮限制使光合暗反应关键酶Rubisco降解,造成光合光反应电子和能量(NADPH)的积累,进而诱导活性氧产生;(2)在此状态下,细胞呼吸耗氧大于光合放氧,在密闭条件下产生厌氧环境,诱导氢酶活化,光合作用光反应过剩电子大量流向氢酶,实现高效光合产氢;(3)厌氧发生后,缺氧抑制呼吸电子传递,反馈抑制TCA循环,造成脂肪酸合成底物乙酰辅酶A积累。细胞中乙酰辅酶A和NADPH的积累为油脂合成提供了底物和能量,同时活性氧的大量产生可诱导油脂合成相关酶的高表达,进而有利于油脂的积累。因此原壳小球藻可在高效光合产氢的同时实现油脂大量积累。

    该研究同时兼顾光合产氢和油脂积累,有利于推动从单一产能向协同调控多个产能过程的转变,为降低微藻生物能源生产成本、发掘微藻开发应用潜能、提高整体生产效率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相关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院一区Top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上,张立涛副研究员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刘建国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李凌副研究员参与了相关工作。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Zhang Litao, Li Ling, Liu Jianguo (2022) Enhanced biohydrogen and lipid coproduction in Chlorella protothecoides under nitrogen-limiting conditions in a closed system.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359: 132169.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59652622017759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206/t20220608_6459078.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新型电催化用于海洋微生物污损防护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1-08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段继周团队在电催化产生活性氧用于海洋污损防护上取得研究进展,合成的功能性催化剂实现了在模拟海水环境中产生过氧化氢活性氧,并原位用于典型海洋细菌杀菌。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 过氧化氢(H2O2)作为一种价值高、环境友好的氧化剂和重要的基础化学品,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工程工业、能源储存、废水处理等。目前,工业上采用高耗能、高要求的蒽醌法合成H2O2。此外,H2O2溶液在运输和储存中不稳定且具有危险性。为了实现按需和实时应用,通过电化学两电子ORR,利用可再生O2,直接原位生成H2O2。这种合成H2O2的方法是一种有吸引力和非常有望替代蒽醌法的方法。目前,关于ORR电催化制备H2O2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强酸性或强碱性电解液中,在中性电解液中的研究较少。在中性溶液中合成H2O2对于其实际应用是非常有前景的。此条件下可以避免H2O2制备过程中pH的影响。海水作为地球上储量丰富的资源,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原位电催化制备H2O2的中性电解液。同时,合成的H2O2在海洋生物污损/杀菌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然而,海水作为电解质在能源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研究团队前期探究了金属/碳复合材料在模拟海水中电催化产生过氧化氢的性能,同时进行了原位杀菌性能的初步探究。为了进一步提高催化产活性氧的选择性和产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本研究通过改变ZIF-8的热解温度,合成了不同氮掺杂类型(石墨氮、吡啶氮和吡咯氮)的非金属N-Cx材料。通过N含量和N掺杂类型的调控,该N-Cx催化剂在模拟海水溶液中表现出较好的2e- ORR催化性能,较高的H2O2产率(631.2 mmol g-1 h-1)和法拉第效率(79.8%)。通过理论计算表明石墨氮的2e- ORR催化活性高于吡啶氮和吡咯氮,且石墨氮的相邻碳原子为活性中心。此外,该催化剂在模拟海水中产生的H2O2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对海洋现场杀菌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为海洋资源的能源化利用和微生物防污提供了可能性。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王楠为论文第一作者,张瑞永、段继周和侯保荣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项目、山东省青年基金等的共同支持。 论文信息:Nan Wang, Shaobo Ma, Ruiyong Zhang*, Lifei Wang, Yanan Wang, Lihui Yang, Jianhua Li, Fang Guan, Jizhou Duan*, Baorong Hou*. Regulating N Species in N‐Doped Carbon Electro‐Catalysts for High‐Efficiency Synthesis of Hydrogen Peroxide in Simulated Seawater. Advanced Science, 2023, 202302446. DOI: 10.1002/advs.202302446.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印太交汇区物理-生态耦合模式开发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1-22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尹宝树研究团队建成了覆盖整个印太交汇区的高分辨率(水平分辨率4公里、垂向50层)物理-生态耦合的海洋模式,并首次使用非线性最优扰动方法对耦合模式生态参数进行整体优化,模式结果合理刻画了不同时空尺度海洋动力过程和结构,再现了关键海峡通道流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并揭示出龙目海峡区高生产力的主要动力学成因,研究为印太交汇区生物多样性形成研究奠定了模式和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印太交汇区是地球多圈层汇聚的地方,也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独特的地质、物理环境支撑着该区域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然而,已有模式分辨率不能很好的刻画印太海区的复杂水道和岸线地形,对区域物理和生态过程的认识十分有限。 由于观测和现场实验数据有限,为减少模型误差,物理-生态耦合模式的构建往往需要开展大量的敏感性实验,进行参数优化;假定单个参数的调试,需要10次左右的实验,理论上要获得4个参数的最优值,则需要上万次实验,而于精细化、复杂的物理-生态耦合模式,往往涉及数十个参数,其计算资源的需求指数增加,远超出当前计算能力。研究团队首次利用非线性扰动方法(CNOP; Mu et al.,2010)对关键生物化学参数进行了优化,使得对8个关键参数同时进行调整,仅需几十次敏感性实验,模型的误差便降至最低,极大提高了计算效率。 基于精细化的模式结果,研究团队揭示出了印太交汇区关键通道龙目海峡区叶绿素季节变化的核心动力机制。该区地形复杂,混层深度存在显著水平变化,且混合层上下动力环境截然相反,本研究指出混合层和固定深度收支计算方法的结合使用,可避免使用固定深度计算营养盐收支时各物理过程贡献有明显区别的问题。混合层收支的结果发现,在赤道kelvin波和局地风共同影响下,沿岸流存在半年周期转向,对于营养盐输运有周期性的影响;在上混合层内高营养盐水体形成主要受离岸Ekman输运的影响,而不是上升流的直接作用。 本研究首次在印太交汇区构建了基于非线性扰动方法优化的精细化物理-生态耦合模式,揭示了关键海域营养盐及叶绿素的物理控制机制,对于理解印太交汇区生物多样性中的形成机制有重要帮助。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高冠东,通讯作者为杨德周和尹宝树研究员。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信息:  Gao, G., Yang, D., Xu, L., Zhang, K., Feng, X., & Yin, B. (2022). A biological-parameter-optimized modeling study of physical drivers controlling seasonal chlorophyll blooms off the southern coast of Java Island.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7, e2022JC018835. https://doi.org/10.1029/2022JC018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