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科院专家发现新物种尖峰水玉杯》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0-03-20
  • 中国林业网3月18日讯 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专家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发现一个新物种:尖峰水玉杯(Thismia jianfenglingensis Han Xu, H.J. Yang and S.Q. Fang)。专家指出,尖峰水玉杯目前发现的植株数量极少,根据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对物种濒危程度的划分标准,建议将该种列入渐危级甚至濒危级加以保护。   尖峰水玉杯目前仅见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的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中,是一种腐生性草本植物。茎秆通体白色,花为红色,叶片退化,不具备光合作用功能,需要温暖湿润的良好森林环境。主要伴生植物有黄杞、油丹、高山蒲葵、厚壳桂、红柯、四蕊三角瓣花等,为原生性极强的热带雨林生境。   中国林科院热林所研究员、海南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生态站)原站长李意德说,尖峰水玉杯的形态像一个红色灯笼,在分类学中隶属于肉质腐草科水玉杯属的一个新物种。水玉杯属植物在全球约有40多种,主要分布在泛热带地区。此前,在中国境内发现并记录的有台湾水玉杯、三丝水玉杯、贡山水玉杯、香港水玉杯和黄金水玉杯5种,尖峰水玉杯是最新发现的第6种,也是仅见于海南的特有植物种类。尖峰水玉杯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植物多样性资源,而且间接证明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的森林生态环境优良,自然保护成效显著,为许多有特色、特有、稀有、濒危植物种类的保护提供着良好生境条件。   中国林科院研究员许涵说,尖峰水玉杯是生态站科研人员在60公顷大样地及网格样地长期监测工作中发现的新物种。自2011年以来,团队相继在海南热带雨林中发现了尖峰霉草、尖峰马兜铃、乐东马兜铃、海南线柱兰、海南桦、雪影薹草共6个新植物种类,尖峰水玉杯是团队发现的第7个新植物种类。(中国林科院)

相关报告
  • 《南海发现方头鱼新物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2-13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联合浙江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的研究者在南海发现鱼类新物种——幽灵方头鱼Branchiostegus sanae,近日在经典分类学杂志ZooKeys上正式发表。这是首个由我国科研工作者发现的方头鱼类新物种。本研究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黄皓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柯志新、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实验师张弛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方头鱼类是南海重要的经济鱼种,因其头部形似马头,在不少地区有“马头鱼”的俗称。此新物种早已被南海沿海渔民熟识,由于其极为特殊的面部条纹,渔民称其为“鬼马(头鱼)”,这也是幽灵方头鱼中文名的来源。本物种的拉丁名来自宫崎骏的动漫《幽灵公主》中的主角San,幽灵方头鱼眼下红色的条纹与San脸部的图案非常神似。 方头鱼主要分布在印太地区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在南海渔获物中比较常见,加上本次发现的新种,我国海域总共分布有6个种,但由于其栖息深度普遍较深,目前对这一类群的科学研究相对较少。本次发现的幽灵方头鱼形态与其它方头鱼明显不同,眼下具备鲜艳的红色条带,体表有暗灰色纵向条纹,尾部平截。基于线粒体Cyt b、COI和12S rDNA的基因系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幽灵方头鱼与其他种类的遗传分化程度也极高。虽然目前获取的标本都采集自海南陵水至西沙群岛之间的海域,但推测幽灵方头鱼在南海西北部的陆坡区域应均有分布。该物种体长可以轻易超过40厘米,是近年来少见的中大型鱼类新种。 相关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海海洋所基础前沿与创新发展项目以及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Huang HC,Chen JX,Ke ZX*,Zhang C*. 2025. Branchiostegus sanae,a new species of deepwater tilefish (Eupercaria,Branchiostegidae)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ZooKeys,1227,129-142. 文章链接:https://zookeys.pensoft.net/article/130512/
  • 《水奇异性质的新发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1-02
    • 多年以来,科学家们都知道水具有奇怪的性质 其他液体如酒精和油脂在压缩时会变得更重,但是水却变得更轻,如同冰块漂浮在一杯水中。其他流体在冷却时密度逐渐变大,但奇怪的是,水在华氏39度左右或者在结冰之前密度最大。 现在瑞典的科学家已经了解到,水的有悖常理的行为源于它在两种液态下存在的奇异能力。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文章,解释了尖端的传感器如何帮助揭示研究人员花费了上百年时间来试图解开的奥秘。 他们希望这一工作最终能够解释水是如何激发创造生命的。 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共同作者兼化学物理学教授Anders Nilsson告诉Seeker :“水的行为相比其他液体非常奇怪。我们应该由衷的感激它,否则,我们可能不会存在。没有这些特性,生命无法存在,因为海洋的底部会在冰河时期冻结。” 通过使用日本和韩国英里长的X射线激光器,Nilsson和他的团队能够在毫秒级的间隔内看到在越来越低的温度下转变的水分子。 要认识到只有在含有杂质的情况下,水在华氏32度才会结冰。反过来说,对于绝对纯净的水,即使处在低于零下的温度多年,也可能不会冻结。在2011年,科学家发现水在直到零下55华氏度左右时,仍旧可以保持液体状态。 Nilsson说:“大多数人认为水在零摄氏度时就会结冰,但那是因为水里面有杂质。” 尼尔森的研究小组发现,在温度变低时,水会膨胀和收缩,在常规密度的水和高密度的水(重量会增加20%左右)之间交替变化。而且随着温度的下降,这种交替变化会加剧。最终在零下华氏47度左右,波动相等,各占50%。在更低的温度下,波动再次减缓,最终结冰。 图中显示了不同温度水的两种不同局部结构(高密度为红色区域,低密度液态为蓝色区域)区域之间的波动。观察到热力学响应和相关函数的最大值是温度的函数,当两个结构中的分子数目相等时,将导致在深度过冷状态下水的奇异特性的强烈增强。图片来源:斯德哥尔摩大学 Nilsson说,在那些过冷温度下,水会像罐子里的油和水一样分离。他解释到,高密度的水看起来像牛奶。 这一问题的关键是组成水分子的原子键。冰分子在原子结构内的空间比水分子大。这就是为什么它们能够漂浮在水中。随着温度的降低,纯净的水分子因这一空间而变得越来越不稠密。 相关介绍:水可能同时存在两种非常不同的液体 以前认为水只存在于单一的液体,蒸汽和固体冰三种状态之一,但这些发现为研究人员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为水的奇异行为提供了潜在的根据。Nilsson的团队正在研究压力如何影响两种液态水。 斯德哥尔摩大学化学物理学博士研究生AlexanderSpäh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在象水这样一个深入研究的课题中做出新发现的可能性是非常诱人和鼓舞人心的。” 文章来自seeker网站,原文题目为The Strange, Counterintuitive Properties of Water, Explained,由材料科技在线汇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