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合肥光源”实现恒流运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0-15
  •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7月25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光源”HLS-II正式实现恒流运行,标志着“合肥光源”HLS-II建设基本完成。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三大核心大科学装置之一,此次恒流运行模式的实现,也标志着按照二代光源设计建造的“合肥光源”HLS-II达到三代运行水平。

      “合肥光源”是我国首台以真空紫外和软X射线为主的专用同步辐射光源。“合肥光源”建设历经HLS-I、HLS-II两个阶段。HLS-II建设自2010年开始,包括新建直线加速器、储存环和5条光束线站,进一步实施恒流运行、供电系统、高频系统改造及光束线站的性能提升等内容。2016年1月正式运行两年半以来,HLS-II关键运行指标参数达到国际同行装置公认的优秀水平。

      恒流式是同步辐射光源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高性能运行方式,它是在光束线光闸处于打开状态和用户不中断实验的情况下进行储存环束流注入并维持储存束流的流强变化在1%以内。形象地说,如果同步辐射光源的光是一桶水,用着用着水会变少,衰减运行模式的方式是过一段时间加水一次,而恒流模式则是不停地补一点儿,基本保持恒定水位。用空调运行的方式来形容的话,衰减模式相当于定频空调,而恒流模式则是变频空调。

      “对于‘合肥光源’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HLS-II装置始终运行在高流强下,使得平均光亮度和光通量明显提高,从而可大大提高用户实验效率。”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主任陆亚林说。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基于该装置,用户已发表论文176篇,其中一区论文95篇,高端论文数量首次超过论文总数的50%以上。

相关报告
  • 《合肥要打造国内一流湖泊试验基地-长江水利网》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2-28
    • 日前,巢湖研究院正式成立,第一届巢湖综合治理专家咨询峰会在合肥举行,百余名水污染治理前沿的专家学者参会,为巢湖水治理“把脉”。 巢湖综合治理一至四期工程,截至2017年12月,累计完成投资170亿元。目前巢湖水质已经又来明显的改善,蓝藻“水华”初步得到了遏制,巢湖的富营养化程度也逐步趋于减轻趋势。下一步,随着巢湖研究院的正式成立,合肥将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控源截污与生态修复并重 会上,王丽卿教授分享了大蜀山南湖项目改造的成功案例,她认为巢湖的水污染改造也可以复制该成功案例,在改善巢湖水质的同时,最大限度的维护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 大蜀山东麓的蜀峰湾公园,如今环境优美,在有阳光的天气里,清澈水体中还能看到不少游来游去的鱼儿。如果不是王丽卿教授现场分享了治理前后对比图,恐怕很难相信,眼前的这个漂亮的公园以前是个绿藻腥臭、杂草丛生、老百姓投诉多的黑臭水体。2017年10月,“合肥南湖水环境整治工程”荣获住建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大蜀山南湖的综合治理是以尊重自然、尊重环境为基础。在大蜀山南湖水污染治理上,除了常用的截污、清淤、水生植物、氧化塘等技术外,在过程中充分保护了原苗圃地植被地貌,几乎没有人工痕迹,利用低洼地形成湿地泡泡,让流入南湖的水经过湿地泡泡的过滤,实现净水入湖。在治理水污染的同时,最大限度维持近自然生态环境。 治理水污染要溯其源治其本 蒋本基教授提出了“健康安全流域、永续水资源、绿色生态环境”的愿景,他指出,造成巢湖水污染的根本原因是长期排放并逐步几句的污染符合过重造成的,同时因为防洪、蓄水的半封闭水域和适宜蓝藻暴发的成长环境是造成巢湖水污染的重要原因。 他认为,要解决巢湖水污染的治理,要从源头着手,首先要加强水和废水处理技术,做到能源使用最小化,资源回收率的最大化。同时,考虑将滞留洪池、雨水储留纳入城市规划,加强易涝城市的水利设施和排水系统,提高城市抗洪能力,而不是靠巢湖进行调控流域洪水。 除了通过科技手段来治理巢湖水污染,蒋本基教授认为,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如建立水源、生态等自然保护区也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巢湖生态系统的修复,加强巢湖湖体的自净能力,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治其本。
  • 《【科技日报】新疆发现多个植物新属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08-01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种质库采集人员在赴新疆开展种子采集时,曾收集到几号鉴定困难的种子。经过最新确认,属我国尚未记载的物种。   研究人员经过形态解剖,查阅相关植物志及国内外相关标本及咨询类群专家后,确认新发现的物种分别是紫草科土库曼狼紫草、十字花科天山糖芥、菊科犁形棘头花、茜草科盾苞茜和轮叶拉拉藤,其中盾苞茜属和棘头花属为我国新记录属。   据介绍,在我国31000余种维管植物中,仅限于新疆分布的物种达1700多种,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关键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的重要分布区之一。   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设运行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除对本次新发现的盾苞茜、轮叶拉拉藤、天山糖芥等3个中国新分布物种的种子作了收集保存外,还通过与国内的教学、科研机构及保护区合作,使黄花牛耳朵、竹溪风毛菊、竹溪繁缕、希陶木、七齿珍珠菜等近年来新发表的物种种子得以妥善收集和保存。   种质库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目前种质库已初步建成我国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存装置和科学研究体系,旨在对我国野生植物种质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和战略储备,特别是对珍稀濒危、特有和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进行优先收集保存,为我国生物资源储备提供安全保障。截至2017年12月,种质库通过采集保存种子的方式,已保存了我国野生植物种子9837种,占我国种子植物总数的三分之一。   此项科研成果已以《中国种子植物两个新记录属和5个新记录种》为题,发表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土耳其植物学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