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防控方案》》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传染病
  • 编译者: 张玢
  • 发布时间:2023-12-08
  • 国家疾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2023年7月27日联合制定印发了《猴痘防控方案》,旨在及时有效应对猴痘疫情,提升猴痘防控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病。《猴痘防控方案》明确,防控的总体要求为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精准防控、快速处置”原则,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方案从疾病特征、宣传教育与干预、疫情监测和报告、疫情处置、实验室检测等方面为指导各地科学精准做好猴痘防控工作作出指引。

    方案同时指出,各地卫生健康、疾控部门将加强与海关等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和信息共享,及时发现与处置猴痘疫情,落实猴痘病例发现、疫情报告、诊疗隔离、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等工作,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

  • 原文来源:https://www.ndcpa.gov.cn/jbkzzx/c100081/common/content/content_1715172949319086080.html
相关报告
  • 《《猴痘防控方案》》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传染病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23-10-10
    • 《 人民日报 》 2023年北京7月30日电  (记者申少铁)日前,国家疾控局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猴痘防控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对猴痘防控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精准防控、快速处置”原则,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坚持发现一起、控制一起,及时阻断疫情传播。   《方案》指出,人群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接种过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皮肤或黏膜传播,亦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及其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感染传播。   《方案》规定,根据病例的不同情况分类实施医疗机构隔离治疗或居家隔离治疗。各地发现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后,应先及时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如病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病变部位已结痂,可转为居家隔离治疗,直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方可解除居家隔离。对病情较轻且具备居家隔离治疗条件的确诊病例,经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联合评估后,可直接采取居家隔离治疗。确诊病例居家隔离治疗期间,为保障家人健康和防止疫情传播,应单人单间居住,避免与家人有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做好被污染物品的消毒,非必要不外出,确需外出时穿长衣长裤、佩戴医用外科口罩,避免前往人群聚集场所,避免与其他人有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
  • 《猴痘医院感染防控专家共识》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传染病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23-12-08
    • 全国医疗机构感染监测网, 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猴痘医院感染防控专家共识 [J] . 中华医学杂志, 2023, 103(34) : 2695-2703. DOI: 10.3760/cma.j.cn112137-20230723-00075. 全国医疗机构感染监测网、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组织全国64名医院感染防控、临床医疗、消毒等领域专家,梳理相关问题,撰写本专家共识,目的在于加强猴痘医院感染防控,预防交叉感染。本共识中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是指从事以改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助产士、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实验室技术人员、社区卫生工作者、传统医学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如清洁工、司机、医院管理人员、其他卫生管理人员和社会工作者等,以及由《国际标准职业分类》(ISCO-08)定义的从事卫生相关活动的其他职业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