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咖啡发酵专用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建成》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1-24
  •     记者11日从云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研究人员历经多年努力,依托云南省咖啡种质资源及科研平台优势,建成了我国首个咖啡发酵专用微生物菌种资源库(CFMRD),为咖啡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咖啡作为重要经济作物,产量与消费量位居世界三大饮料之首。其中,发酵是提高咖啡质量和决定感官特征的重要一环。利用微生物控制发酵,是稳定咖啡风味特征,增强香气、酸度,提高精品咖啡出产率的重要途径。在云南,咖啡是八大高原特色农业支柱产业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98%。为提高我国咖啡精准调控发酵水平和菌种保藏利用能力,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保护咖啡发酵微生物种质资源,建设专用菌种资源库十分必要。云南农业大学近年组建项目组,通过系统分离咖啡发酵菌种,开展分类学鉴定和功能评价,并采用微生物保藏、多相分类鉴定和现代微生物菌种管理等技术,首次建成拥有3030株咖啡发酵专用微生物菌种的资源库,夯实了我国咖啡发酵微生物种质资源基础。同时,项目组开展了云南咖啡发酵过程中菌系结构及其消长规律研究,初步阐明了微生物发酵代谢规律及其调控机制,为咖啡发酵优良菌种的高通量筛选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外,项目组定向选育出高产果胶酶菌株18株,增香菌株26株。其中,有酵母菌16株,乳酸菌8株,霉菌2株,解决了国内咖啡发酵高性能优良菌种资源缺乏难题,突破了相关菌种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并建立了咖啡发酵关键应用技术体系,开展了鲜果发酵、二次发酵的22种咖啡产品研发,开创了新型咖啡产品品类。该菌种库的建立,有效提高了我国咖啡自然发酵专用菌种的保藏和利用水平,实现了此类菌种的科学规范、长期安全保藏,对促进咖啡发酵技术现代化,保障咖啡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原文来源: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5880.shtm
相关报告
  • 《微生物所科学家建成小鼠肠道微生物资源库》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1-10
    • 1月7日,《自然·通讯》发表了中国科学家完成的小鼠肠道微生物资源库工作。   肠道微生物是近年来生命科学和健康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健康和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在未来人体健康管理和医疗产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肠道微生物资源库的建设,是开发利用肠道微生物的基础,是认知宿主—微生物互作机制和开发微生物药物的关键。   此次报道的小鼠肠道微生物资源库包括126种微生物及其基因组。其中77种微生物是首次成功分离培养的新物种,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学鉴定和命名,这些新物种的发现和鉴定,大幅度提高了对于小鼠肠道菌群高通量16S rRNA扩增子测序数据的物种注释比例。该小鼠菌株资源库覆盖了超过88%小鼠肠道的核心属,其基因组代表了超过52%的小鼠肠道微生物的非冗余功能基因集。该资源库的构建使得可培养的小鼠肠道微生物菌株资源从48个属增加到110个属、从76种增加到180种,为后续基于小鼠模型开展肠道菌-宿主互作机理研究和功能菌株开发奠定了资源基础。我们前期利用该资源库中的一株狄氏副拟杆菌开展了肠道菌群与宿主互作的研究,发现狄氏副拟杆菌通过产生琥珀酸、次级胆酸来激活不同的信号通路,发挥多靶点整体调节作用,是一种潜在的、新型抗代谢综合征益生菌 (Wang et al. 2019. Cell Rep.)。   该项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畅博士等人完成,刘双江研究员和刘宏伟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该项工作历时二年多,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组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
  • 《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03-15
    • 全国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收集、整理、鉴定、保藏、供应与国际交流,由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维护。 数据库链接: http://www.mcc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