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引导聚焦超声诱导纳米敏化剂的热和声动力学效应,以协同增强胶质母细胞瘤治疗。》

  • 来源专题:实验室生物安全
  • 编译者: 苑晓梅
  • 发布时间:2019-07-11
  • 在成像引导的聚焦超声辐射下,肿瘤区域的温度和活性氧(ROS)含量随时间同时增加,实现协同效应。 在胶质瘤的皮下小鼠模型中脑肿瘤被完全抑制,并且在胶质瘤的原位小鼠模型中抗肿瘤效果大大改善。 提示成像引导聚焦超声引起的中温和SDT协同治疗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综合治疗平台,在临床环境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 原文来源: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1112151
相关报告
  • 《重新编程全身和局部免疫功能以增强针对胶质母细胞瘤的免疫疗法》

    • 来源专题:动植物疫病
    • 编译者:刘小燕
    • 发布时间:2023-03-06
    • 免疫疗法对胶质母细胞瘤 (GBM) 的有限益处与脑肿瘤床中 T 细胞的缺乏密切相关。 全身和局部免疫抑制都会导致肿瘤浸润性 T 细胞的缺乏。 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局部免疫抑制肿瘤微环境,而不是全身免疫抑制的共存。 在这里,我们开发了一种名为 Nano-reshaper 的纳米结构,以共同封装淋巴细胞减少症缓解剂大麻二酚和淋巴细胞募集细胞因子 LIGHT。 结果表明,Nano-reshaper 增加了全身 T 细胞的数量并改善了局部 T 细胞募集条件,从而大大增加了 T 细胞浸润。 当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使用时,这种治疗方式在雄性小鼠的 GBM 模型中实现了 83.3% 的长期存活且无复发。 总的来说,这项工作揭示了全身和局部免疫功能的同时重编程对于基于T 细胞的免疫疗法至关重要,并为对抗脑肿瘤提供了一种临床可转化的选择。
  • 《ACS Nano | 上海药物所合作开发纳米探针用于脑胶质瘤的成像与治疗》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1-06
    •  脑胶质瘤作为一种高浸润性、高转移性的肿瘤,因其预后差、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等挑战,被认为是最具侵袭性的恶性脑肿瘤之一。虽然,目前临床上已采用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多种方法来治疗脑胶质瘤,但其预后仍较差,中位总生存期仅为14-17个月。由于血脑屏障(BBB)的限制,目前发展的大部分抗肿瘤药物难以穿越BBB到达肿瘤部位,对脑胶质瘤的治疗效果不佳;此外,由于这些药物缺乏肿瘤特异性,易导致严重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提高抗肿瘤药物在脑胶质瘤中的递送和疗效,实现原位脑胶质瘤的按需高效治疗仍极具挑战性。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柳红研究员和南京大学叶德举教授合作,在脑胶质瘤靶向激活的有机共组装纳米诊疗探针用于原位脑胶质瘤的近红外荧光-磁共振双模态成像和化疗-光动力联合治疗的研究方面取得最新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于2022年12月12日以“Controlling Disassembly of Paramagnetic Prodrug and Photosensitizer Nanoassemblies for On-Demand Orthotopic Glioma Theranostics”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CS Nano上。   研究团队基于分子共组装和可控解组装策略,分别合成了αvβ3整合素靶向、谷胱甘肽响应的顺磁性近红外光敏探针(PPa-RGD)和喜树碱前药(CPT-RGD);通过优化这两个分子的共组装比例,制备了兼具生理稳定性和协同治疗的共组装纳米诊疗探针(Co-NP-RGD;图1)。通过静脉给药后,Co-NP-RGD相比小分子药物能有效延长血液循环时间,并借助表面存在的大量cRGD靶向基团,穿越血脑屏障(BBB),并靶向递送到原位脑胶质瘤细胞(U87MG和U251)中,一方面产生增强的核磁共振成像造影信号用于定位处于脑部的原位脑胶质瘤;另一方面,在脑胶质瘤细胞内高浓度的谷胱甘肽作用下,发生快速解组装,同时释放出喜树碱原药(CPT)和近红外光敏剂(PPa),从而恢复光动力治疗功能,并产生增强的近红外荧光信号用于监测药物的释放和蓄积。此外,释放的小分子卟啉光敏剂进一步与肿瘤细胞内的白蛋白结合,能延长光敏剂分子在肿瘤细胞内蓄积,而同时释放的喜树碱可以同时抑制乏氧诱导因子HIF-1α,进而改善脑胶质瘤组织中的乏氧环境,从而增强对深层原位脑胶质瘤的光动力治疗疗效。在双模态成像信号的指导下,用低剂量的690 nm激光(0.2 W/cm2)照射小鼠的原位脑胶质瘤,产生化疗-光动力治疗协同治疗,能有效延缓了原位脑胶质瘤的生长,并延长了小鼠的生存期,实现对原位脑胶质瘤的高效协同治疗(图2)。本文所设计的分子共组装和可控解组装策略,可以进一步应用于构建其它肿瘤靶向和激活的纳米药物以产生癌症的联合治疗效果,促进癌症的诊疗。 南京大学博士后安瑞冰和中国药科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刘玲君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南京大学叶德举教授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柳红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大学卓越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2c07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