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双原子材料氢空燃料电池将已有最高活性提高20%》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7-12-11
  • iChEM研究人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宇恩教授课题组与西安交通大学常春然副教授(通讯作者)等合作成功利用双溶剂法首次合成了一种双原子Fe,Co固载在多孔的氮掺杂碳上的电催化剂,并将双原子材料用于氢空燃料电池和氢氧燃料电池方面。相关成果以“Design of N-Coordinated Dual-Metal Sites: A Stable and Active Pt-Free Catalyst for Acidic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为题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 DOI: 10.1021/jacs.7b10385)。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晶。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全球能源的消耗和气候变化等问题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寻找可替代的清洁能源已经迫在眉睫。其中,燃料电池是一种通过氢气和空气的电极反应生成水直接将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不需要充电,不会产生废气,因能量转换效率高(达60 %-80 %)和环境友好等优越性受到人们的关注,被认为是21世纪首选的清洁能源发电技术。双原子催化剂由于其独特的电子和几何结构,使得其在一些重要的化学反应中通常会表现出意想不到的催化活性。Fe,Co双原子催化剂作为燃料电池的阴极催化剂,不仅降低的燃料电池催化层的成本,且在载量小于1 mg cm-2的条件下最高输出功率密度为0.51 W cm-2为商业铂碳的76 %。

    吴宇恩教授课题组,以锌钴双金属MOF作为前驱体,通过双溶剂法吸附铁盐,在高温环境下,Fe 3+被周围石墨化的C逐渐还原并与邻近的Co成键,从而形成Fe,Co双金属活性位点。同时,Fe催化载体生成氮掺杂的石墨化碳,并分解释放C和N的碎片,加速金属-咪唑-金属键的断裂,从而迫使MOF内产生空隙。最终在Kirkedall的作用下形成了空洞结构。通过球差电镜,同步辐射,穆斯堡尔谱等多种手段表征了该双原子材料是Fe,Co成键并与周围N配位的结构。通过理论计算表明Fe-Co键的存在更有利于O-O键的断裂,该结构使得催化剂在氧还原反应中有很高的活性。在酸性氧还原反应中表现出半波电位为0.863 V,起始电位为1.06 V, 且0.9 V 下的电流密度为2.842 mA cm-2, 并稳定循环5万圈的优异性能。在氢氧燃料电池中最高输出功率高达0.98 W cm-2。在氢空燃料电池中最高输出功率0.51 W cm-2并稳定运行100小时以上。是目前已报道非Pt催化剂中,该双原子材料的氢空燃料电池的性能最高,并将已有的最高活性提高20 %。

    这一研究成果成功应用双原子催化剂作为燃料电池的阴极催化剂,大幅度降低燃料电池中的催化层成本,是燃料电池领域的重大突破,为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有望对未来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带来全新的启示。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等项目的资助和支持。 .

相关报告
  • 《计算筛选能力搜索新的燃料电池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3-12
    • 利用先进的计算方法,威斯康星大学的材料科学家(Madison)发现了新的材料,可以使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应用更接近现实。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本质上是一种发动机,它提供了另一种燃烧化石燃料或氢气发电的方法。这些燃料电池燃烧的燃料是电化学的,而不是燃烧的,比任何传统的内燃机都更有效。 作为替代能源技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的多用途电源,可在未来的能源供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可用于各种应用,从用作建筑物的电源到提高交通工具的燃料效率。然而,目前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比传统能源技术所需成本更高,这限制了它们的使用。 UW-Madison的材料科学和工程教授Dane Morgan说:“更好的阴极催化剂允许低温运行,这可以提高稳定性并降低成本,有可能让你把建筑物从电网中拿出来然后用一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替代天然气燃烧来提供电力。如果我们能够使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达到这一点,那么我国许多建筑物的电力基础设施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对于建设更加分散的电力基础设施将是一个重大的改革。” 在Morgan和Morgan研究小组的科学家Ryan Jacobs的领导下,UW-Madison工程师团队利用基于量子力学的计算技术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寻找有前景的新型候选材料。这些新材料可以使燃料电池在较低的温度下运行,并且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长的使用寿命。 该团队对源于广泛化合物“钙钛矿”的2000多种候选材料进行了计算筛选,得到了一份列表,其中列出了52种用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潜在新型阴极材料。得到了美国空军和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的摩根说:“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已经提供了应该进一步探索的潜在的化合物的具体建议。”“我们确定的一些新的候选阴极材料可以转化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以降低成本。”他们也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的一篇论文中报告了他们的结果。 除了寻找新材料外,研究人员的方法还可以将他们以前基于直觉的材料设计原则进行整理,并为改进现有材料提供依据。 通常,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必须在800℃左右的温度下运行。但在这些高温下工作会导致燃料电池中的材料迅速降解,限制了设备的工作寿命。Jacobs说:“现在的目标是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在较低的温度下运行,从而减缓降解。使用寿命长的燃料电池不需要经常更换,使其更具成本效益。”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研究人员着手寻找具有高活性的稳定化合物来催化氧还原反应,这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中的关键化学过程。该研究的主要作者Jacobs解释说:“如果您可以找到在燃料电池的运行条件下稳定且具有高度催化活性的新化合物,就可以得到稳定的高活性材料并在降低的温度下使用,同时还能实现燃料电池的理想性能。 然而,由于氧化还原反应的高度复杂性,使用计算模型来定量计算钙钛矿化合物的催化活性是非常困难的。 为了克服这一挑战,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方法,即选择一个直接计算的物理参数,然后在经验上显示它与催化活性相关,因此可以作为催化活性的有效代表。一旦他们与来自实验的数据建立了这些相关性,研究人员就能够使用高通量计算工具来有效筛选大量材料以实现高催化活性材料的选取。 UW-Madison的研究人员正在与美国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NETL)的一个小组合作,该小组对其中一个候选阴极材料进行了初步测试。Morgan说“这项研究正在进行中,但我们NETL合作者的早期测试发现该材料非常有前景。” 据Morgan所言,这个项目是在材料基因组计划(Material Genome Initiative)的资助下进行的一个先进案列,这是一项国家正在进行努力的项目,目的是加快国家发现、开发和制造新材料的速度。“该项目将把线数字数据库和高通量计算工具的实验相关性综合起来,以设计出新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材料,所以这正是由材料基因组计划已经所制定和实施的基础设施和方法所支持的事情。”
  • 《燃料电池商业化需过材料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15
    • 国外的燃料电池车已实现量产,但我国车用燃料电池还处在技术验证阶段。当前国内车用燃料电池产业几乎没有部件生产商和车用电堆生产公司,只有极少量商业运行的燃料电池车。究其主要原因,是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长期依赖国外供应,我国燃料电池产业缺乏自有材料的基础支撑。 南方科技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系教授王海江介绍,氢燃料电池的动力来源是氢气和氧气,两者会在燃料电池中开始它们的“奇幻”旅程:氢在阳极催化作用下氧化生成质子和电子;电子和质子汇合于阴极,在催化作用下与氧反应生成水。这看起来似乎只是初中化学知识,但实际上燃料电池的运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方面,单节燃料电池的电压偏低、电流偏大,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多节燃料电池串联形成电堆,以提升输出电压;另一方面,燃料电池不像普通蓄电池,它更像发电机,把燃料和氧化剂“喝”进去,将电发出来。所以,除了电堆,燃料电池还有燃料供应、氧化剂供应、水热管理等多个子系统以及热管理和控制系统等。 车用燃料电池一般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它有两大关键部件,即膜电极组件和双极板。膜电极组件由质子交换膜、催化层和气体扩散层这三部分组成。 其中,质子交换膜的主要功能是传输质子,分隔反应气体以及电子绝缘,它负责把质子放过去,把电子拦下来。催化层主要搭载的是催化剂,催化剂可以促进氢、氧在电极上的氧化还原过程并产生电流。气体扩散层则由基底层和微孔层组成,它要求具有高导电性、导热性和疏水性。 这些关键材料决定着燃料电池的寿命和性能。“然而这些关键材料长期依赖国外供应,我国的燃料电池产业缺乏自有材料的基础支撑。”清华大学氢燃料电池实验室主任王诚说。 其实,这些材料我国并非完全没有,有些实验室成果甚至已达到国际水平。但是,没有批量生产线,燃料电池产业链依然“梗阻”。特别是在气体扩散层量产技术方面,我国还是空白。“这是因为气体扩散层的石墨化工序需要经过2000℃以上的高温才能制备,但关键设备高温炉技术还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王诚解释说。 要实现材料的批量生产,就得解决一致性和成本控制问题。这和实验室制备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以催化剂为例,目前商用的燃料电池催化剂仍是铂基催化剂,实验室制备水平一般为毫克级,量产需到千克级水平。而且批量生产还要突破三项关键技术:一是反应条件均一,以确保批次稳定性;二是铂颗粒纳米尺寸可控,确保催化活性比表面积;三是碳载体稳定性提升,达到车用工况下的使用寿命。 将实验室成果进行工业化放大是一项关键技术,需要企业介入。“长期以来,我国燃料电池的研发主要由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企业持观望态度,参与得少,加入得晚。”邵志刚所在的大连化物所从1994年就开始开展车用燃料电池研究。但基础研究和应用之间的断裂,使关键材料的工业化成为一道坎。 那么我国燃料电池的商业化之路还有多远呢? 目前,我国电堆及产业链企业数量逐渐增长,预计2018年国内电堆产能将超过40万kW。“纯电动汽车近几年有很大进步,为燃料电池的应用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王诚表示,“此时,我们就更需要聚焦燃料电池内核创新。” 要打破发达国家的长期技术垄断,就得加大对燃料电池核心材料产业化的投入。业内专家都认同这一观点。燃料电池产业链非常长,涉及到氢能系统、燃料电池发电系统以及汽车等终端产品。“国内零部件、氢基础设施以及标准规范还不健全,需要补强产业链,带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共同成长,这样才能促进燃料电池商业化提速。”王诚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