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利尔全新推出植物诱抗剂 ″大动源″ :广谱抗病 + 超强抗逆》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5-29
  • 全球农业病虫害防治市场规模庞大,2023年达607.31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将达936.3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40%。作物生理性病害作为农业病虫害防治的一部分,虽无具体单独数据,但随着整体市场增长,其相关防治产品和服务市场规模也有望随之扩大。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人们对作物产量和品质要求提高,作物生理性病害因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促使相关市场发展。随着农业发展和对作物产量品质重视,其市场潜力也在逐渐释放。
    市场上防治生理性病害产品多样,包括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土壤改良剂等。产品功效、安全性、价格等方面的竞争激烈,具有高效、安全、环保等优势的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海利尔全新推出的植物诱抗剂就是这样一款能够从作物本身入手,从根本上解决作物抗病性和抗逆性的一款好产品——
    大动源,该产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核心登记优势
    大动源作为独特登记的植物诱抗剂,能激发作物自身防御机制,如同给作物穿上隐形的″防护铠甲″ ,区别于传统农药,从根源提升作物抗病潜能,为作物生长筑牢安全防线。
    二、卓越剂型亮点
    其高比重粘稠液体剂型,具备良好的附着性与持效性。喷施后能紧密附着于作物表面,缓慢释放有效成分,持久发挥作用,为作物提供长效保护。
    三、强大效果展现
    (一)广谱抗病
    无论是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还是难缠的病毒病,大动源都能有效诱导作物产生抗逆反应。对生理性病害同样有出色防治功能,全面呵护作物健康,减少病害侵扰。
    (二)超强抗逆
    助力作物从容应对干旱、洪涝、高温、低温等恶劣环境,增强作物在逆境下的生存与生长能力,保障作物产量与品质。
    四、贴心使用优势
    大动源混配性良好,可与多种农药、肥料灵活搭配,满足不同种植场景需求。且使用安全,对作物、环境友好,让您放心使用,轻松实现丰收愿景。
  • 原文来源:http://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34879.htm
相关报告
  • 《Nature | 重塑自激活NLR赋予植物广谱抗病》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朱晓琳
    • 发布时间:2025-07-29
    • 发表机构:清华大学 作    者:刘玉乐(通讯作者)     植物NLR免疫受体分TNL(TIR-NLR)、CNL(CC-NLR)和 RNL(CCR-NLR)三类。TNL 和 CNL 负责识别病原效应子,RNL 在免疫信号传导中起关键作用。研究表明,CNL和RNL识别病原后组装抗病小体,在膜上形成钙离子通道激活免疫,此过程依赖CC或CCR结构域的N端序列,完整游离N端对功能至关重要,N 端融合额外多肽会抑制功能。此外,MHD基序等关键区域突变可产生自激活型受体,约45%植物病毒及多种病原依赖分泌蛋白酶致病。     基于上述知识,刘玉乐团队提出并建立了一种人工设计植物抗病基因的全新策略:在植物中表达一种羧基(C)端携带病原蛋白酶识别切割位点(protease cleavage site,PCS)的多肽与aNLR的N端融合形成的蛋白,可使植物抗病。无病原存在时,aNLR被融合多肽抑制,保持失活状态;病原入侵时,其编码或分泌的蛋白酶特异切割融合蛋白,释放 aNLR,从而激活强烈免疫反应,诱发植物对病原的抗性。若选用保守性高的蛋白酶识别切割位点,该策略可使植物广谱持久抗病。该策略已在模式植物和重要经济作物大豆中成功验证,可使植物对多种病毒完全免疫,有望成为植物抗病毒、细菌、真菌、卵菌、线虫和刺吸式昆虫等多种病虫害的通用策略。     具体而言,研究团队将带有马铃薯Y病毒(PVY)蛋白酶识别切割位点YEVHHQ↓A的HA标签多肽分别融合至CNL(Tm-22)和RNL(AtNRG1.1)自激活突变体的N端,构建了2种人工抗病基因。转这2种基因的本生烟草表现出对PVY、芜菁花叶病毒(TuMV)、辣椒斑驳病毒(PepMoV)、辣椒脉斑驳病毒(ChiVMV)和李痘病毒(PPV)等多种病毒的广谱抗性,并且抗性很强,甚至表现为极端抗性,病毒不能建立侵染。由于选用的病毒蛋白酶识别切割位点高度保守,预计构建的抗病基因可赋予植物“超级广谱”抗病性,抗超过100多种植物病毒。进一步地,研究团队还构建了针对大豆花叶病毒(SMV)的定制抗病基因,转基因大豆对SMV完全免疫。     相比现有方法,该策略在构建抗病基因方面具有多重优势:构建简单,仅需改造单个aNLR基因;可针对众多不同的病原进行定制化设计抗病基因、抗性广谱且持久稳定、不易被病原突破,且抗病效果强(对病毒等病原可实现完全免疫)。此外,该方法具有高度普适性,适用于所有作物,并可与基因组编辑技术结合,直接编辑植物内源NLR基因获得新型抗病基因。     由于该成果的重要性与创新性,《自然》杂志同期以“研究简报”(Research Briefing)形式对该工作进行了题为“Plant immune receptor engineered to protect again more than 100 viruses (工程的植物免疫受体抗超过100余种病毒)” 的报道,评价该工作“present an elegantly simple yet highly innovative method for engineering disease resistance(提出了一种优雅简洁且高度创新的植物抗病方法)”。     简报链接: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5-02113-9。 发表日期:2025-7-16
  • 《遗传所等机构合作发现植物“抗病小体”》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4-08
    • 植物抗病蛋白被发现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但人们仍然不清楚它们的工作原理。清华大学柴继杰团队、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周俭民团队和清华大学王宏伟团队联合研究,在植物免疫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合作团队发现由抗病蛋白组成的“抗病小体”(resistosome)并解析其电镜结构,从而揭示了抗病蛋白管控和激活的核心分子机制,为更好利用抗病蛋白提供了新的可能。相关成果以两篇长文形式,于2019年4月5日发表在《科学》期刊。国际植物抗病研究权威科学家Jeffery Dangl和Jonathan Jones撰写专文高度评价这一成果,发表在同期的《科学》期刊。 在前期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合作团队进一步以病原菌致病蛋白AvrAC与植物抗病蛋白ZAR1为体系研究植物抗病蛋白结构。经过多年协作攻关,成功地组装了包含激活ZAR1的复合物(抗病小体)。结构研究发现,ZAR1被AvrAC激活后,组装成含三个亚基共15个蛋白的环状五聚体蛋白机器,形成抗病小体。通过对静息态复合物的结构和功能解析,阐明了抗病蛋白由静息状态,经过中间状态,最终形成抗病小体的生化过程。合作团队紧密结合结构、生化和功能研究,揭示了抗病小体工作机制。比如,抗病小体形成后直接在细胞质膜上发出自杀指令,很可能是植物细胞死亡和免疫执行者。该项工作填补了人们25年来对抗病蛋白认知的空白,为研究其它抗病蛋白提供了范本。研究还发现,植物抗病小体的组装方式、结构与功能,与动物免疫中的炎症小体惊人地相似,展现了在不同生命形式中,进化对免疫形成的力量。 各种农作物病虫害,严重威胁农业生产。为了减少损失,农业生产中不得不大量施用化学农药,但这又对环境、人类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利用植物抗病蛋白,发展新的病虫害防控手段,有望大大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抗病蛋白高分辨度结构和作用机制的解析,将为设计抗广谱、持久的新型抗病蛋白,发展绿色农业奠定核心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