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非教授课题组在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上发表研究性论文发现分子伴侣Hsp82磷酸化状态在细胞感知葡萄糖信号中对线粒体稳态的调控作用》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4-21
  • 2023年4月,窦非教授课题组在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上发表题为“The phosphorylation status of Hsp82 regulates mitochondrial homeostasis during glucose sensing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研究性文章。2019级博士研究生彭冠族为第一作者,窦非教授和李万杰高级工程师为共同通讯作者。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即使在有氧条件下,很多细胞,如酿酒酵母、肿瘤细胞和神经干细胞等倾向于采用糖酵解而不是氧化磷酸化的代谢方式来分解葡萄糖,为细胞快速分裂或应对应激时合成大量所需原料。这两种代谢方式的转换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但目前关于代谢转换过程的调控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我们实验室以酿酒酵母为研究对象对调控代谢转换的关键分子开展研究。在有氧糖酵解转换为氧化磷酸化代谢方式的双相转换期时,酵母细胞内会发生时间依赖性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线粒体的功能和形态网络也随之发生动态变化以适应氧化磷酸化代谢方式的需求。实验室前期的工作发现,胞外葡萄糖水平通过共分子伴侣Ppt1调控Hsp82 Ser485残基的磷酸化状态来影响Hsp82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之间的动态分布。模拟Hsp82 Ser485残基去磷酸化的Hsp82S485A突变体中Hsp82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之间的动态分布异常。此外,Hsp82S485A突变体具有异常的液泡形态,静息期时细胞直径较小,及无法在葡萄糖饥饿条件下存活等异常特征(Shang X, Cao G, Gao H, et al. A Single Site Phosphorylation on Hsp82 Ensures Cell Survival during Starvation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J].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2020, 432(21): 5809-5824.)。但我们对于Hsp82S485A突变影响了细胞内哪些代谢通路及其分子机制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探索。

    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分子伴侣Hsp82除了参与代谢转换过程中早期诱导的应激反应,Hsp82 Ser485残基的磷酸化状态还调控了代谢转换过程中线粒体的功能和形态结构来维持细胞内线粒体稳态。Hsp82S485A突变表现出与线粒体缺陷相关的异常生长表型,例如小克隆表型、生长速率缓慢和无法利用不可发酵碳源等。进一步探索生长缺陷的原因,我们发现Hsp82S485A突变体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包括细胞耗氧率降低、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缺陷、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以及线粒体基因组完全丢失。此外,Hsp82S485A突变体线粒体呈断裂状或球状的异常形态,线粒体结构明显肿胀而且线粒体嵴结构缺失,这可能是其线粒体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通过对野生型菌株和Hsp82S485A菌株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进行分析和验证后,我们发现Hsp82 Ser485残基的磷酸化状态可能通过影响线粒体裂变和融合相关蛋白的稳定性来调控线粒体功能和形态。该研究为代谢转换过程中从葡萄糖感知到线粒体功能和形态变化的信号通路提供潜在的关键分子。

    目前本课题研究已发表了两篇研究性论文和申请了一项发明专利。后续我们将对胞外葡萄糖水平调控Hsp82 Ser485残基磷酸化修饰以及Hsp82调控线粒体稳态的分子机制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 原文来源:https://cls.bnu.edu.cn/xwzx/xwkx/3b15df9307d647e48a2f7d837fb6a787.htm
相关报告
  • 《肠-脑葡萄糖在能量稳态中的信号发送》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内分泌代谢
    • 编译者:李永洁2
    • 发布时间:2017-06-13
    • 肠道糖异生是最近发现的一种影响能量稳态的功能。肠道糖异生由特定营养物诱导,并释放葡萄糖,释放的葡萄糖能被由门静脉周围的神经系统感知。这引发了一个对由大脑控制的葡萄糖和能量管理参数产生正向影响的信号。这一认识扩展了我们对肠-脑轴通常受胃肠激素影响的认知。在此,我们提出了与肠道糖异生产生条件有关的几个问题,并揭示了其可能的代谢益处。同时,这也导致了由通过自然选择对其保护而赋予其优势的问题的产生。
  • 《黄广华团队发现葡萄糖饥饿调控白念珠菌有性生殖的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4-21
    • 随着现代生活和医疗方式的改变,临床上真菌感染的问题越来越普遍,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白念珠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机会性致病真菌。该菌不仅能引起鹅口疮和阴道炎等浅部黏膜感染,在免疫受损或自身免疫缺陷人群中,还能导致致命性的血液或深部器官感染。为什么白念珠菌能快速适应宿主内复杂的微环境,从而成为一种成功的人体致病真菌?这可能与该病原体独特的形态转换和有性生殖过程密切相关。 有性生殖是真核生物遗传和表型多样性形成的重要源动力,也是物种进化的关键机制。然而,与无性繁殖相比,生物体的有性生殖方式存在多方面的劣势或缺点。比如,有性生殖需要消耗更多的时间和能量找到交配对象进行繁殖;有性生殖产生的子代较少且子代的遗传和表型不稳定,不一定能将所有优势遗传性状传递给子代。因此,生物体的有性生殖通常受到严格的环境和遗传因素的调控。 白念珠菌具有非常独特的有性生殖方式,其交配受一种表观遗传控制的white-opaque形态转换系统的调控。White和opaque细胞的基因组序列完全一样,但在形态、毒性和交配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2002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科学家在《Cell》杂志上报道,只有opaque细胞能进行高效率交配,white细胞必需先转变为opaque形态才能交配。然而,在自然条件下白念珠菌主要以white形态存在,white细胞自发转变为opaque形态的频率仅为万分之一。如果白念珠菌形态转换是交配的前提条件,而这种形态转换的频率又特别低,那么该物种在自然界如何能高效地进行交配呢?这是长期以来病原真菌领域中的一个悖论。 最近,复旦大学黄广华团队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白念珠菌在自然界进行高效交配的可能机制,为上述悖论提供了新的解释。葡萄糖饥饿是病原菌在宿主体内外经常面临的环境压力之一。黄广华团队研究发现极端的营养匮乏,尤其是葡萄糖饥饿的条件下,白念珠菌white细胞不需要经过形态转换,也能进行高效率的交配。葡萄糖饥饿激活了white细胞中交配信息素介导的MAPK信号通路,诱导了交配相关基因(如STE2/3、CEK1/2、MFA1和MFα1)表达,从而促进交配管的形成和细胞融合。进一步研究发现,MAPK信号通路下游的转录调控因子Cph1和Tec1分别发挥正调控和负调控作用。过表达CPH1促进white细胞交配,而过表达TEC1则抑制交配。更有意思的是,敲除Cph1的抑制因子编码基因DIG1导致白念珠菌交配效率提升4000倍以上,说明Dig1是白念珠菌white细胞交配调控的关键因子。 这是国际上首次发现环境营养压力促进白念珠菌white细胞交配的现象,推翻了长期以来认为其交配必须依赖于形态转换的认知偏差,为真核微生物的有性生殖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范例。该研究成果最近以“Glucose depletion enables Candida albicans mating independently of the epigenetic white-opaque switch”为题,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技重大专项的资助。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管国波、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年研究员陶丽和博士后李超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黄广华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 全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77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