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非教授课题组在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上发表研究性论文发现分子伴侣Hsp82磷酸化状态在细胞感知葡萄糖信号中对线粒体稳态的调控作用》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4-21
  • 2023年4月,窦非教授课题组在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上发表题为“The phosphorylation status of Hsp82 regulates mitochondrial homeostasis during glucose sensing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研究性文章。2019级博士研究生彭冠族为第一作者,窦非教授和李万杰高级工程师为共同通讯作者。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即使在有氧条件下,很多细胞,如酿酒酵母、肿瘤细胞和神经干细胞等倾向于采用糖酵解而不是氧化磷酸化的代谢方式来分解葡萄糖,为细胞快速分裂或应对应激时合成大量所需原料。这两种代谢方式的转换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但目前关于代谢转换过程的调控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我们实验室以酿酒酵母为研究对象对调控代谢转换的关键分子开展研究。在有氧糖酵解转换为氧化磷酸化代谢方式的双相转换期时,酵母细胞内会发生时间依赖性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线粒体的功能和形态网络也随之发生动态变化以适应氧化磷酸化代谢方式的需求。实验室前期的工作发现,胞外葡萄糖水平通过共分子伴侣Ppt1调控Hsp82 Ser485残基的磷酸化状态来影响Hsp82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之间的动态分布。模拟Hsp82 Ser485残基去磷酸化的Hsp82S485A突变体中Hsp82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之间的动态分布异常。此外,Hsp82S485A突变体具有异常的液泡形态,静息期时细胞直径较小,及无法在葡萄糖饥饿条件下存活等异常特征(Shang X, Cao G, Gao H, et al. A Single Site Phosphorylation on Hsp82 Ensures Cell Survival during Starvation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J].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2020, 432(21): 5809-5824.)。但我们对于Hsp82S485A突变影响了细胞内哪些代谢通路及其分子机制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探索。

    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分子伴侣Hsp82除了参与代谢转换过程中早期诱导的应激反应,Hsp82 Ser485残基的磷酸化状态还调控了代谢转换过程中线粒体的功能和形态结构来维持细胞内线粒体稳态。Hsp82S485A突变表现出与线粒体缺陷相关的异常生长表型,例如小克隆表型、生长速率缓慢和无法利用不可发酵碳源等。进一步探索生长缺陷的原因,我们发现Hsp82S485A突变体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包括细胞耗氧率降低、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缺陷、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以及线粒体基因组完全丢失。此外,Hsp82S485A突变体线粒体呈断裂状或球状的异常形态,线粒体结构明显肿胀而且线粒体嵴结构缺失,这可能是其线粒体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通过对野生型菌株和Hsp82S485A菌株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进行分析和验证后,我们发现Hsp82 Ser485残基的磷酸化状态可能通过影响线粒体裂变和融合相关蛋白的稳定性来调控线粒体功能和形态。该研究为代谢转换过程中从葡萄糖感知到线粒体功能和形态变化的信号通路提供潜在的关键分子。

    目前本课题研究已发表了两篇研究性论文和申请了一项发明专利。后续我们将对胞外葡萄糖水平调控Hsp82 Ser485残基磷酸化修饰以及Hsp82调控线粒体稳态的分子机制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 原文来源:https://cls.bnu.edu.cn/xwzx/xwkx/3b15df9307d647e48a2f7d837fb6a787.htm
相关报告
  • 《肠-脑葡萄糖在能量稳态中的信号发送》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内分泌代谢
    • 编译者:李永洁2
    • 发布时间:2017-06-13
    • 肠道糖异生是最近发现的一种影响能量稳态的功能。肠道糖异生由特定营养物诱导,并释放葡萄糖,释放的葡萄糖能被由门静脉周围的神经系统感知。这引发了一个对由大脑控制的葡萄糖和能量管理参数产生正向影响的信号。这一认识扩展了我们对肠-脑轴通常受胃肠激素影响的认知。在此,我们提出了与肠道糖异生产生条件有关的几个问题,并揭示了其可能的代谢益处。同时,这也导致了由通过自然选择对其保护而赋予其优势的问题的产生。
  • 《生科院孙博课题组发现植物发育的表观遗传调控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3-11
    •       SE编码C2H2锌指蛋白,是植物中miRNA形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其调控植物的叶片发育、顶端分生组织的活性、花序结构和植物发育阶段的转换。SE的部分功能缺失突变体se-1,表现出胚胎发生异常、叶片发生延迟、叶片锯齿化、发育阶段转换加速、花序异常和花发育等缺陷。同时,SE参与植物响应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过程。然而,相对于被广泛报道的SE功能的重要性,关于SE在植物生长发育不同时期及抗病抗逆时的作用方式及调控模式仍然未知。       长非编码RNAs(lncRNAs),是一类长度超过200 nt,且几乎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大量研究表明,lncRNA是许多生物过程中的关键调节因素。目前,植物中已系统的鉴定出数以千计的lncRNAs,但他们具体的功能机制仍知之甚少。此外,lncRNA是否参与SE基因的调控,也有待研究。       孙博教授团队长期从事表观遗传调控植物发育研究。本工作首先从SE的3’端鉴定出一个反义长链非编码RNA SEAIRa,在拟南芥生长发育过程中与SE呈相反的表达模式。超表达SEAIRa会导致SE下调表达,而敲低或者敲除SEAIR会导致SE上调表达。因此SEAIRa是SE的负调控因子。       研究人员通过RNA体内pull down寻找到了SEAIRa的互作蛋白E3连接酶PUB25/26以及类泛素蛋白RUB1。SEAIRa招募PUB25/26以及RUB1引起SE第11个外显子区域H2Aub修饰。此外,PUB25/26会影响SEAIRa 5’端的切割,并释放出5’端片段,游离的5’片段可以与PRC2核心成员EMF2互作,进而招募PRC2复合体引起SE第一个外显子区域H3K27me3修饰。SE基因座不同位点的抑制性H2Aub和H3K27me3修饰协同调节SE染色质状态并抑制SE表达。        综上,该研究揭示了一种由结合在染色质上的lncRNA SEAIRa介导的表观遗传抑制新机制。研究结果一方面拓宽了植物中lncRNA的作用机制,也阐述了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SE的调控机制。        近日,该成果在以“An antisense intragenic lncRNA SEAIRa mediates transcriptional and epigenetic repression of SERRATE in Arabidopsis”为题于2023年3月1日在线发表于PNAS杂志,深入解析了长链非编码RNA SEAIR调控SE的分子机制。南京大学博士后陈炜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兼共通讯,南京农业大学王秀娥教授和南京大学孙博教授为该论文通讯作者。新加坡国立大学袁于人教授(已逝)、南京大学陈迪俊教授和南京农业大学张文利教授等参与了该研究工作。该课题得到了江苏省农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www.pnas.org/doi/10.1073/pnas.221606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