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黔渝携手共促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 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8-29
  • 8月25日,记者从省中医药管理局了解到,近日,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四省(市)中医药主管部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促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根据协议,四省(市)将充分发挥在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加强中医药医疗服务、科研创新、人才教育等全面协作,实现中医药资源优势集成与互补。

    在中医医疗服务方面,将加强中医医疗机构交流与合作,探索建设中医药优势专科联盟,鼓励开展重大疑难疾病协作,联合制定相关疾病中医药诊疗规范。

    在中医药人才教育方面,将鼓励中医药机构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探索中医药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整合四省(市)名老中医资源,充分发挥师承教育的优势和作用,培养中医药特色人才。

    在中医药科研创新方面,将鼓励中医药研究机构、高校、企业之间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统筹力量共同攻关重大焦点科研项目,探索建立中医药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合作机制。

    在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方面,将联合开展乌蒙山片区中医药文化资源普查,共同推进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深化川滇黔渝中医药文化交流,联合开展中医药国际传播。

    在中药资源整合方面,将鼓励企业开展互访和交流,商讨共建共享中药材信息平台,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各地区道地中药材规模化、集约化和规范化发展,共同打造“乌蒙山产”知名品牌。

  • 原文来源:https://www.zyctd.com/zixun/204/1063046.html
相关报告
  • 《创新推动中医药传承发展》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服务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2-17
    •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中医药传承创新是实现中医药全面振兴发展的重大工程,也是广大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守正创新,传承精华。她勇挑中医药传承创新使命,聚焦中药创新研发的关键环节,构建了中医药特色的临床评价关键技术标准体系,励志推动我国中药自主研发水平从“跟随者”成为“领跑者”;她仁心践行济世情怀,聚焦临床专业解决医学难题,推动中医药解决临床重大问题的高级别循证证据的产生和推广应用;她立德树人为国育才,培养和造就中医药创新人才,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新力量。她就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西苑医院临床药理所主任医师高蕊。 高蕊集聚医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于一身,多年来致力于创新推动我国中医药创新研发和中医药临床循证评价研究,以此推动中药产业发展和行业临床诊疗水平提高。现如今,她有着诸多响亮的“名头”:国家中医局中药临床药理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药监局中药临床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药品注册审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名老中医传承人、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 创新中药新药研发技术 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 长期以来,高蕊一直致力于中药创新研发与临床评价、中医药标准化等相关工作。 中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中国特色战略性产业,加快研发、加速转化是打造“中医药创新强国路”的必然要求。鉴于此,高蕊作为药监局中药临床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十余年来重点针对中药创新研发与临床评价关键环节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技术攻关,为中药研发和监管提供了系列技术服务。她主持了国家科技部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课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课题、国家行业专项课题、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中药监管科学研究课题、中医药标准化专项经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达十余项,参与过多项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撰写,为国家药品监管及政策制定提供技术服务;指导百余项中药上市前与上市后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与管理,推动行业中药新药研发和高级别循证证据的产生;带领团队搭建了符合国际规范的国家级重点研究平台,支撑我国16个中药新药/医疗器械的上市,推动了中医药产业的进步和发展。 中医药标准化与国际化是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为此,高蕊积极投身于中医药临床研究标准化建设,构建了符合国际共识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控制体系,带领团队研制了中医临床研究领域首个国际标准,为推动中医药临床研究数据的国际共享起到示范作用。依托国家重点专项、国家局专项等项目,推动中医药成果转化,将中医原创理论转化为最佳临床实践,牵头制订中医药临床研究领域标准/临床指南23项,标准范围涵盖了中医药临床研究设计、实施、评价的关键环节,主编专著6部,先后发表论文244篇,其中SCI 39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其余省部级奖励4项。对中医药标准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团队正在编制起草国家标准1项、团体标准5项,高蕊透露说,这些标准的建立对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质量,构建体现中医特色的评价体系都有重要的意义。在国家标准《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控制规范》起草过程中,她和团队参照国际药物临床研究质量控制最新方法与理念,严格遵循国家相关管理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文件框架,同时充分考虑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独特性及行业现状,以期为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质量控制过程提供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在团体标准《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技术规范》中,高蕊团队针对中医证候临床评价的困境,结合中医药特点、疗效评价方法和量表构建方法最新研究成果,开展中医证候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和规范的编制工作,旨在引导规范、高效地制定证候疗效评价量表和评价方法,推动证候疗效评价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正在编制的团体标准《中成药合理用药指南编制通则》的同时,可促进中成药合理用药指南制定/修订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同时规范证候类中成药临床使用的管理路径、制定标准化的用药指南,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应用中成药;另外,正在编制团体标准《中医临床研究术语编码》,旨在建立符合中医学特色的中医术语编码体系,并建立部分中医学术语与现有MedDRA术语的关联性,以期促进中西医沟通,推动中医药研究数据的国际共享,提高数据编码分析的质量与效率、助力中药的安全性监管,为建设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奠定术语标准基础。 突破临床难题 促进成果转让 医者仁心,作为全国临床优秀人才,高蕊聚焦临床难题,攻坚克难,为患者和社会带来了福祉和希望。在内分泌疾病的临床诊疗中,她聚焦内分泌系统重大问题,寻求中医药解决方案,特别是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基于核心病机的演变,出了从预防到治疗一体化的解决方案,筛选行业有一定人用经验和研究基础的系列诊疗技术,开展高质量循证评价研究,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负责人,带领团队的研究成果,为中医药治疗世界难题的临床重大疾病提供了中医药解决方案。 分享成果,共享健康。高蕊仁心大爱,自身践行科技推动产业发展的道路,遵循临床科研问题来自临床、研究结果回馈临床的原则,倡导临床实践、循证评价、成果转化一体化研究思路。自身也基于以上研究理念,临床实践与现代药理相结合,完成了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处方筛选,临床和实验研究验证了该处方在改善血脂和抑制斑块进展方面的有效性和作用机制。 立德树人为国育才 推动中医传承发展 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在高蕊看来,中医药行业急需临床科研型人才。为此,她立足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需要,加快了人才培养的步伐。除了传、帮、带常规培养模式,还通过连续十余年举办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高峰论坛等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培养了数万临床评价人才。多年来,高蕊培养硕、博研究生30余人,博士后10人, “全国导师制”卫生青年骨干人才培养1人。 守中医之正,创中医之新。在中医传承发展的路上,高蕊表示将不断夯实中医学的传统特色,力求创新,推动中医药标准化与国际化建设,为我国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文/张霞)
  • 《创新传承发展 让中医药文化来“说话”》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7-21
    • ●组织我市13个区县实施中医药文化建设项目; ●建设2个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16个市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打造西北首个以中医药为主题的文化街区; ●在171所中小学开展中医药文化校园宣传活动,临潼中学等7所学校被认定为全省第一批中医药文化传播示范学校…… 近年来,西安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大力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实施中医药文化建设项目,将医院、街区和校园搭建成中医药文化宣教平台,让中医药文化来“说话”,帮助更多市民了解中医药文化,更从中收获了健康生活方式。 是中医医院也是最佳“展厅” 中医药文化长廊、中医药文化展示区、中药文化科普展厅、甚至医院的路灯都充满了中医药元素……走进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西安市中医医院,不管是医院建筑风格还是内部装饰、标识系统、家园设计等,处处凸显了中医药文化元素,营造出浓浓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看病候诊的间隙坐在长廊休息,周围装饰的都是生活中能用得上的中医药常识,一抬头就能学到很多健康养生理念,收获不小。”市民雷女士口中的长廊,正是位于西安市中医医院东广场的中医药文化养生长廊。这里主要介绍以中医阴阳、五行等为基础的养生理念和中医药常识,展示主题也尽量贴合群众日常生活实际,且根据季节、节气等定期更换。此外,医院庭院内、门诊各候诊区域、住院部各区域处处充满中医药元素,“国医史略”大型浮雕墙、“医之道”雕塑、《黄帝内经》节选、名医文化墙,分别对中医药名篇、中医典故、中医特色诊疗、中医发展史历代名家进行了展示。 医院还专门设置了中药文化科普展厅,介绍中医药起源、发展历程、各时期中医药发展特点,以及中医药学派发展、中医药发展的重大事件等,展出中医诊疗及中药炮制器具、各类药材。 一进入科普展厅,扑面而来的是浓郁药香。展厅里陈列着数百种中草药材,每种都有详细介绍。而这里也常常是我市中小学生研学最感兴趣的地方。 “入药的山楂和普通山楂一样吗?”“知了也是中药吗?”“这些白色的小方块是什么呀?”在近日的一次研学参观活动中,科普展厅里的各种药材引起了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同学们的浓厚兴趣,大家争先恐后向医院中药师提问。中药师郑凡为同学们展示了常见的大黄、甘草、蝉蜕等十余种中药材,介绍了它们的药用部位、主治功效、用药注意等,还对陕西本地中医药发展史、中医药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等进行了科普。 “这个看起来像小树枝的是什么?”一个学生指着展柜里的药材问。“这是石斛,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滋阴润肺的作用。”郑凡回答。曲江第十小学的学生们也在这里开展过中医药文化研学。中药师耐心为孩子们讲解不同中草药的名称、产地、功效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大家围在展示柜前兴奋地观察、触摸这些平时难得一见的药材,纷纷感慨,原来那么多说不出名字的中药就在身边。同学们不仅学到了生动的中医药知识,也将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种子悄然撒播在心中。 在西北首个中医药文化街区来场city walk 在雁塔区电子城街办电子西街东西两侧,一条中医药文化主题街时常吸引路人驻足观看、打卡拍照,这是西北首个以中医药为主题打造的文化街区。记者采访时看到,这里设置了中医药文化走廊,包括中医理念和“名医观止”区、中草药标本展览区、秦岭中药材展示区。 中医药文化走廊的第一部分主要展示的是中医理念和“名医观止”内容,除了中医药文化展示,街区各个角落还设置了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科普板块。脚下的10个地贴,是生活中就能用到的“药食同源”药膳小口诀;电线杆上是四季养生法、二十四节气养生法。不仅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随处可见,老中医诊疗和中医器具的雕塑也为这条街区增添了不少古朴色彩。 山药、丹参、麦冬、鱼腥草……你熟悉的、不熟悉的近百种中药材名字,都能在中医药文化走廊里找到对应的饮片。这里还原了传统中医药铺中的草药柜造型,每种标本都经过炮制,分装在玻璃罐中展示。 街区西侧展示的是秦岭中药材,这里有300多种贴近百姓生活、药食同源的药材,通过品名、产地、药用部位、功能主治等介绍,让群众能够对秦岭中药材资源有更加清晰、直观的认知。设计者告诉记者,这里的展板分为普通型和LED灯型,这样即使在夜晚,市民游客也能清楚看到展板上的文字。 街区最后是约50米的嵌入式秦岭中药材“微型”博物馆,展示了约80种秦药经过炮制后的中药饮片状态,也就是我们在中医馆抓药时能见到的药材的样子。据悉,这是为了给儿童和青少年群体做科普,以更直观的形式引起他们对秦药的兴趣。展台下的射灯在夜晚会逐一亮起,成为街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平时这里也总能看到不少成年人带着孩子在这里驻足参观、拍照,这里成为秦药的“微型舞台”,让市民游客在散步、锻炼、游览时就能认识“秦药”、了解“秦药”。 在校园里学习怎样种一棵草药 “板蓝根是经常用到的中药材,但是你不知道它入药前长这样吧。”“三叶草和栀子花很常见,但很多人不知道它们也是药材。三叶草清热利湿、解暑消肿,可以治疗感冒发热、肠炎;栀子花也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作用。”7月12日,记者来到我省首批中医药文化传播示范学校之一的西安市临潼中学,一进校园就看到了别致的草本学境中草药园,学校扁鹊中医社的学生吴雨欣熟练地向记者介绍起中草药园的情况。 中草药园是该校重要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对中草药的实地种植、观察与养护,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也传播了中医药文化,是集科普、实践、观赏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文化博览园。中草药园占地面积550多平方米,共划分为34个种植区,其中29个为计划类中草药种植区,5个为学生自主种植区,共种植了山茱萸、绞股蓝、金银花、芍药等30多种中草药。 行走在草药园,吴雨欣一路兴致勃勃地给记者讲述他们在这里感受到的乐趣和学到的知识。“加入扁鹊中医社收获很多,了解了很多常见药材的作用,一些在日常生活中还能用到。平时我也会将学到的中医药知识分享给周围同学。” 同样作为中医社的学员,师柯说,这两年他不仅学习到很多跟传统文化相关的中医知识,还进行了实操,参加了很多实践活动。“比如制作艾绒、学习按摩,参加中医药文化研学等,深切感受到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临潼中学中医药文化传播项目负责人雒昭告诉记者,学校依托中医药文化馆、扁鹊中医社、草本学境中草药园等场所,构建了特色中医药文化课程体系,让更多学生感受中医药、学习中医药、认同中医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通过中医药文化的多方面学习与实践,也帮助养成了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大板块。理论课程包括中医药文化、古代哲学中的中医智慧、多学科与中医药文化融合等;实践课程包括中草药的种植与观察、临潼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研学等。”雒昭说。 记者获悉,近年来我市卫生健康部门联合教育部门开展了校园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与健康素养。通过不断探索创新校园传播的有效方法和载体,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选树、推广典型案例,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践行者,营造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