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s:突破!中国科学家揭开首个EB病毒核衣壳的原子结构》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08-15
  •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Research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和中山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联合研究解析了EB病毒(EBV)核衣壳的首个完整原子模型。与其它疱疹病毒一样,作为γ-疱疹病毒亚科的成员,EBV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即外层脂质双层膜、内核衣壳和中间膜结构,核衣壳的组装是感染性病毒颗粒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因此,揭示EBV核衣壳组装的机制或有望帮助设计新型的抗病毒药物。

    作为首个发现的肿瘤病毒,EBV是一种最重要的人类疱疹病毒,其能感染全球超过90%的人群,而且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包括霍奇金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和鼻咽癌等;相比EBV的医学重要性,对其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样本制备困难的阻碍,这远远落后于其它人类疱疹病毒的研究,比如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单纯疱疹病毒(HSV)和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

    通过开发一种新型的病毒生长策略,并利用冷冻电镜技术,研究人员就能获得EBV的高质量病毒样本;随后研究者就能确定EBV核衣壳的高分辨率结构及其衍生的首个完整原子模型,其中包括二十面体衣壳,衣壳相关的表皮复合体(CATC)和十二聚体门户结构(病毒的基因组转位装置)。文章中,研究者描述了EBV衣壳蛋白、CATC和衣壳、门户结构和衣壳、门户结构和病毒基因组之间多个层面的相互作用,这或许能为后期科学家们开发抗病毒药物提供关键的结构基础。

    此外,通过对EBV核衣壳和其它疱疹病毒类似物进行结构对比,研究者发现衣壳五邻体的灵活性,病毒的拷贝数和CATCs与病毒衣壳顶角之间结合的模式或许在不同疱疹病毒之间是不一样的,而且这还与包装基因组的尺寸有关。基于本文研究结果,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压力调节机制,其或能帮助解释疱疹病毒如何实现病毒基因组保留和排出之间的动态平衡。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0-0363-0;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77176.html
相关报告
  • 《科学家揭示球形病毒的结构》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10-31
    • 二十面体病毒总是被认为是完全对称的,但新的不对称重建显示它们有一些异常。 确定病毒的结构是理解和治疗病毒性疾病的重要步骤。几十年来,结构生物学家一直在使用低温电子显微镜来创建越来越精确的生物分子图片,但他们一直依赖的假设之一可能是错误的。 根据来自显微镜的数据,假设诸如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的黄病毒是对称的二十面体(具有20个相同面的形状)。但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新研究,这些二十面体病毒可能并不完全对称。 普渡大学生物科学汉利杰出教授迈克尔罗斯曼说:“到目前为止,任何已经检查过的病毒都被假设它们具有二十面体对称性。”“现在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近似值 - 它并不完全准确。大部分病毒几乎都是二十面体,现在我们才开始看到细节。” 研究小组,包括特伦特的理查德库恩和普渡大学的朱迪思安德森杰出科学教授,使用cryo-EM来确定未成熟和成熟的Kunjin病毒的结构,这是一种西尼罗病毒株。他们遵循标准程序直到最后,处理显微镜的数据以生成结构。在他们通常应用对称性要求的地方,研究人员选择退出。 Purdue的研究员兼论文的第一作者Matthew Therkelsen在确定与未成熟病毒结合的抗体结构时,首先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东西。与病毒结合的抗体图像显示出对颗粒一侧的偏好,并且该侧有点模糊。 Therkelsen说:“抗体似乎更喜欢颗粒的一侧,而那一侧的密度不同,这让我质疑我们对二十面体对称的假设。”“在那之后,我开始做不对称的重建。” 他发现的东西看起来有点像病毒外部的“肚脐”。 这种对称性的偏差可能来自病毒的产生方式。当有包膜的病毒组装新的病毒颗粒时,它们会钻入细胞膜并推动,直到它们创建了自己的保护层。当该层几乎完全封闭时,病毒会从膜上发出一个最终的轻推和芽。 研究人员认为,正是在这一点上,新的病毒膜试图关闭,病毒以前完美的结构变得有点扭曲。 库恩说:“这个萌芽的颗粒的颈部在收缩时变得非常狭窄,壳体周围的糖蛋白开始相互撞击。”“我们认为它们可能无法获得正确数量的蛋白质来制造二十面体,结果就是一个颗粒在一侧产生扭曲。” 虽然未成熟和成熟的病毒在其外层都有“肚脐”,但未成熟的病毒还有另一个缺陷。病毒的核心结构,核衣壳,不在信封的中心 - 它在一侧靠近膜。 其他一些病毒具有独特的核心位置,但黄病毒核心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会在病毒变成“成年人”时重新定位。成熟是病毒生命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发现可以让您深入了解此过程中发生的事情以及原因。 研究人员相信这些发现将为未来的实验打开大门。除了几种(如果不是全部)二十面体病毒的真实结构外,还有许多其他未知数。当它与下一个细胞结合时,病毒的独特极点是否具有功能?它是否有助于与受体结合?它会影响内部RNA的退出吗?这些细节对于理解黄病毒的生命周期都很重要。
  • 《中国科学家揭示水稻抗病毒免疫机制新突破》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5-04-14
    • 病毒侵染一直是威胁水稻生产的重要因素。尽管科学家在过去20多年中在鉴定新病毒、解析病毒致病机理以及植物抗病毒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对于植物细胞如何感知病毒侵染并启动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仍知之甚少。2025年3月12日,北京大学研究团队联合福建农林大学等多个实验室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水稻细胞感知病毒侵染并启动广谱抗病毒防御反应的分子机制。 该研究发现水稻RING1-IBR-RING2类型的泛素连接酶RBRL不仅能够识别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的外壳蛋白(CP),还能识别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的外壳蛋白P2。进一步研究表明,RSV CP不仅能诱导RBRL表达量上调,还能激活RBRL的泛素连接酶活性,进而促进RBRL介导的茉莉酸信号通路抑制因子NOVEL INTERACTOR OF JAZ 3(NINJA3)的泛素化和降解,从而激活水稻茉莉酸信号通路。结合团队前期研究成果,在水稻中发现和解析了一条核心的抗病毒通路,即从水稻细胞感知和识别病毒侵染到激活水稻抗病毒免疫机制全链条解析。 该研究为水稻抗病毒育种提供了多靶点策略:1)利用RBRL广谱识别特性开发广谱抗病毒种质;2)通过精细调控JA信号通路增强基础抗性;3)协同优化RNAi与ROS防御系统。这一系统性成果将为作物抗病毒研究和育种提供新的理论框架和技术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