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浸没式液冷电池储能电站投入运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23-03-15
  • 全球首个浸没式液冷电池储能电站投入运行 文章来源: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发布时间:2023-03-15
      3月6日,南方电网梅州宝湖储能电站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正式投运。该储能电站规模为70兆瓦/140兆瓦时,按照每天1.75次充放测算,每年可发电近8100万千瓦时,相当于用电高峰时350万用户一天所需的电能,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4.5万吨。这也是全球首个浸没式液冷储能电站,标志着浸没式液冷这一前沿技术在新型储能工程领域的成功应用,为我国统筹能源安全稳定和绿色低碳发展发挥积极促进作用。
      据了解,储能电池在运行的过程中会持续发热,冷却是影响储能电站安全的重要因素。此前,储能电池冷却主要采用风冷散热和液冷散热,但这两种冷却技术均存在降温速度较慢、降温时间较长等不足。
      2022年以来,南网储能公司组建了横跨材料科学、电力电子、自动控制等多学科的科研团队,对浸没式液冷电池储能系统研制涉及的热管理、消防灭火、电气集成等关键技术展开攻关,解决了浸没式液冷应用于大容量储能系统的技术难题。
      在梅州宝湖储能电站,南网储能公司首次将电池直接浸没在舱内的冷却液中,实现对电池直接、快速、充分冷却降温,确保了电池在最佳温度范围内运行,有效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整体提升储能电站的安全性能。
      “浸没式液冷电池储能系统的成功研制,实现了电化学储能安全技术的迭代升级,电池散热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50%。”南方电网公司领军级技术专家、南网储能科技公司负责人汪志强介绍,“梅州宝湖储能电站的每个浸没式液冷电池舱容量为5.2兆瓦时,能够实现电池运行温升不超过5摄氏度,不同电池温差不超过2摄氏度。”
      梅州宝湖储能电站于去年10月开工建设,今年2月完成全部设备并网调试,进入试运行。“储能电站的设备采用预制舱式的结构,系统主要设备均放置在集装箱中,现场进行组装即可开展调试,大大缩短了建设周期,提升了安全建设水平。”南网储能科技公司建设中心员工汪林威说。
    责任编辑:俞昭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
    关闭窗口 .
  • 原文来源:http://www.sasac.gov.cn/n2588025/n2588124/c27454797/content.html
相关报告
  • 《国内首次全尺寸超导航行试验成功-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23-01-31
    • 国内首次全尺寸超导航行试验成功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3-01-30 近日,中国航天科工三院在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高速飞车试验基地,完成了超高速低真空管道磁浮交通系统全尺寸试验线(一期)首次超导航行试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本次试验是国内首次全尺寸超导航行试验。 本次试验按照程序先后完成了3次航行,各系统工作正常,实测航迹与理论曲线一致性良好,完成了规定试验内容。 图为试验记录视频截图 该项目是航天科工集团与山西省人民政府“央地合作”示范项目,于2021年9月获批立项,2022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为加快项目建设进度,项目团队创造性地采取“边建设、边集成、边试验”的三边模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试验基地和首期试验线基础建设,完成了首段设备集成调试,并成功完成永磁、超导航行试验。  责任编辑:俞昭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 关闭窗口 .
  • 《全国首个!长治一煤矿“浸没液冷”储能项目试运行》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30
    • 7月22日,记者从山西长治雄山煤炭有限公司了解到,该矿的矿山应急储能供电集控系统项目已进入试运行阶段。作为全国首个采用浸没式液冷技术的煤矿储能项目,其通过绿电改造技术创新,实现了填峰平谷(用电高峰释放电能、低谷时储存电能)、自充自用等多元场景应用,既为煤矿生产注入绿色动能,更探索出高耗能行业能源高效利用的新路径。 “现在它主要的功能是为矿山保安负荷(保障井下人员安全的通风机、排水泵等关键设备)提供应急电源,比传统发电机响应快得多,1分钟内就能完成供电恢复,5分钟内让所有保安负荷全部启动,确保井下安全不中断。”晋控集团潞安易电气副总田国强指着监控屏幕介绍道,项目的核心在于“平急两用”,平时利用光伏绿电或夜间低价电网电量为储能电池充电,在用电高峰时释放电能,通过“削峰填谷”降低电费;突发停电时,系统快速切换至应急模式,为关键设备持续供电,相当于给煤矿用电上了“双保险”。 除了功能上的“平急两用”,该项目在技术应用上也有显著突破,其采用的浸没式液冷技术是一大亮点。众所周知,储能系统的电池在充放电时会产生大量热量,若散热不当,极易引发温度过高、热失控,甚至火灾、爆炸等严重安全问题。因此,电池冷却技术尤为重要。而普通散热方式效率低、稳定性差。现在运用的浸没式液冷技术,让电池“泡”在冷却液里,温度控制得稳,再加上全氟己酮消防系统,安全性大大提升。这也是全国首个采用浸没式液冷技术的煤矿储能项目。 在电池舱旁的监控屏上记者看到,BMS电池管理系统正实时跳动着各项数据。据工作人员介绍,BMS系统就像电池的“健康管家”,电压、电流、温度都能精准监测,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启动保护,确保充放电安全高效。而EMS能量管理系统则是整个储能系统的“大脑”,能根据电价波动、井下用电需求自动制定充放电策略,比人工调度更为精准。 据了解,该项目今年5月启动施工,目前已进入全面调试阶段。作为全国煤矿行业在储能技术领域的创新尝试,其通过浸没式液冷技术与智能管控系统的结合,既筑牢煤矿安全供电防线,也为高耗能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实践样本,投运后将进一步发挥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