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主研发的农业专属大模型“穗问”2.0版发布》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 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6-11
  • 点击上方蓝字 轻松关注我们 过去,干农业需要通过经验、学习来判断农作物的生长、病虫害情况。如今,依靠一部手机可能就能解决问题。近日,由海南本土企业自主研发的农业垂直领域AI大模型——“穗问”2.0版正式发布,为海南农业现代化注入数智新动能。 “穗问”2.0版由电科太极集团旗下中电科国海信通科技(海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科国海信通)自主研发。据介绍,“穗问”2.0版基于电科太极的“小可”大模型研发设计,采用多智能体协同架构,具备文本理解、图像识别、语音交互、数据融合等多模态能力,整合了数百种农作物生长数据,将选种、种植、养殖、气象等农业全场景细分为精准模块,通过专家咨询及定制化服务满足农业不同环节需求,推动农业生产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过去判断病虫害,靠经验、问熟人,现在只需上传作物病虫害照片,‘穗问’即可在秒级时间内完成诊断,同步生成包含用药建议、防治周期的定制化方案,构建从识别、决策到服务的闭环,一键实现‘云问诊’。”电科国海信通技术负责人介绍。 全新升级的“穗问”2.0版病虫害识别精准度可达95%,可精准识别1000余种病虫害类型,支持农产品行情分析预测、种养方案定制、农业政策智能解读、农业法规查询、市场商机撮合等多元服务功能,同步打通生长监测、智能灌溉等硬件设备控制端口,打造手机里的“田间管家”。 “穗问”移动端首页 农业科技侠交流群 入群可添加小编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备注:来意-姓名-单位,若二维码添加失败,请公众号后台私信留言“入群”) 投稿、宣传推广、开白等请在本公众号后台回复“1” 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转自农业科技侠数字与智慧农业微信公众号 编辑:余佳文 来源:海南日报 声明:本文旨在前沿分享,若有编辑等问题,敬请后台留言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xNDUyNjQ3OQ==&mid=2247496903&idx=2&sn=14802a49daf1b69ecea596b3f662a8fa&scene=0#wechat_redirect
相关报告
  • 《OECD发布《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模拟研究》报告》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5-01-19
    • 2014年 12月 22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题为《模拟农业气候变化适应》(Modelling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Agriculture)的报告使用国际农产品及贸易政策分析模型(IMPACT)量化了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强调了适应措施实施的紧性,提出了降低风险和提高应变能力的可能策略,并深入分析了各种适应措施的效应,旨在为减轻气候变化对农业的负面影响提出建议。 本文调查了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农业生产,提出了一些可用于缓解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和提高积极影响的适应性措施。文章强调了有计划适应性措施的重要性,重点突出了减少风险和提高恢复能力的可能策略。为了量化气候变化带来的潜在影响和采取适应性措施的效果,本研究使用了“农产品贸易政策分析国际模型”(IMPACT)。模型分析首先探究了气候变化对产量、价格的潜在影响,然后继续分析了2种不同体系下适应性策略对产量、价格和食品安全的潜在影响,即(1)研究与开发(发展新作物品种以更好适应变化的气候条件),(2)灌溉技术的变化。 最后,文章估计了公众和私人对研究和开发新作物品种的投资需求,同时更进一步估算了经合国家提高灌溉技术的成本。本文基于对气候变化影响、适应措施效应的量化分析结果,为减缓气候变化对农业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以下建议: (1)优化农业管理系统(例如,机械化、土壤修复等)可以增加粮食系统的气 候变化恢复能力,但不足以减少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2)良种改良技术(培育高温和干旱方面抗逆性强的优良作物品种)、技术转让 和灌溉系统改善对于提高农业气候变化抵抗力是必要的。 (3)适应的总成本是巨大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应成本将随着气候损 失大幅增加(OECD国家灌溉技术研发和推广潜在的额外成本每年将增加 160~200 亿美元),因此,采取农业气候变化适应措施刻不容缓。 具体文章内容可参见:http://www.oecd-ilibrary.org/agriculture-and-food/modelling-adaptation-to-climate-change-in-agriculture_5jxrclljnbxq-en;jsessionid=2m3tpqmkqup1j.x-oecd-live-02
  • 《vivo发布!“蓝心大模型来了”》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3-11-03
    • 11月1日,在2023 vivo开发者大会上,vivo发布自研通用大模型矩阵——蓝心大模型,带来vivo基于蓝心大模型开发的首款全局智能辅助蓝心小V、自然语言对话机器人蓝心千询等全新功能应用,让AI大模型“走入寻常百姓人家”。 众所周知,目前大家使用的智能手机普遍配备了智能助手,不过日常使用中却很少用到。 对此,手机行业观察者小天(化名)解释道:“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是,现在的手机助手在理解指令和反馈结果的过程中,不够精准,很多时候不仅‘答不对题’,甚至不能理解问题,这就会劝退用户;另一方面,大部分手机用户也并没有养成使用‘助手’的习惯,自然形成一种‘手机就在手上,直接用手操作就行,没必要用语音唤醒操作’的惯性思维。要形成使用助手的习惯,首先得让用户感受到便利。” 相较于传统的AI应用,蓝心小V是基于蓝心大模型的首款全局智能辅助应用,拥有更为自然、便捷的人机交互方式,行业领先的智慧大脑,丰富多维的信息表达。这三大技能点让蓝心小V具备了手机专属私人助理的能力。蓝心小V可以通过语音或文字,甚至是拖拽的方式,接受并处理信息数据,同时设计了便捷小巧的悬浮态,不用时最小化挂起,需要时再点击打开。 值得关注的是,蓝心大模型是vivo自研的通用大模型矩阵,包含十亿、百亿、千亿三个参数量级,共5款自研大模型(蓝心大模型1B、蓝心大模型7B、蓝心大模型70B、蓝心大模型130B、蓝心大模型175B),全面覆盖核心场景,从而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和算力条件,可以高效快速地将大模型技术转化为用户价值。 目前,手机端成为vivo蓝心大模型落地的第一个层面,即以AI助理的方式出现。而未来,基于蓝心大模型的智能化应用有望进阶为“智能体”,它能够感知到周边环境信息,识别用户意图,能够用户进行决策,还能够借助大模型去执行和管理执行,从而使整个“智能体”变得越来越智能。 如今国内大模型开源生态正在加速形成,从代码大模型开源、通用大模型开源到垂直行业大模型开源,覆盖大模型全产业链。可见,大模型想要在各领域各行业实现应用落地,需要联合社会多方力量,通过开源开放的方式开展协同创新。对此,vivo选择拥抱开源合作,与伙伴共建大模型产业生态。 首先,vivo需要解决大模型供给的问题,vivo把蓝心大模型7B(70亿)能力贡献出来,并把训练的能力、调优的能力、各个行业数据热拔插的能力,全部整合起来、贡献出来,同时推出蓝心开发者激励计划,让每一位开发者都有大模型可用,有好模型可用,携手给用户带来更丰富极致的产品体验。 同时,vivo从3-5年的时间维度上去探索行业可能出现的难题:用户应用大模型的门槛的问题。vivo认为,解决办法是让大模型落地终端设备,而如果要“上端”的话就要解决系统最小权限和算力以及最重要的内存资源的问题。 比如,在算法模型层面,vivo在结构设计上选择更适合端侧加速的子结构设计与维度;在工具层面,使用int4做权重存储减小模型体积和内存占用,并充分利用带宽达到极致的性能优化;同时优化框架设计与底层运行时的极致性能功耗。 另外,vivo自主研发的自然语言对话机器人“蓝心千询”,则支持与用户自然对话、进行知识信息的快速问答、文学创作、中文理解、图片生成,还可以像一名软件工程师去编写应用程序。 据悉,蓝心千询将以手机公版app的形式上线各大手机应用市场,不仅vivo手机用户可以使用,所有安卓和ios的用户都可以在应用市场下载。 要想打造好用、优秀的大模型,除了成本,更重要的是数据量、高维度的应用范式和逻辑思维链,而这背后就需要强大的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 资料显示,vivo从2017年就已开始布局研究人工智能,组建了Al全球研究院,是首批设立专攻人工智能方向研究院的中国手机公司之一。6年来,vivo始终坚持在人才、数据、算法、算力、安全等方面进行战略投入,最终才将大模型做到如今的成就。 在人才方面,vivo从2017年开始就一直维持着1000人左右的专业人工智能团队,到2021年vivo已有超过600人专注研发大模型。在数据方面,vivo人工智能图谱研究院已经积累了13000T的多种模态数据,以及2800T高质量中文文本数据,仅用于百亿蓝心大模型的文本数据量就达到了15T。 在算法层面,vivo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累计在顶级期刊发表了70多篇高水平论文,并持续跟踪全球顶尖学术期刊动态,将其转化成算法和工程应用;在算力层面,vivo联合阿里云搭建了千卡级别的算力集群,于国内率先配备了最先进的H系列GPU。 如业界所评论的,作为一个长周期行业,影响智能手机最大因素,并非经济周期,而是创新周期。如今,要想真正抓住大模型变革手机产业的风口,则是技术、人才的长期储备所决定。 其中,对于手机用户的隐私安全的保障,就是考验手机厂商底层技术研发能力的一道“关口”。 对此,vivo手机终端大模型打造了行业首发的端侧过滤能力,能够保护用户隐私文件、隐私照片不上云,在端侧完成内容输入、输入审核、模型生成、输出审核以及返回给用户,真正做到了在端侧闭环。 手机AI大模型已成为国内手机厂商争相布局的新兴领域。对于vivo而言,选择的路径是,依托多年的技术积累,以用户的需求为核心,打造切实好用的大模型矩阵产品。而且,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奇点时刻”,vivo主动联合行业伙伴进行协同创新,为手机产业产品迭代开辟新的蓝海,并加速产业链良性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