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耕地的 "内伤"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2-11
  • 耕地是宝贵的资源,保护耕地也关乎乡村振兴,必须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来推进,走好“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路子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发芽”。黑土是极为珍贵的自然资源,我国东北平原,就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近年来,东北黑土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加强保护刻不容缓。

    近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决不能让黑土地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搞少了、搞瘦了”,引发广泛关注。有网友说看到了政府保护黑土地的决心,也有网友直呼:不“黑”的土地也求关注。

    这样的呼吁不无道理。我国地域辽阔,土壤资源丰富,除了黑土,还有黄土、红壤等多种耕地土壤类型。近年来,我国愈发重视耕地保护,“土十条”的出台,也给当前和今后土壤污染防治指明了方向。然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依然威胁着耕地资源,耕地变得少了、瘦了、脏了。

    事实上,不少看上去广袤而厚实的耕地,因跑偏的利用和迟到的保护,承载力和生产力早已被透支――本可流转种作物的农田却建起厂房,种地不养地的思维依旧顽固,填埋城市垃圾、倾倒废水的毒手伸向农田……有专家指出,耕地数量减少是硬伤,而质量退化、生态恶化则是内伤,后果更为严重。

    耕地是宝贵的资源,保护耕地关乎乡村振兴。只有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来推进,走好“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路子,才能实现可持续利用。

    土壤污染本就被称为“看不见的污染”,耕地更是常因面积大、人流量小成为监管的薄弱地带。因此,要不断加强耕地污染管控与治理修复,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从源头监管,预防外来污染。刚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要求,重点整治垃圾山、垃圾围村、垃圾围坝、工业污染“上山下乡”,让我们看到了农村土地恢复净美的希望。

    保护农田土壤环境质量,除了“谁污染,谁埋单”,还应构建耕地保护的利益补偿机制,调动农民“种地要养地”的积极性,如此,才易于推行有机肥施用和轮作休耕,让疲惫的土地透透气、减减压。

    环境治理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耕地的治理保护同样需要长久努力。只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美丽的田野就是那方等你回望的土地。

    《 人民日报 》( 2018年02月07日 14 版)

    (责编:施麟、贺迎春).

相关报告
  • 《"耕地成污泥堆",谁在乱作为?》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8-01
    • 2017-06-12 09:52 来源: 长江网   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对于西安鄠邑区大王镇宜都村的村民们来说,无疑是大家平生最难熬的一年了。这一年时间里,每一次呼吸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折磨。甚至每张一次嘴,都让他们痛苦万分。(6月9日,澎湃网)   原本和谐安乐的小村庄,只因为在村干部的动员下,把136亩耕地流转给一家企业“养蚯蚓”,于是,就有了噩梦的开始,每天都要忍受恶臭附身、苍蝇扑面所带来的恶心。虽然地方政府、环保部门曾下达过整改通知、罚过款,媒体也有曝光,但依然无法制止污泥的持续倾倒,让人不禁想问,事件背后究竟是谁之过。   首先,村干部“乱作为”是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合同上明明写着“从事城镇生活污泥处理”,可村主任就是“睁眼说瞎话”的告诉村民,土地流转就是用于“养泥鳅”,才会导致了“耕地成污泥堆”。 作为这一方水土的“父母官”,这位村主任完全漠视群众利益,胡乱作为,实在该严惩。   其次,监管“失明”也是问题发生的重要原因。按常理讲,136亩土地的流转对任何一个村而言,都是一件“大事”,必须要有党组织审议、村民议事会授权、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村委会才有权签订合同。然而,这么重要的一份合同,村民居然没有看到过,村主任就与企业签订了合同。而且我们也相信,这份合同,地方党委政府肯定也并不知晓,否则问题一定会被制止。可见,监管的层层“失明”,才让群众遭受了巨大损失,   此外,企业的“胆大妄为”也是原因之一。国务院《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中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倾倒、堆放、丢弃、遗撒污泥。环保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规定,禁止处理处置不达标的污泥进入耕地。两项法规都对污泥处置划定了“红线”,可企业依然敢在未取得“环评”手续时公然违法,在明知会对耕地造成损害的前提下,将污泥倾倒到耕地中,在地方政府的多次警告和罚款下,仍旧“我行我素”,毫无悔意,还妄想打“持久战”,让整个村庄为其的胆大妄为埋单,可见其有多胆大。   因此,事情到此,不能仅靠警告、罚款、发整改通知来遏制问题发生,必须要地方政府下真功夫、有大决心,要舍得一身剐,敢作为、真作为,联合多部门一同“作战”,向这种侵犯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为出重拳、下猛药,坚决取缔和遏制其嚣张气焰。同时,还要尽快将污泥情理,及早还群众畅通的“呼吸”。另外,还需要环保专业人士,通过不懈努力,尽可能将耕地土质恢复,减轻“污泥堆”给群众带来的恶劣影响。   如果媒体的报道还不能触动地方政府的“神经”,问题依旧得不到圆满解决,或许这些世代居住于此的村民,真的只能像报道中讲的那样,唯有一条路可走——逃离。   作者:陆仁忠
  • 《7%耕地养活20%人口 创新擎起“中国饭碗”》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2-23
    • 用世界7%多的耕地,养活世界20%左右的人口——受益于连续多年的“惠农”政策,我国粮食实现“多连增”,解决了13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对全球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近年来,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得奖项目和得奖人中,相当一部分与“粮食饭碗”有关。我国粮食作物育种技术不断创新突破,让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持续提高,种植地域大大扩展。   “海水稻”可在6‰盐度的咸水灌溉条件下正常生长结实,新型超级杂交稻品种亩产超1吨破世界纪录,株高过2米的“巨型稻”开启了水稻研制的一扇新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开启的“饭碗革命”,至今仍创新不止,屡攀高峰。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数据显示,杂交水稻目前在我国的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7%,产量约占水稻总产的65%。杂交水稻年增产约250万吨,每年可多养活7000万人口。   从高产迈向优质,吃得饱还要吃得好。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等通过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精准选出高产与优质的控制基因“组装”在一起,从而破解水稻“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难题。通过基因精准组装,未来还可像设计工业品一样设计水稻,对稻米“量身订制”。这一研究成果荣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小麦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过去五年里,我国共培育了100多个通过国家审定的优质绿色新品种,其中6个新品种年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被誉为“黄淮第一麦”的“百农矮抗58”,亩产可达到600公斤,同时抗倒伏、抗冻、抗病、耐旱,截至2016年已累计种植近3亿亩。   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小麦目前平均单产为355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60%,总产1.28亿吨,约占全世界产量17%。   袁隆平认为,我国人口多、耕地少,保障粮食安全,必须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不断涌现的科技创新,正在为中国粮食安全保驾护航,也让中国人从“吃饱”走向“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