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成污泥堆",谁在乱作为?》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8-01
  • 2017-06-12 09:52 来源: 长江网

      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对于西安鄠邑区大王镇宜都村的村民们来说,无疑是大家平生最难熬的一年了。这一年时间里,每一次呼吸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折磨。甚至每张一次嘴,都让他们痛苦万分。(6月9日,澎湃网)

      原本和谐安乐的小村庄,只因为在村干部的动员下,把136亩耕地流转给一家企业“养蚯蚓”,于是,就有了噩梦的开始,每天都要忍受恶臭附身、苍蝇扑面所带来的恶心。虽然地方政府、环保部门曾下达过整改通知、罚过款,媒体也有曝光,但依然无法制止污泥的持续倾倒,让人不禁想问,事件背后究竟是谁之过。

      首先,村干部“乱作为”是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合同上明明写着“从事城镇生活污泥处理”,可村主任就是“睁眼说瞎话”的告诉村民,土地流转就是用于“养泥鳅”,才会导致了“耕地成污泥堆”。 作为这一方水土的“父母官”,这位村主任完全漠视群众利益,胡乱作为,实在该严惩。

      其次,监管“失明”也是问题发生的重要原因。按常理讲,136亩土地的流转对任何一个村而言,都是一件“大事”,必须要有党组织审议、村民议事会授权、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村委会才有权签订合同。然而,这么重要的一份合同,村民居然没有看到过,村主任就与企业签订了合同。而且我们也相信,这份合同,地方党委政府肯定也并不知晓,否则问题一定会被制止。可见,监管的层层“失明”,才让群众遭受了巨大损失,

      此外,企业的“胆大妄为”也是原因之一。国务院《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中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倾倒、堆放、丢弃、遗撒污泥。环保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规定,禁止处理处置不达标的污泥进入耕地。两项法规都对污泥处置划定了“红线”,可企业依然敢在未取得“环评”手续时公然违法,在明知会对耕地造成损害的前提下,将污泥倾倒到耕地中,在地方政府的多次警告和罚款下,仍旧“我行我素”,毫无悔意,还妄想打“持久战”,让整个村庄为其的胆大妄为埋单,可见其有多胆大。

      因此,事情到此,不能仅靠警告、罚款、发整改通知来遏制问题发生,必须要地方政府下真功夫、有大决心,要舍得一身剐,敢作为、真作为,联合多部门一同“作战”,向这种侵犯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为出重拳、下猛药,坚决取缔和遏制其嚣张气焰。同时,还要尽快将污泥情理,及早还群众畅通的“呼吸”。另外,还需要环保专业人士,通过不懈努力,尽可能将耕地土质恢复,减轻“污泥堆”给群众带来的恶劣影响。

      如果媒体的报道还不能触动地方政府的“神经”,问题依旧得不到圆满解决,或许这些世代居住于此的村民,真的只能像报道中讲的那样,唯有一条路可走——逃离。

      作者:陆仁忠

相关报告
  • 《农用污泥新标已正式实施,污泥制肥何时入耕?》

    • 来源专题:生活污水治理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19-06-10
    • 《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已于2019年6月1日正式实施。新标准在适用范围、定义方面均有明确,且对施用量、农用标准做了有一步明确和加严的趋势。 时隔34年,《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于2018年5月14日迎来更新发布。半年之后,新标准于2019年6月1日已正式实施。GB4284-2018与GB4284-1984相比,在适用范围、定义方面均有明确,且对施用量、农用标准有一步明确和加严的趋势。 适用范围方面,新标准指出是对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在耕地、园地和牧草地时的污染物控制,重点标注要素为城镇污水厂、耕地、园地牧草地。污泥定义方面,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即城镇污水处理厂在污水净化过程中产生的含水率不同的半固态和固态物质,不包括栅渣、浮渣和沉砂池砂砾,重点标注要素为不含工业污水厂污泥。 在施用量上,旧标准要求为污水厂污泥使用量每年不超过2000kg/亩,使用最多持续20年,而新标准严格到每年累计不应超过500kg/亩(即7.5t/hm2),且连续使用不应超过5年。 作为农用标准,新标准还增加了卫生学指标和理化指标等必须项目。其次,在污染物最高限值方面,新标准的A级污泥农用污染物控制标准整体趋于严格,总镉、总汞、总铬等重金属要求均加严;同时新增了对多环芳烃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新标准同时对总锌有所放宽,我国农田一半以上均存在缺锌的现象,对锌适量放宽,可防止出现一边限制污泥制肥的锌含量,一边施锌肥的现象。 标准分级方式的改变是否会迎来堆肥处置方式的春天? 值得注意的是,新标准对于污泥农用标准的分级进行了重新划定,由原来的酸性土壤、中性&碱性土壤的划分方式,改为A级(耕地、园地、牧草地)、B级(园地、牧草地、不种植食物的耕地)的划分方式,即A级标准可作为种植食物的耕地。据E20研究院《中国污泥处理处置市场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采用好氧堆肥技术的项目占比达到了15%左右,且有上升的趋势,因此对于污泥进入耕地标准的明确,利好污泥堆肥农用的下一步拓展。 表1 新旧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对比 但是,众所周知,污泥农用长期以来的困境在于“肥料登记证”的获取。与农业部的现行有机肥标准(NY525-2012)相比,新污泥农用污染物控制标准(A级)在多个指标要求上尚有距离,例如在总铬、总汞等重金属指标,虽然新污泥农用污染物控制标准相比于旧标准已经加严,但距有机肥标准仍有差距。理化指标中含水率、有机质含量和总养分质量分数三个指标,有机肥标准的要求同样较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就此指出,根据《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经过无害化处理并达标的污泥产物可进入耕地,或作为非商品化的有机肥使用,但如果要作为商品肥料进入农资销售网络,则须取得新型肥料登记证。 表2:有机肥料标准与A级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对比 虽然农业部文件中并无禁止城市污水厂污泥所制有机肥申请此证的条款,但是在部分地方文件中对此有明确限制: 广东省政府2015年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资监管工作的意见》(粤府函[2015]327号)提出:不得以城市垃圾(经过严格分类的餐厨废弃物除外)、城市污泥、工业废弃物等为肥料或以其为原料生产肥料; 甘肃省政府2016年文件《甘肃省肥料管理办法》(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122号)提出:严禁用城镇垃圾、污泥、工业废弃物生产肥料,同时要求以畜禽粪便、动植物残体为原料生产肥料必须按照标准进行无害化处理; 江苏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站《关于切实做好肥料安全使用指导的意见》(苏耕环[2019]19号)提出:设区市、县(市)耕保(土肥)站、农技推广站(中心)禁止生产和使用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肥料或对农作物正常生长及品质有影响的肥料。包括:成分不明确、含有安全隐患成分的肥料;以含病原微生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污泥等为原料的肥料,防止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及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高于规定指标; 《浙江省农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有机肥料登记管理工作的意见》(浙农专发[2018]117号)提出:“对NY 525《有机肥料》规定以外具有潜在安全风险的污泥、工业等废弃物以及不含活性有机质的褐煤、粉煤灰、风化煤、活性碳和其他无机物料,原则上不作为有机肥原料”。 从以上政策可以看出,虽然农业部并未禁止污泥制肥入耕,但是地方上对此仍有顾虑,污泥堆肥入耕仍存困难。 然而,由于肥料本身已有行业标准,肥料企业自身也拥有生产许可证,对于肥料登记证制度是否应继续保留,行业内长期存在争论。目前,部分省份已经取消或部分取消了登记制度。2013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与省政府公布取消下放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衔接落实工作的通知》(冀政办[2013]17号)取消了肥料登记行政许可项目。2016年,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土壤肥料工作站出台《关于取消“省级权限内肥料登记“的通知》,在全疆范围内取消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复混 (复合)肥料等登记审批,对“硝基类肥料”继续实行登记审批。肥料登记的取消,或将有利于污泥资源化的进一步展开。 综上,笔者认为,污泥农用确为污泥资源化处置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对于行业中争议的重金属超标等问题,还应从源头抓起,即对市政污水源头的进水管控等。市政污水厂的进水超标等问题是近年来行业的热议问题,其必然带来对污水后端产物(即市政污泥)的资源化处置限制。
  • 《超磁分离污泥与剩余污泥协同水解酸化》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wangyang
    • 发布时间:2020-12-29
    • 摘要:以超磁分离污泥作为研究对象,用2种不同的剩余污泥作为接种污泥,维持温度在30尤,探究了剩余污泥对超磁分离污泥厌氧水解酸化产物及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剩余污泥接种量的增加,混合污泥SCOD的析出量也逐渐增加;接种剩余污泥量的增加促进了混合污泥VFAs的生成;各种污泥产VFAs中,乙酸均具有明显优势,并会促进丙酸的累积;混合污泥较之于超磁分离和剩余污泥具有快速、高效的产酸优势,且随着剩余污泥接种量的增加,加快了水解酸化的速率并且加深了酸化的程度,但会延长其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污泥产酸发酵获得内碳源的同时,还存在着N元素的释放,且随着剩余污泥接种量的增加,这种伴随现象更明显。对比2种剩余污泥(Wl、W2)发现,W1作为接种污泥时,并没有明显的P元素的释放;当W2作为接种污泥时,伴随着比较明显的P元素的释放。综合考虑剩余污泥对于超磁分离污泥水解酸化效果的影响发现,当剩余污泥接种量W1为12.2%,W2为13.6%时,既可以为系统提供更多的SCOD,又可以避免过高的氮负荷。 关键词:超磁分离污泥;剩余污泥;水解酸化;内碳源 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碳源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后续脱氮效率较低。目前,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外加部分碳源,如甲醇和乙酸钠等。添加的部分碳源还有毒性,而且药剂成本较高。如何以较低的成本提高脱氮效率是低碳氮比污水生物脱氮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寻找合适的外加碳源成为目前关注的热点。水解酸化是把污泥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得到挥发性脂肪酸(VFAs)的过程。而VFAs中的乙酸和丙酸是增强生物脱氮的有利碳源,其反硝化速率比甲醇和乙醇更高。 超磁分离水体净化工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物化水处理技术。磁分离技术借助外加磁场强化固液分离效率,较生物吸附技术处理效率高,较膜分离技术能耗低,能弥补现有碳源浓缩技术各自的劣势,满足节能降耗需求。其能快速有效地去除生活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COD分离去除率约为75%,SCOD的分离去除率超过60%,TP去除率接近90%。本研究所采用的超磁分离设备的进水为生化处理前的污水,所以超磁分离污泥类似于初沉污泥。而初沉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是很好的发酵底物[7]。目前,国内外有许多关于初沉污泥、剩余污泥以及两者混合污泥的水解产酸的研究报道。但是对于超磁分离污泥与剩余污泥协同水解酸化的相关研究,还很少见。现有研究发现,在不调控pH,温度为30T的反应条件下,既可以为生化系统提供更多的SCOD,又可以避免系统过高的N、P负荷。 本研究在维持温度30不调控pH条件下,选取了2种超磁分离后污泥(Rl、R2)、剩余污泥(Wl、W2),设置Rl、W1为一组,设置R2、W2为另一组,进行了超磁分离污泥、混合污泥以及剩余污泥3种不同类型污泥水解酸化的对比研究,其中混合污泥为超磁分离污泥以及剩余污泥按不同比例混合后的污泥(5组)。探究了污泥性质的差异对水解酸化及酸化产物组分的影响,为污水厂通过污泥产酸发酵获得碳源进行污泥种类的选择提供参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