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晶体也不是非晶体 次晶态金刚石这样“诞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1-20
  • 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固体物质,无论是尘埃沙砾还是金属宝石,其本质都是由原子在空间中堆积而成的。而根据原子的堆积是否有序,固体物质又可以被划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我们通常认为,在晶体材料中原子的排布均匀且规则,而非晶体的原子排列呈现出普遍的无序性。

      近日,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缑慧阳等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合成了一种新形态的金刚石——次晶态金刚石。该项成果的问世在结构拓扑上链接了非晶态和晶态,对于揭示非晶材料复杂的结构本质具有深远意义。

      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

      在晶体与非晶体之间

      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固体物质,无论是尘埃沙砾还是金属宝石,其本质都是由原子在空间中堆积而成的。而根据原子的堆积是否有序,固体物质又可以被划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在晶体中,原子在三维空间上具有特定的堆积次序,其晶体结构可以用一个小的结构单元周期性表达。且在宏观视角下,我们无法分辨出其中的不连续性,因此我们通常认为,在晶体材料中原子的排布是均匀且规则的。同时,这也使得晶体材料的各个部分具有相同的物理、化学性质。

      而与此相对,非晶体材料中的原子则缺乏长程的周期性排列,仅存在着短程有序性,即每个原子只在小范围内与其临近的原子在排列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则性。因此从宏观上观察,其原子排列呈现出普遍的无序性。而这种非晶体在结构上的差异,也直接导致其在力、声、光、电、磁、热等各方面材料性能上表现出极大不同。我们日常随处可见的玻璃便是最典型的非晶体材料之一。

      缑慧阳表示,传统意义上一般将原子在0—0.5纳米直径范围内呈现出的有序性称为短程有序,0.5—2.0纳米范围内呈现出的有序性称为中程有序,大于2.0纳米的则称为长程有序。但他也提到,在实际的工作中,更常采用的方法是以有序配位壳层的数量来定义空间有序性,这是考虑到不同材料之间由于键长等差异导致的空间尺寸差异。

      然而物质世界变幻无穷。研究人员发现,当温度升高时,晶体中的长程有序性会显著降低,逐渐向短程有序过渡,此时理解两种状态之间的差别变得异常困难。

      那么对固体,尤其是强共价和类共价固体来说,在长程有序和短程有序之间,是否存在着一种中间态?为了探索这一结构之谜,理论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次晶态”结构模型。“1930年以来,次晶态的概念偶尔出现在科学界,1950年德国霍斯曼教授基于一些软物质的发现,提出次晶态作为独立于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状态。”缑慧阳说,该概念在1980年前后逐渐被推广到聚合物、胶体、生物材料,甚至一些熔融态金属和合金、玻璃中。然而,在共价键合和类共价键合的材料中,科学家们却一直未能在自然界或实验室中发现这种完全由中程有序的次晶组成,而又不具有长程有序性的物质状态。尽管其曾经在半导体材料硅中提出过,但含量只有不到18%,而对于同族的金刚石来说,则一直没有相关研究涉及,更没有实验现象和证据。

      处理后的富勒烯“不负众望”

      但科学界不是没有过尝试。自次晶态概念被提出后,科学家们一直试图将这一状态从理论概念拓宽到各种各样的物质中。

      缑慧阳介绍,2017年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曾徵丹等便曾利用金刚石对顶压机结合激光加热技术,成功在40—50吉帕和1800开尔文的压强、温度条件下合成出非晶态金刚石,然而极高的压强限制了合成样品的尺寸。该项成果成功地确定了sp3键合的非晶金刚石的真实存在,并且能够将其保留下来。

      而且,科学界与工业界已经掌握了制备纳米级金刚石的技术,且纳米金刚石在各个领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缑慧阳团队决定利用当下最先进的大腔体高温高压技术,突破传统大体积压机的压力范围,进行30吉帕以上压强的毫米级样品的研究。

      缑慧阳和团队选取了不同特点的前驱物,分别是富勒烯、玻璃碳和洋葱碳,旨在探索不同前驱物在高压下的结构及微结构的转变过程和路径。和预想中的一样,研究团队在30吉帕压强下,1800开尔文以上的高温范围内,观察到了纳米金刚石的形成。但是只有富勒烯在30吉帕和1500—1600开尔文的压强、温度条件下出现了能够保留到常压的、具有中程有序的非晶金刚石,这是此前从未有过的发现。

      但仅是发现还不够,要想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还要求研究者能够对这种截留的具有中程有序的非晶金刚石进行详细的结构表征和模型构建。于是,缑慧阳及其合作者通过X射线、对关联函数、谱学、透射电镜等方法对其结构与微结构进行表征,并采用先进的大尺度分子动力学模拟对其进行详细对比和模型构建,最终将其识别确定为次晶态金刚石。这种结构的金刚石本质上是在非晶基体中引入纳米尺寸的中程有序结构。其发现不仅使研究者深入理解了这种特殊的金刚石,掌握了其独特性,更是填补了非晶结构和晶体结构之间原子排列尺度上的缺失环节,为深层次理解非晶材料的复杂结构提供了密钥。

      三个因素协调是关键

      缑慧阳认为,此次能够成功合成次晶态金刚石,原因除了非晶金刚石自身具有更高的短程有序性外,还取决于三方面的决定性因素,即对于前驱物的选择、适宜的压力与温度以及对保温时间的控制。

      在前驱物的选择上,缑慧阳团队选择了碳的三种同素异形体分别进行尝试,并最终在富勒烯上成功取得突破。富勒烯化学式为C60,由于每个分子中包含60个碳原子,并呈现出12个五边形所组成的球状,也被形象地称为足球烯。

      缑慧阳向记者分析道,在高压的作用下,C60分子间的聚合作用为形成高密度的sp3键合提供了均匀的形核点,这使得在较低的压力和温度下形成sp3含量接近100%的非晶金刚石成为可能。而30吉帕甚至更高的压力则有助于提高形核的密度,再配合以适当的温度,便能够促进sp2向sp3转变,并抑制其快速地结晶。随后,经过适当时间的等温退火,便可使得非晶金刚石中逐步、动态地出现大量次晶态。

      同时,缑慧阳也表示,或许除了富勒烯外,其他两种前驱体也可能会在某个温压区间内生成纳米级次晶金刚石,但仅就目前其所探索的压强、温度、时间范围内,尚未捕捉到。因此他认为,发现并成功截留次晶这种亚稳状态的关键正是在于对压强、温度和时间的有效把控,只有实现三者的完美协调,才能取得理想中的结果。

      另一方面,此次研究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样离不开大腔体高温高压技术的发展。根据缑慧阳介绍,大腔体压机技术目前已经相对成熟,但在常规的压力组装方式下,传统大腔体压机的压力极限一般为27吉帕。而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通过改变碳化钨压砧的几何形状和对一级压砧进行精确控制,将压力提升到了30—50吉帕。同时,缑慧阳团队还利用高质量的碳化钨压砧,不进行任何调整,优化组装方式,实现了2000摄氏度下毫米量级的30吉帕高压。

      除了填补理论上的空白,次晶态金刚石的合成更具备广泛的应用价值。次晶态金刚石除了具有和普通晶体金刚石相当的力学性能以外,还有非常独特的可调节的光学性能。“这意味着次晶态金刚石可能会是一个极端条件下非常良好的窗口材料。”缑慧阳指出,由于次晶态金刚石具有非常宽的荧光峰和较高的热稳定性,预期未来将在包括生物医学等在内的多个领域产生更加广泛的应用。

相关报告
  • 《碳家族再添新成员!学者发现次晶态金刚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11-26
    • 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缑慧阳等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合成了一种新形态的金刚石——次晶金刚石(Paracrystalline diamond),填补了非晶结构和晶体结构之间原子排列尺度上的缺失环节,为深层次理解非晶材料的复杂结构提供了密钥。该成果于11月25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一般来说,根据是否存在长程周期性,将固体分为结晶态和非结晶态。然而,当晶体中的长程有序度显著降低时,区分这两种状态就变得异常困难,特别是对于强共价和类共价固体。 为了探索这一结构之谜,理论科学家们提出了次晶态结构模型,其本质上是在非晶基体中引入纳米尺寸的中程有序(MRO)结构,即完全由中程有序的次晶组成,又不具有长程有序性。此前,一直未能在自然界或实验中发现这种物质状态。 缑慧阳与合作者通过其在大腔体压机中发展的最新极端高压技术,在30GPa、1500-1600K的温压条件下对富勒烯(C60)前驱体进行高温高压处理发现,压缩的富勒烯聚合转变成为一种高密度无序的sp3键合的碳。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样品中存在高密度且均匀分布的类晶体团簇(尺寸为0.5-1.0nm),其原子构型接近于立方和六方金刚石,且具有很高的晶格畸变,即次晶金刚石。 由亚纳米尺寸次晶为主要构成次晶金刚石 图由作者提供 为了探索次晶金刚石的形成过程,研究人员对C60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结构演变进行了大尺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建立了与实验结果高度匹配的次晶金刚石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其合成主要归功于两个因素:一是由于金刚石具有最大的四面体序参量。与非晶硅相比,非晶金刚石在两个原子配位壳层内存在超强的类金刚石短程有序性,这一特征有利于中程有序结构的形成;二是依赖于C60的结构特点,C60向次晶金刚石转变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模拟结果显示,次晶金刚石和非晶金刚石具有显著的结构差异。二者都不具有长程有序性,且在第一个配位原子层,次晶金刚石和非晶金刚石同时具有相似的有序性。然而,在中程尺度范围(2-5原子层),次晶金刚石的有序性虽然在逐步降低,但是有序性远高于非晶金刚石。”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教授生红卫说。 “这种次晶态的发现,在结构拓扑上链接了非晶态和晶态,对于揭示非晶材料复杂的结构本质具有深远意义”,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唐虎告诉《中国科学报》,“次晶金刚石的发现为碳材料家族增加了一种新的结构形态,它兼具优异的机械性能、热稳定性以及独特的光学特性,在高端技术领域和极端环境下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有利于进一步开发新型类金刚石材料。”
  • 《氮化镓/硅上的氢封端金刚石晶体管》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19-12-29
    • 瑞士洛桑和莱克钻石公司声称,在硅模板上的氮化镓(GaN)上的第一个p通道氢封端金刚石晶体管(HTDTs)展示了与其他多晶甚至单晶金刚石上的HTDTs相比的高功率器件性能。 研究人员认为,p沟道高温差分技术与n沟道GaN晶体管的集成为未来互补功率开关和逻辑应用开辟了一条道路。金刚石层还具有导热性,允许在高功率密度应用中改进GaN器件的热管理。该团队认为,在集成电源逆变器和转换器中,互补逻辑操作、栅极驱动器和互补电源开关具有潜力。 研究人员在硅模板上使用氮化铝镓阻挡层(AlGaN)GaN制作n沟道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s)。采用30nm氮化硅和5nm硅作为金刚石沉积模板。这些层的设计是为了保护模板材料免受恶劣的金刚石沉积环境的影响,同时增强材料之间的附着力和热导率。 在异丙醇溶液中加入1-150μm的纳米颗粒,制备出多晶金刚石薄膜。主要的金刚石沉积由800℃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MPCVD)组成,等离子体功率为3.5kW。在140mbar的压力下,碳源是5%的甲烷。添加微量氮和氩以提高生长速率。 对金刚石层的微观分析表明,平均粒径为34μm,小于该技术经常报告的100μm。成核区晶粒变小,130μm厚金刚石层表面晶粒变大。 进一步的晶体管处理包括650°C 2.8kW氢等离子体表面氢化、沉积200nm厚的金欧姆接触、从非接触区域湿法蚀刻金、800W氧等离子体处理以隔离器件,200 nm C原子层沉积(ALD)为80nm氧化铝作为栅极氧化物和表面终止,以及沉积和等离子体蚀刻图案的300 nm厚的铝栅电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