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 阿贡研究人员通过机器学习来快速预测电池寿命》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5-10
  • 电池化学家利用新的计算模型,仅基于单周期实验数据,即可计算电池寿命。

    美国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的研究人员借助于机器学习,预测一系列不同电池化学成分的生命周期。该实验室收集一组代表六种不同电池化学成分的300个电池的实验数据。研究人员利用这些数据,可以精准确定不同电池的持续循环时间。

    在机器学习算法中,研究人员训练一个计算机程序,基于一组初始数据做出推论。然后,利用从训练中学到的东西,对另一组数据做出决策。阿贡计算科学家Noah Paulson表示:“对用户来说,不论是哪种电池应用,如手机、电动汽车和电网存储,电池的寿命都具有重要意义。一块电池可能要经过数千次循环才会失效,这大概需要数年时间。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快速确定不同电池的性能。”

    “目前,评估电池容量衰减的唯一方法是实际循环电池。”阿贡电化学专家Susan "Sue" Babinec补充说,“这样做的成本很高,而且需要很长时间。”

    确定电池寿命的过程可能比较麻烦。据介绍,“现实情况是,电池不可能永远使用下去。其使用寿命取决于具体的使用方式,以及电池的设计和化学成分。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很好的方法,可以测定电池能使用多长时间。”

    此项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受益于阿贡对各种电池正极材料所做的大量实验工作,尤其是阿贡获得专利的镍锰钴(NMC)基正极。Paulson表示:“这些代表不同化学成分的电池,会以不同的方式降解和失效。这项研究的价值在于,提供了反映不同电池性能的信号。”

    Paulson表示,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对锂离子电池的未来发展具有指导意义。“阿贡所能做的事情之一是,通过已知化学成分训练算法,并对未知化学成分做出预测。从本质上说,该算法有助于找到新的、改进的化学物质,从而延长电池寿命。”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加速电池材料的开发和测试。

相关报告
  • 《韩国研究人员开发新方法提升钠离子电池寿命与性能》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6-20
    • 近日,韩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通过在电池电解质中引入锂盐来提高钠离子电池(SIB)寿命和性能的方法。 研究表明,在电解液中添加六氟磷酸锂(LiPF?)后,电池在400次充放电循环后仍能保持92.7%的容量,较之前报道的同类电池通常80%的容量保持率有所提升。 韩国电子技术研究所(KETI)和江原国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新闻稿中表示,在电解质中添加LiPF?可显著改善硬碳阳极上坚固固体电解质界面相(SEI)层的形成,且添加LiPF?的电解质的可扩展合成凸显了其在实际SIB应用中的潜力。 钠离子电池正被探索作为锂离子技术的替代方案,其优势在于全球储量丰富且成本低于锂,可能适用于大规模储能,而大规模储能是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所必需的。然而,SIB的商业化发展面临着与电池组件随时间衰减相关的挑战。 由Ji - Sang Yu教授和Hyun - seung Kim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锂盐添加剂通过双重作用过程改变电池的内部化学性质。 在负极保护方面,锂盐的存在有利于在硬碳负极上形成更稳定的SEI层,该保护层比标准的钠基SEI溶解性更低,从而减少电解质的分解。在增强阴极方面,锂离子掺杂在O3型阴极的表面,形成了研究人员所称的“锂离子柱”。新闻稿称,O3型阴极表面轻微掺杂锂离子形成了一种结构增强体,起到支柱作用,防止层状结构坍塌,并减少循环过程中的气体产生。坚固SEI层的形成和O3型阴极表面的稳定显著提高了循环性和容量保持率。 使用差示电化学质谱法进行分析表明,二氧化碳气体释放量减少,这是电解质降解的指标。利用显微镜技术进行的循环后检查显示,阴极结构得到保留,阳极上的SEI稳定。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电解质的可扩展合成为钠离子电池的实际应用指明了方向。这项研究有助于持续开发具有成本效益的钠离子电池技术,以实现更可持续的能源未来。新闻稿总结道,这项研究获得的见解可以指导开发更高效、更具成本效益的钠离子电池技术。
  • 《斯坦福/MIT/丰田合作新研究公布 可预测电池寿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4-08
    • 如果手机电池制造商能够判断哪些电池可至少用两年,那么就可以将此类电池卖给手机制造商,把其他类的电池出售给要求不是那么高的设备制造商。据外媒报道,由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以及丰田研究所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制造商们能够做到这一点,而且该项技术不仅可以用来对电池进行分类,还可帮助新款电池设计更快上市。科学家们结合综合实验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揭示了在锂离子电池容量开始下降之前,准确预测电池使用寿命的关键。研究人员们利用数亿个电池充放电数据点,训练了机器学习模型,该算法根据电压下降和电池早期循环中的一些其他因素,预测了每个电池还能持续多少次充放电循环。 预测值在电池实际能够持续的循环次数有限范围以内,此外,该算法根据电池前5次充放电循环将电池分类为长寿命电池或短寿命电池。而且,95%的预测结果都是正确的。该机器学习方法能够加速新型电池设计以及其他应用的研发,减少生产时间和成本。研究人员已经将该数据集公开,该数据集是同类数据集中最大的。 该项目的一个重点是找到一种更好的方法,10分钟内给电池充满电,该功能可能会加速电动汽车的普及。为了生成训练数据集,该研究小组对电池不断进行充放电,直到电池的使用寿命殆尽,其中研究人员将电池容量损失定义为20%。在优化快速充电的过程中,研究人员想弄清楚,是否有必要一直将电池耗尽,答案能否从电池早期充放电循环中找到呢?  一般来说,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在一段时间内是稳定的,然后才会急剧下降。大多数消费者都知道,急剧下降点会存在很大差异。在该项目中,使用的电池可以持续150至2300次循环,循环次数的差异部分是由于测试了不同的快速充电方法,但是电池制造的差异也造成了电池循环次数的差异。 研究人员研发的新方法有很多潜在应用。例如,可以缩短新型电池的验证时间,考虑到电池材料的发展迅速,缩短验证时间非常重要。此外,有了此类分类技术,对于电动汽车来说寿命较短的电池,可以用于给路灯供电,或者作为数据中心的备用电源。此外,回收电池的公司也可以从二手电动汽车电池组中找到容量足够的电池,进行二次使用。 此外,另一种潜在应用就是优化电池制造。电池制造的最后一步是“成型”,一般需要几天至几周的时间。但是研究人员提供的方法可以显著缩短该过程,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目前,研究人员正在使用其机器学习模型,优化10分钟内给电池充满电的方法,他们表示,可让充电时间减少10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