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通过政策支持、资本赋能与临床转化推动脑机接口技术发展,构建“大科创”生态体系并聚焦医疗应用场景突破》

  • 编译者: AI智能小编
  • 发布时间:2025-10-30
  • 脑机接口技术作为生命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前沿领域,正迅速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上海在这一领域率先行动,全面布局。10月28日,由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主办的“链接者”系列沙龙第一期——“脑机智汇”,在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成功举办。各界嘉宾围绕脑机接口技术的前沿进展、产业政策与落地转化进行深入交流,推动“政产学研医资”全链条的协同创新。 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已布局全国首个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构建“大科创”生态,打造海外发展服务中心、国际人才服务中心、海外贸易中心三大平台,推动脑机接口产业的国际化。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依托其区位优势与丰富的临床资源,成为上海市脑机接口产业的核心载体,并制定了“三步走”发展路径,目标是到2030年引育超过10家头部企业,制定安全标准,实现产业链国产化。 上海国投公司通过基金矩阵、科创策源矩阵、产业矩阵、投资人矩阵、投后赋能与研究矩阵等五大生态矩阵,推动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的发展,预计今年的投资规模超550亿元。上海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则通过制定个性化测试方案,为脑机接口相关医疗器械产品提供合适的验证路径,已服务约61批次产品。 在医疗领域,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瑞金医院的团队研发的侵入式脑机接口装置在治疗神经性厌食症和抑郁症上显示出明显效果,并积极推进非侵入式、可居家穿戴的脑机接口技术研发。复旦大学团队致力于脑机接口在运动重建与语言合成方面的应用。上海明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全球首例视觉重建IIT实验,计划在2028年进入IIT试验。灵犀云医学科技开发出“循证动力学”模型,提升脑电分析效率,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深圳微灵医疗科技展示其在癫痫与脑肿瘤手术中的“薄膜电极”方案,强调开拓更广泛患者群体的临床适应症。 总之,上海在脑机接口领域的战略布局和技术创新,将为该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造福更多患者。
相关报告
  • 《我国自主研发柔性脑机接口实现临床植入突破,政策规划产业目标并加速跨学科人才培养,推动人机交互未来图景落地》

    • 编译者:AI智能小编
    • 发布时间:2025-10-30
    • 脑机接口(BCI)技术正逐渐将科幻变为现实,为瘫痪和失语患者带来新希望。近日,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成功完成了全国首例超百通道侵入式柔性脑机接口临床植入手术,这标志着中国在脑机接口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此次手术使用的128通道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是我国自主研发并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柔性脑机接口,能实现高通量单细胞动作电位采集。 这一技术的临床应用成功表明中国在脑机接口研究方面已攻克了“卡脖子”难题。2024年,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也通过N1产品实现了全球首次长期人脑植入。这些里程碑式的成果不仅为患者康复带来了新希望,也为全球脑科学研究提供了新方案。 政策引导在脑机接口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25年7月,包括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内的七部门联合发布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和2030年的发展目标,旨在建立先进的技术、产业和标准体系,培育全球领军企业,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并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生态。 这份文件还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鼓励高校和企业合作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工程人才,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增强高水平人才供给。预计到2027年,我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将达到55.8亿元,专业人才需求巨大。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已经设立相关专业或研究机构,以应对产业对人才的挑战。 从手术台前的突破到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再到加速构建的人才梯队,中国的脑机接口发展路径愈发清晰。未来,脑机接口将不仅限于医疗设备,还会成为我们与数字世界交互的新界面。这幅人、机、生命更和谐共处的未来图景正在逐步实现。
  • 《四大政策助推,机器人产业发展路径日益清晰》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19-06-17
    •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的技能不断提升,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受到高度关注。除了在医疗、音乐等新兴领域大展身手外,在传统工业领域,机器人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数据显示,到2018年年底,饱受招工难之痛的东莞市已经投入使用工业机器人8000台。越来越多的企业盼望使用自动化设备,众多企业正在构建自动化生产线,甚至是全自动的无人生产线。 “机器人既是先进制造业的代表行业,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还是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点。机器人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近日举行的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司副司长罗俊杰表示。 当前,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产业跨界融合日益明显,制造模式和企业形态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发展趋势。各国都把制造业放在经济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如,近期美国发布《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力战略》,德国发布《国家工业战略2030》,日本提出2018——2019年度《综合创新战略》。 “这些举措的共同点都是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全社会的综合生产率,与我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处。”罗俊杰表示,机器人作为先进制造业的代表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罗俊杰介绍说,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综合施策,以创新为引领,以需求为带动,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机器人产业在核心技术研发、产业链构建、应用领域拓展、区域集聚发展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例如,在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了智能机器人企业和机构170多家,企业数量年均增长率达到了70%,产业比重约占全国5%以上,园区机器人产业链条完整,涵盖了包括FESTO、安川、哈工大特种机器人在内的整机企业83家,SMC、智同在内的零部件生产企业46家,自动化解决方案及施耐德在内的配套企业和院所39家。 “北京经开区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特种机器人研发生产、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机器人认证检测等方面建立了先发优势,在电子、汽车、医药等智能制造领域发挥了应用示范和重要的支撑作用。”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绳立成表示。 我国机器人行业发展挑战仍存需着力应对 整体上,我国机器人产业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机协作机器人、云智能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新品不断涌现,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手术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的产品类型日益丰富,运用领域快速拓展。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机器人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23.8亿美元,截止至2018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87.4亿美元,同比增长25.9%。同时,中国机器人占全球机器人比重上升,2017年占比26.97%,2018年可达29.31%,2013-2018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年均增速接近30%。 工业机器人在我国机器人市场上一直占有主导地位,2018年占比71.28%,较2017年(73.78%)略有下滑。服务机器人占比则持续上升,2018年达到约21.05%。特种机器人市场占比一直相对稳定,保持在8%左右。截止至2018年底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了147682套,同比增长4.6%。我国已经连续6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器人应用市场。 虽然如此,但罗俊杰坦言,我国机器人产业仍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如,核心技术尚待突破、应用领域有待拓展、法律法规体系亟待完善等。 要提升创新能力 鼓励和支持产学研用协同,充分利用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紧紧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机器人共性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发。着力改善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整机的保持性、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努力提高产品的供给质量促进机器人高端化的应用。 规范行业发展 进一步实施好行业规范管理,推动企业提升技术水平。继续完善机器人检测认证平台,制定行业急需的技术标准,引导产品品质提升,增强用户使用机器人的信心。 完善标准法规 随着机器人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机器人安全、伦理道德等问题逐步显现,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未雨绸缪,抓紧研究制定完善机器人安全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为机器人创新应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加强开放合作 中国制造业应开放创新,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坚持走开放、合作、共赢的道路,落实好各项开放合作政策,为各类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环境。“我们要与世界各国同行携手应对挑战,共同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罗俊杰表示。 地方发力,机器人产业发展思路日渐清晰 为了推进机器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各个地方也都做了积极努力。 如上海印发《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重点支持人机共融特性的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抢占智能服务机器人发展制高点,以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分析和智能决策为重点,大力推进教育娱乐、医疗康复、养老陪护、安防救援等特定应用场景的智能服务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 推进工业机器人智能化升级,以机器视觉、自主决策为突破方向,积极开发焊接、装配、喷涂、搬运、检测等智能工业机器人,实现高柔性、高洁净度、高危险等特定生产场景的快速响应,全面提升工业机器人传感、控制、协作和决策性能。到2020年,智能机器人产业规模达200亿元。 据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孔磊介绍,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柏惠维康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等都是2018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的明星展品,吸引了用户单位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18年大会结束后,北京市全面整合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医院等创新资源,成立了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了前沿技术、产品设计、检测评估、临床研究等六大中心,打造了手术机器人技术开发、产品研制、临床试验协同创新平台,全面巩固和提升北京市手术机器人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在联合清华大学、天坛医院、宣武医院等十余家医院合作研发的基础上,北京市华科精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在去年年底通过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批准产,成为了北京市第三家,同时也是全国第三家,获得生产许可的手术机器人。 经过几年发展,北京机器人产业进一步汇聚发展要素,产业创新发展的生态初具雏形,细分领域初步显现,机器人发展思路也逐步清晰。下一步,北京市将主要聚焦医疗健康机器人、各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仓储物流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为代表的4+1发展方向,重点支持建设产业创新中心,校企成果转化,用户需求为牵引的产学研用协同等创新模式,进一步完善机器人产业配套体系和强化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激活工业、民生、公共安全三大应用服务市场,全面培育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