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研发柔性脑机接口实现临床植入突破,政策规划产业目标并加速跨学科人才培养,推动人机交互未来图景落地》

  • 编译者: AI智能小编
  • 发布时间:2025-10-30
  • 脑机接口(BCI)技术正逐渐将科幻变为现实,为瘫痪和失语患者带来新希望。近日,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成功完成了全国首例超百通道侵入式柔性脑机接口临床植入手术,这标志着中国在脑机接口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此次手术使用的128通道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是我国自主研发并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柔性脑机接口,能实现高通量单细胞动作电位采集。 这一技术的临床应用成功表明中国在脑机接口研究方面已攻克了“卡脖子”难题。2024年,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也通过N1产品实现了全球首次长期人脑植入。这些里程碑式的成果不仅为患者康复带来了新希望,也为全球脑科学研究提供了新方案。 政策引导在脑机接口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25年7月,包括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内的七部门联合发布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和2030年的发展目标,旨在建立先进的技术、产业和标准体系,培育全球领军企业,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并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生态。 这份文件还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鼓励高校和企业合作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工程人才,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增强高水平人才供给。预计到2027年,我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将达到55.8亿元,专业人才需求巨大。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已经设立相关专业或研究机构,以应对产业对人才的挑战。 从手术台前的突破到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再到加速构建的人才梯队,中国的脑机接口发展路径愈发清晰。未来,脑机接口将不仅限于医疗设备,还会成为我们与数字世界交互的新界面。这幅人、机、生命更和谐共处的未来图景正在逐步实现。
相关报告
  • 《上海通过政策支持、资本赋能与临床转化推动脑机接口技术发展,构建“大科创”生态体系并聚焦医疗应用场景突破》

    • 编译者:AI智能小编
    • 发布时间:2025-10-30
    • 脑机接口技术作为生命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前沿领域,正迅速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上海在这一领域率先行动,全面布局。10月28日,由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主办的“链接者”系列沙龙第一期——“脑机智汇”,在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成功举办。各界嘉宾围绕脑机接口技术的前沿进展、产业政策与落地转化进行深入交流,推动“政产学研医资”全链条的协同创新。 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已布局全国首个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构建“大科创”生态,打造海外发展服务中心、国际人才服务中心、海外贸易中心三大平台,推动脑机接口产业的国际化。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依托其区位优势与丰富的临床资源,成为上海市脑机接口产业的核心载体,并制定了“三步走”发展路径,目标是到2030年引育超过10家头部企业,制定安全标准,实现产业链国产化。 上海国投公司通过基金矩阵、科创策源矩阵、产业矩阵、投资人矩阵、投后赋能与研究矩阵等五大生态矩阵,推动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的发展,预计今年的投资规模超550亿元。上海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则通过制定个性化测试方案,为脑机接口相关医疗器械产品提供合适的验证路径,已服务约61批次产品。 在医疗领域,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瑞金医院的团队研发的侵入式脑机接口装置在治疗神经性厌食症和抑郁症上显示出明显效果,并积极推进非侵入式、可居家穿戴的脑机接口技术研发。复旦大学团队致力于脑机接口在运动重建与语言合成方面的应用。上海明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全球首例视觉重建IIT实验,计划在2028年进入IIT试验。灵犀云医学科技开发出“循证动力学”模型,提升脑电分析效率,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深圳微灵医疗科技展示其在癫痫与脑肿瘤手术中的“薄膜电极”方案,强调开拓更广泛患者群体的临床适应症。 总之,上海在脑机接口领域的战略布局和技术创新,将为该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造福更多患者。
  • 《实现两项重大突破 集成电路产业迎来广阔发展空间》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9-10-03
    • 在9月20日-23日安徽合肥举行的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上,长鑫存储宣布DRAM生产线投产。这标志着我国在内存芯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合肥将依托长鑫存储引进芯片设计、封装测试、装备材料、智能终端类项目,打造空港集成电路配套产业园。 多位与会专家表示,集成电路产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技术逐步成熟,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将迎来广阔发展空间。目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三业”(封测、设计、制造)占比趋近合理,向3∶4∶3的黄金比例调整。预计未来三年我国集成电路市场仍将保持稳定增长。 重大突破 据报道,9月20日在安徽合肥召开的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上,总投资约1500亿元的长鑫存储内存芯片(DRAM)自主制造项目宣布投产,其与国际主流DRAM产品同步的10nm级第一代8Gb DDR4首度亮相。就在9月2日,紫光集团旗下长江存储宣布已开始量产基于Xtacking架构的中国首款64层3D NAND闪存,以满足固态硬盘、嵌入式存储等主流市场应用需求。 DRAM即动态随机存储芯片,是一种主存储器(内存)。作为常见的系统内存,DRAM具有高容量、大带宽、低功耗、短延时、低成本等特点,广泛用于PC、手机、服务器等领域,是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占比最大的单一芯片品类。而外储存器NAND Flash主要用于代码存储和数据存储等,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移动通信、网络通信、个人电脑、服务器等领域。 长江存储和长鑫存储的投产意义重大,有望打破存储器市场被海外厂商垄断的格局。DRAM exchange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DRAM市场中,三星、SK海力士、美光市占率分别达到44%、29%、22%,三家公司合计全球市占率达95%;尽管全球NAND存储市场集中度低于DRAM市场,但仍然被龙头企业掌控。三星、东芝、美光、西部数据、SK海力士、英特尔的市占率分别为35%、19%、13%、15%、10%和7%,六家公司合计全球市占率达99%。 川财证券指出,2018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产品分类中,存储器仍然是第一大进口产品,占比为36%。当前我国集成电路市场仍然以进口为主,国产化率较低,尤其是DRAM、NAND存储器及电脑、服务器CPU等方面国产化率几乎为零。随着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我国在集成电路高端领域将有显著提升,未来集成电路产业进口替代市场空间巨大。国盛证券表示,数据爆炸增长是存储器产业成长的核心抓手,而数据增长来源是设备连接数以及设备产生数的增长。这将带动数据处理能力——对应的DRAM需求,数据存储量则对应NAND Flash的需求。过去五年,设备连接数增长主要来自于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设备。下一阶段物联网设备、汽车将是设备连接数的核心驱动。根据IC Insight的预测,2018年-2023年复合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仍然是存储芯片,增速达到7.8%,比半导体整体市场高出1个百分点。 空间广阔 专家表示,全球最大的市场需求是我国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优势。随着5G、物联网、AI、云计算等新技术对制造业的赋能,我国存储器芯片产业将迎来广阔发展空间。海关总署披露的数据显示,2014年到2017年,我国集成电路年进口额分别为2176亿美元、2299亿美元、2270亿美元及2601亿美元;2018年进口额首次突破3000亿美元,实际为3120.58亿美元,同比增长19.8%。 近年来,我国集成电路市场增速领跑全球市场。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17年、2018年及2019年1-6月,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分别达到5411.3亿元、6532亿元和3048.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8%、20.7%和11.8%。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协会(WSTS)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达到4122亿美元,增速为21.6%;2018年下半年,受存储器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3.7%至4687.78亿美元。根据SIA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同比下降14.5%。 一位资深集成电路分析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中国半导体市场将维持高增长态势,快于全球市场。这个行业(主要是设计领域)向中国市场转移明显。国内下游终端市场需求好,包括智能手机、电脑、安防等。” 中信证券电子首席分析师徐涛表示,“半导体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智能手机、高性能计算、汽车、物联网等领域。从终端情况看,受5G新机发布、换机需求拉动,预计2020年将是消费电子大年;从云端情况看,云厂商资本支出第二季度环比回暖,下半年至2020年相对乐观,2020年大概率为数据中心硬件业绩大年;此外,汽车电子、物联网领域需求有望快速成长,需求提振将带动半导体行业重回增长轨道。” 协同发展 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待补强。比如,核心设备和关键材料自给率较低,工艺制程有待追赶,部分核心元器件暂时找不到理想替代方案等。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丁文武在上述论坛上指出,近几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不错,但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应该打造一个集成电路产业链供应体系,每个环节与用户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国产装备、材料等方面。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任爱光表示,集成电路产业下一步发展需要做好“四个坚持”。首先,要坚持提升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能力,积极打造从基础研究、供应技术、设备材料到整机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推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其次,要坚持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聚焦量大面广的传统市场,把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市场,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体系,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第三,要坚持完善产业链建设,全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推动集成电路产业整体水平的优化提升,带动集成电路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和中小企业高速发展,促进集成电路产业由聚集发展向集群发展,全面提升集成电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最后,要坚持优化营商环境,共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秩序。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促进人才市场、技术、资本等产业要素的聚集。 丁文武指出,2014年以来,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热情很高。但可能产生一些重复性,特别是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建议有关部委加强这方面管理,做好统筹规划。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方面,丁文武说,“人才缺太多,高端人才更缺。企业互相挖人才,挖的成本越来越高。关键是要把人才数量和质量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