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NRC)的NRC-FCs2铯喷泉钟在稳定性和精度等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 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05-07
  • 近日,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NRC)研究团队在《Metrologia》期刊发文(DOI:10.1088/1681-7575/adcd7b),研究团队成功提升了NRC-FCs2喷泉钟的稳定性、精确度与整体性能。通过使用光学稳定的微波来提高短期稳定性,目前短期稳定性已达到σy=3×10-14τ-1/2。研究团队创新性地运用吸收成像技术测定分布式腔相位偏移,使评估时间与最终不确定度显著降低。研究团队还以更高的精度重新评估了由于微波泄漏和同步相位瞬态引起的偏差。目前,NRC-FCs2的总系统不确定度为分数频率的1.1×10?16,较最近一次评估结果提高了2倍。

    NRC-FCs2是由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NRC)与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PL)联合研制完成的一种铯原子喷泉钟。NRC-FCs2作为加拿大的主要频率标准,已开始为国际原子时(TAI)和协调世界时(UTC)的校准提供支持。其性能和精度得到了国际计量局(BIPM)的认可。

  • 原文来源: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088/1681-7575/adcd7b
相关报告
  • 《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委员会(NSERC)与加拿大国家研究理事会(NRC)宣布资助超过760万美元,以推进量子传感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03-25
    • 随着加拿大不断巩固其在全球量子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量子传感技术已在众多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关键力量。然而,要将量子传感技术从实验室成功转化为现实应用,需要加拿大大学研究人员、中小企业以及其他来自私营、公共或非营利部门的组织,包括进行研发的加拿大联邦部门或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 近日,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委员会(NSERC)与加拿大国家研究理事会(NRC)提供超过1100万加元(约合760万美元)的资金,以支持以下6个量子传感技术相关的合作研究项目: (1)管道甲烷泄漏的机载远距离量子传感(Airborne standoff quantum sensing of pipeline methane leaks) (2)可扩展的III-V族单光子光源低温集成技术(Scalable cryogenic integration of III-V single-photon light sources) (3)用于量子标准与测量设备的高临界温度约瑟夫森结阵列(High Tc Josephson junction arrays for quantum standards and measurement devices) (4)加拿大工业用可部署量子纳米磁传感器及封装方法(Deployment-ready quantum nanomagnetic sensors and packaging methods for Canadian Industries) (5)计量标准用原级库仑阻塞温度计的原子级精密制造(Atomically precise manufacture of a primary coulomb blockade thermometer for metrological standards) (6)太赫兹量子传感(Terahertz quantum sensing) 这一联合行动旨在推进国家量子战略(NQS)的一项任务:使加拿大政府和关键行业能够开发并率先采用新的量子传感技术。此外,它有力地支持了NQS的三大支柱:研究以开发更优解决方案,人才培养以打造世界领先劳动力,以及商业化以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商业成果。 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委员会(NSERC)和加拿大国家研究理事会(NRC)正在结合各自优势来支持这6个项目。NSERC通过其联盟量子资助计划向大学研究团队提供资金,而NRC的科学家将通过NRC的物联网:量子传感器挑战计划积极参与项目。此外,NRC还通过其协作科学技术创新计划向参与项目的加拿大中小企业提供资金。 量子传感器的精度和灵敏度远超当今使用的传统技术。所支持的项目致力于将量子传感技术推向加拿大重要领域的实际应用,如环境、医疗保健、制造业、自然资源、导航以及安全和安保领域。
  • 《国家纳米中心在锂金属电池负极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2-18
    • 金属锂具有极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 mAh/g,相当于商业化锂电池石墨负极的十倍)和极低的电化学反应电位,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新一代储能电池(锂硫、锂空、固态金属电池等)负极材料。然而,以金属锂作为负极存在相互牵制的挑战,包括充放电过程中的锂枝晶生长、固态电解质界面膜不稳定性及伴随的巨大体积变化等,不仅降低电池效率、缩短使用寿命,还带来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长期制约其实际应用。针对上述难题,各种方案已被广泛示范,如电解液成分的调控、人工界面膜的引入、三维集流体的构建等。然而,面向实际应用及超厚电极电池发展需求,在高面负载和高电流密度下实现其稳定循环仍极具挑战性。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李祥龙一直致力于储能杂化材料的结构设计、系统工程、构效关系及应用探索,包括锂离子及锂金属电池。最近,由叶脉获得启示,李祥龙及其团队提出一种宿主空间调制策略,采用木头碳化和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出一类具有自支撑三维结构的碳纳米纤维网络均匀覆盖的低迂曲度碳质微沟道垂直阵列(CTC),用于锂金属复合负极。该三维宿主材料模仿叶脉中的“协作分工”,一方面,低迂曲度碳质微沟道不仅可容纳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还提供长程范围内锂离子的均匀、直接和快速输运通道;另一方面,均匀覆盖的碳纳米纤维网络通过强的毛细作用提高电解液亲和力,从而作为局部储液池,促进锂离子在短程范围内的均匀分布和沉积。 基于碳质微沟道和碳纳米纤维的空间协同及锂离子输运和分布的分工协作,CTC可承受极端的面负载和面电流密度,在不同高面负载和高电流密度下(分别高达40 mAh/cm2和40 mA/cm2)表现出高的锂沉积效率及循环稳定性,且兼具高安全特征。比如,其在电流密度为10 mA/cm2和面容量为30 mAh/cm2的极端苛刻条件下可以以很低的极化、无枝晶、稳定地循环1080圈以上,基于CTC和钴酸锂正极组装的全电池在商业水平的负载条件下(3.4 mAh/cm2)循环200圈后容量保持率仍高达86%(400圈为79%)。上述研究为高性能锂及其他金属负极的设计、构建及应用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途径。 该项工作以Spatially Hierarchical Carbon Enables Superior Long-Term Cycling of Ultrahigh Areal Capacity Lithium Metal Anodes为题于2月11日发表在Matter上。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等的支持。 碳纳米纤维网络均匀覆盖的低迂曲度碳质微沟道垂直阵列的设计、结构、制备及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