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丨气候地理和物种多样性的全球格局》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0-01
  • 2023年9月27日,瑞士联邦森林、积雪与景观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The geography of climate and the global patterns of species diversity的文章。这项研究表明,鸟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全球物种丰富度近90%的变异可以由气候和气候的地理结构(面积和孤立度)的综合效应解释。




    本文内容转载自“细胞自然科学”微信公众号。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Qw3To8339IcXgWwB0eggQw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577-5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首次揭示世界鲳属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2-2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所鱼类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团队在世界鲳科(Stromateidae)鲳属(Pampus)鱼类分类及地理分布格局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研究基于分子系统学和物种界定方法,综合分析了全球鲳属线粒体序列和分布数据,首次揭示世界鲳属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相关成果发表在JCR一区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上。 鲳属鱼类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和温带海域,是世界及中国重要海洋渔业资源和经济鱼类,中国是鲳属渔业资源捕捞和利用大国,其年捕捞量和外贸进出口总量分别约占全球总数的 75%和80%。然而,由于鲳属物种间外部形态极其相似,物种区分缺乏重要形态鉴别特征,个别物种模式标本丢失,导致依据传统形态学方法建立的鲳属物种分类、地理分布以及系统演化关系长期存在较大争议。因此,揭示鲳属物种多样性组成及地理分布格局形成与演化历程,对未来世界及我国鲳科鲳属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海洋所鱼类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鲳科鲳属鱼类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先后发表了鲳属鱼类2个新种,珍鲳Pampus minor和刘氏鲳P. liuorum,重新指定了银鲳P. argenteus和灰鲳P. cinereus的新模标本,并提出印度-西太平洋鲳属可能具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的观点。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基于分子系统学和物种界定方法,整合全球1497条鲳属线粒体序列,建立全球鲳属线粒体序列数据集,对印度-西太平洋海域鲳属物种分类和地理分布进行系统分析,首次揭示了世界鲳属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厘清世界鲳属7个有效物种,即:银鲳、中国鲳P. chinensis、灰鲳、刘氏鲳、珍鲳、翎鲳P. punctatissimus和素鲳P. candidus。研究结果表明,过去文献中报道的镰鲳P. echinogaster应为银鲳的同物异名。 研究结果还显示,鲳属物种多样性中心在印度-西太平洋中部,包括巽他陆架及南海周边海域,除素鲳仅局限分布于印度洋沿海外,其余6种均在该区域交叉分布。分化时间和生物地理重建结果表明,鲳属鱼类起源于晚中新世(约8.35–11.33百万年前)的印度-西太平洋中部,与印太交汇区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时间相近,推测鲳属起源可能与印太交汇区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有关。 海洋所博士研究生韦杰鸿为论文第一作者,刘静研究员和徐奎栋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 文章链接: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mars.2022.1050386/full
  • 《Nature | 全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据可查的行动不足》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06
    • 2024年6月5日,达勒姆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Global shortfalls in documented actions to conserve biodiversity的文章。 濒危物种顾名思义就是需要帮助的物种。如果没有合适的保护干预措施,它们很可能很快就会消失。人们对全球范围内如何、在何处采取保护干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了解有限。 该研究利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和其他全球数据库中的信息,发现对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三大驱动因素--栖息地丧失、国际贸易过度开发和入侵物种--造成的濒危物种,许多似乎都缺乏适当类型的保护干预措施。事实上,尽管保护区网络最近有了大幅扩展,但研究人员仍然发现 91% 的受威胁物种在保护区内的栖息地代表性不足。保护干预措施并没有在不同类群和地区统一实施,即使实施了干预措施,也很少能使物种状况得到实质性改善。 对于全球 58% 的濒危陆生物种,研究人员发现保护干预措施明显不足或不存在。研究人员无法确定这些物种是真的被忽视了,还是为恢复它们所做的努力没有被纳入主要的保护数据库。如果它们确实被忽视,那么如果不采取更多更有针对性的行动,世界上许多濒危物种的前景将十分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