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储能重点实施标准完整版》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2-26
  • 2024 年,我国储能领域步入关键的标准化发展阶段。据 CNESA DataLink 全球储能数据库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4 年底,我国电力储能累计装机首次突破百吉瓦,达到137.9GW。2024 年新增投运
    新型储能
    43.7GW/109.8GWh,同比分别增长 103% 和 136%。在这一蓬勃发展的产业态势下,储能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显得尤为关键。
    经不完全统计,2024年我国发布了50多项储能及其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涵盖了储能接入电网、运行控制、安全评估、设备验收、设计规范等多个方面,为规范电站运营、保障储能安全、促进能源结构转型以及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安全性要求不断提高
    随着储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力
    储能系统
    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然而其安全性问题也日益突出。回首2024年,全球范围内发生十几起储能事故,其中美国Gateaway储能电站火灾持续十多天,引发各界高度关注。为保障锂电池储能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国标委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GB 44240《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 安全要求》。该标准于 2024 年 7 月 24 日发布,2025 年 8 月 1 日正式实施,对锂蓄电池和电池组的安全性提出了明确且具体的要求,有力提升了储能系统的整体安全水平。
    同时,GB/T 44026《预制舱式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技术规范》于 2024 年发布并实施。该标准以 GB/T 36276《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为基础,进一步细化整个储能系统的技术要求和运行维护规范。标准着重强调系统整体规划的重要性,要求依据不同应用场景,合理确定容量配置和技术参数,涵盖从场地准备、设备就位、连接到初步测试的全过程,确保储能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储能电站并网要求趋严
    近年来,电化学储能技术在本体研发、规模化集成、安全防护、功能实现与工程验证等关键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已通过规模化商业验证,成为新型储能赛道的主导技术之一,商业成熟度较高。随着电力系统对安全稳定运行标准的提升,接入电网的储能系统从规模较小的兆瓦级向站级转变,朝着吉瓦级的大规模发展。
    电化学储能电站在增强电力系统灵活调节和支撑能力的同时,其接入要求变得更为复杂。2024 年,新版 GB/T 36547《电化学储能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发布,明确了过载能力、一次调频、惯量响应、连续故障穿越、电压适应性、电能质量适应性、电压波动和闪变、仿真模型等多方面要求,强化了对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性的管控,尤其在消防安全、电气安全方面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并增加应急处理措施的具体指导内容,有效降低了安全风险。
    在电化学储能电站接入电网过程中,面临系统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兼容性等诸多技术挑战。2024 年 GB/T 44112《电化学储能电站接入电网运行控制规范》发布,文件规定了电化学储能电站接入电网的运行管理、功率控制、并/离网切换、运行适应性、电能质量、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自动化与通信、网络安全、电能计量的要求。适用于通过10(6)kV及以上电压等级接入公用电网的电化学储能电站的运行控制。通过规范电化学储能电站接入电网的各项要求,确保储能系统稳定可靠地支持电网运行,推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和规范化发展,助力新能源产业升级以及电力系统转型。
    储能及相关领域标准概览
    未来,在进行储能电站的建设和运营时,可以参考一系列新实施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这些标准涵盖了储能电站的接入电网技术、测试规程、启动验收、检修试验、运行控制、安全要求以及应急物资等多个方面。
    2024年储能及相关国家、行业、地方标准
    GB/T 43868-2024和GB/T 44111-2024等标准详细规定了电站的启动验收程序和检修试验方法,以确保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GB/T 44112-2024和GB/T 44114-2024等标准规定了电站接入电网的运行控制要求和接入低压配电网的运行控制规范,以优化电站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GB/T 44265-2024、DL/T 2864-2024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储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高储能电站的性能和安全性。
    未来对双碳目标的支撑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储能技术作为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和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手段,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务院于2024年5月发布了《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该方案在重点任务中部署了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行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提升行动等10方面行动27项任务,其中明确提到积极发展抽水蓄能、新型储能。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和《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部署,2024年8月,国标委发布了GB/T 24067-2024《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该标准修改采用ISO 14067:2018《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国际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本地化调整,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该标准为我国企业及相关方提供了明确的碳足迹核算方法和流程,有助于企业识别和管理其产品的环境影响,为各方实施和应用标准提供充分指引。
    同时,为向全国碳市场提供准确、可靠的碳排放数据支持,完善碳市场的数据体系,提高碳市场的透明度和公正性,2024年7月,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发布了《2023年减排项目中国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2024年12月,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2022年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上述文件的发布对于推动新能源发展、促进包括储能在内的相关产业规模化、完善CCER机制以及提升行业影响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
    2024年是储能领域标准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果的一年,一系列重要标准的发布为储能技术的安全、可靠、高效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未来,储能产业也需要各方共同积极参与标准化工作,共同推动储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为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 原文来源:https://news.bjx.com.cn/html/20250226/1429120.shtml
相关报告
  • 《完整版5G全球标准正式出台》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yxzhou
    • 发布时间:2018-06-19
    • 来自全球主要电信运营商、网络设备商、终端和芯片厂商、仪器仪表厂商、互联网公司和其他垂直行业公司等各方的600余名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个历史时刻。 当地时间2018年6月13日20:18(北京时间2018年6月14日11:18),3GPP全会(TSG#80)批准了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5G NR)独立组网功能冻结。加之去年12月完成的非独立组网NR标准,5G 已经完成第一阶段全功能标准化工作,进入了产业全面冲刺新阶段。此次SA功能冻结,不仅使5G NR具备了独立部署的能力,也带来全新的端到端新架构,赋能企业级客户和垂直行业的智慧化发展,为运营商和产业合作伙伴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开启一个全连接的新时代。 来自全球主要电信运营商、网络设备商、终端和芯片厂商、仪器仪表厂商、互联网公司和其他垂直行业公司等各方的600余名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个历史时刻。 3GPP TSG RAN主席Balázs Bertényi表示:“5G NR无线协议的冻结是无线产业在探索5G愿景实现路上的重要里程碑。5G NR SA系统不仅显著增大了网络速率和容量,更为其他新行业打开了通过5G系统进行行业生态系统变革的大门。 3GPP TSG SA主席Erik Guttman表示:“5G冻结这一里程碑的完成对于5G SA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感谢数以百计的工程师在过去的三年里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5G系统标准终于进入正式完成阶段。这里还要特别感谢不同工作组之间的有效协作。5G将带来移动通信行业的大拓展,并将成为我们经济、社会以及个人活动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元素。正因为5G新空口与核心网全新、出色的能力,5G系统为多样化服务的商用铺平了道路。全新的5G系统将为全新的商业模式提供不间断的‘专属’服务。与4G及其他几代移动通信不同的是,5G可以根据各种业务的不同诉求,提供非常明确的个性化通信服务。目前,3GPP已经开始研究如何利用5G支持工业自动化等垂直行业的诉求。基于今天这一重大事件,5G与垂直行业的融合将在今后几个月甚至数年内的多个领域同时开展。” 3GPP TSG CT主席Georg Mayer表示:“两年前,5G在大家看来还只是一个愿景,甚至只是一场炒作,但伴随着Rel-15标准的完成,3GPP在短时间内让5G成为可能。5G的这套标准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更高的数据速率和带宽,同时也通过开放、灵活的设计满足了不同行业的通信需求——5G将是多样化产业的整合平台。而这一切都应归功于业界对完成5G标准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的意愿以及3GPP架构与运作机制的高效。Rel-15标准的冻结只是5G发展的第一步,3GPP今后将继续努力对其进行完善,使其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和工业界的需求。” 相信经过34个月艰苦而高效的工作,凝聚各方协作与智慧的5G第一个版本,必将不负各界众望。
  •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储能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11-06
    • 住房城乡建设部、应急管理部办公厅,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各有关单位: 为落实《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17〕1701号),建立储能技术标准体系与储能技术标准系统化协调工作机制,引领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我局组织编制了《关于加强储能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见附件),拟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应急管理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现请你部(委)及各有关单位研提意见,并于11月23日前返回电子版及纸质意见。 预致谢意。 联系人:彭杨涵 电话:68505825,邮箱:nb_standard@126.com 附件:关于加强储能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 2018年10月30日 附件 关于加强储能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落实《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17〕1701号),规范、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立足深化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要求,围绕建立健全先进、系统、适宜、可实现的技术标准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现提出储能技术标准化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强化顶层设计和工作统筹,科学建设储能技术标准体系,有力支撑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 坚持政府推动、多方参与。由政府引导,行业协会和标准化管理机构及技术组织推动实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形成政产学研用广泛参与、协同推进、共建共享的储能技术标准化工作格局。 坚持全面规划、重点部署。做好顶层设计,扎实开展储能标准体系建设、重点标准研制、工程应用示范、国际化等重点工作,推动储能标准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坚持示范试点、标准引导。及时将新兴储能技术应用研发及示范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规范储能产业发展,形成储能技术研发、标准引领、产业发展互相促进、螺旋上升的良性局面。 坚持创新机制、务求实效。建立储能技术标准化工作协同机制,明确储能技术标准化层次架构,强化标准实施效果评估,确保标准化工作取得实效。 二、工作目标 “十三五”期间,调整补充完善现有标准化技术组织,加强标准化管理机构及技术组织之间协同合作,初步建立储能技术标准体系,并形成一批重点技术规范和标准。 “十四五”期间,形成较为科学、完善的储能技术标准体系,积极参与储能标准化国际活动,提高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话语权。 三、重点任务 (一)建立储能技术标准系统化协调工作机制。由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牵头成立国家储能技术标准化总体组,负责整体管理、协调、监督储能标准化工作,研究拟定储能标准化建设方向、政策、规划。依托国家储能技术标准化总体组,建立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之间、可再生能源标准化组织与储能技术标准化组织之间,以及各个储能技术标准化组织之间的联络及工作协同机制。 (二)建设健全储能技术标准化组织。在储能接入电网和储能系统方面,发挥电力标准化支撑机构的组织协调作用,依托全国电力储能标委会等标准化技术组织重点开展电化学储能系统、抽水蓄能电站及氢储能电站等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研制;在储能设备层面,发挥电器工业标准化支撑机构的组织协调作用,依托全国铅酸蓄电池标委会、全国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标委会、能源行业液流电池标委会、能源行业高温燃料电池标委会等开展各专业领域重点标准研制;由电器工业标准化支撑机构牵头成立能源行业蓄电池标准化推进组,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和技术进步动态及时调整、完善标准化技术组织和标准体系。 (三)推进重点储能技术标准研制。从系统应用的角度,建立涵盖电力储能系统规划、设计、运行、维护以及储能设备、部件、材料等各环节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强储能技术研发与标准研制相结合,重点开展集中式和分布式储能系统技术及标准研究。在储能接入电网和储能系统方面,全面开展储能系统规划、设计、运行、维护等重点标准研制。在储能设备层面,补充完善抽水蓄能、铅酸蓄电池标准;加强锂离子电池标准研制;根据示范应用和市场发展,有序构建液流电池、燃料电池、钠硫电池、铅炭电池以及超级电力电容器等领域标准体系并开展重点标准研制;结合技术攻关进展,适时开展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超导磁储能、热储能等领域标准研究。 (四)瞄准国际标准提升储能技术水平和中国标准国际影响力。实质性参与IEC/TC8(供电系统因素)、IEC/TC21(蓄电池)、IEC/TC105(燃料电池)、IEC/TC120(电力储能系统)、ISO/TC197(氢能)等储能技术领域的国际标准化组织,跟踪有关专业领域国际标准制修订进程,争取牵头研制储能技术国际标准。在国际标准跟踪研究和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储能技术国际标准转化率。加强储能技术国际标准合作,通过双边、多边电力工程和项目合作促进储能技术标准国际化。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工作协同。加强有关部门之间、各行业标准化管理机构之间、标准化技术组织之间协调沟通。发挥储能技术标准的顶层协调机制作用,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确保标准与政策法规有效衔接。 (二)充实技术力量。依托行业和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健全完善相关储能技术标准化技术组织,充分发挥现有行业标准化管理机构和标准化技术组织的作用,培养一批懂市场、懂技术、懂标准的复合型人才。 (三)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各类专项资金支持,引导行业、地方资金投入,调动企业积极性,形成多渠道支持储能标准化工作的格局。 (四)推进国际交流。密切跟踪国际组织和国外先进储能技术及标准化动态,支持技术对口单位积极参与储能国际标准化活动,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强化宣贯实施。借助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大储能标准化工作宣传力度,发挥相关标准化管理机构及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平台作用,加强储能技术交流及标准宣贯,有力推动储能技术进步和标准应用实施。 国家能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