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5G全球标准正式出台》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yxzhou
  • 发布时间:2018-06-19
  • 来自全球主要电信运营商、网络设备商、终端和芯片厂商、仪器仪表厂商、互联网公司和其他垂直行业公司等各方的600余名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个历史时刻。

    当地时间2018年6月13日20:18(北京时间2018年6月14日11:18),3GPP全会(TSG#80)批准了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5G NR)独立组网功能冻结。加之去年12月完成的非独立组网NR标准,5G 已经完成第一阶段全功能标准化工作,进入了产业全面冲刺新阶段。此次SA功能冻结,不仅使5G NR具备了独立部署的能力,也带来全新的端到端新架构,赋能企业级客户和垂直行业的智慧化发展,为运营商和产业合作伙伴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开启一个全连接的新时代。

    来自全球主要电信运营商、网络设备商、终端和芯片厂商、仪器仪表厂商、互联网公司和其他垂直行业公司等各方的600余名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个历史时刻。

    3GPP TSG RAN主席Balázs Bertényi表示:“5G NR无线协议的冻结是无线产业在探索5G愿景实现路上的重要里程碑。5G NR SA系统不仅显著增大了网络速率和容量,更为其他新行业打开了通过5G系统进行行业生态系统变革的大门。

    3GPP TSG SA主席Erik Guttman表示:“5G冻结这一里程碑的完成对于5G SA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感谢数以百计的工程师在过去的三年里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5G系统标准终于进入正式完成阶段。这里还要特别感谢不同工作组之间的有效协作。5G将带来移动通信行业的大拓展,并将成为我们经济、社会以及个人活动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元素。正因为5G新空口与核心网全新、出色的能力,5G系统为多样化服务的商用铺平了道路。全新的5G系统将为全新的商业模式提供不间断的‘专属’服务。与4G及其他几代移动通信不同的是,5G可以根据各种业务的不同诉求,提供非常明确的个性化通信服务。目前,3GPP已经开始研究如何利用5G支持工业自动化等垂直行业的诉求。基于今天这一重大事件,5G与垂直行业的融合将在今后几个月甚至数年内的多个领域同时开展。”

    3GPP TSG CT主席Georg Mayer表示:“两年前,5G在大家看来还只是一个愿景,甚至只是一场炒作,但伴随着Rel-15标准的完成,3GPP在短时间内让5G成为可能。5G的这套标准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更高的数据速率和带宽,同时也通过开放、灵活的设计满足了不同行业的通信需求——5G将是多样化产业的整合平台。而这一切都应归功于业界对完成5G标准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的意愿以及3GPP架构与运作机制的高效。Rel-15标准的冻结只是5G发展的第一步,3GPP今后将继续努力对其进行完善,使其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和工业界的需求。”

    相信经过34个月艰苦而高效的工作,凝聚各方协作与智慧的5G第一个版本,必将不负各界众望。

  • 原文来源:http://www.cnii.com.cn/5G/2018-06/15/content_2073587.htm
相关报告
  • 《2025储能重点实施标准完整版》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2-26
    • 2024 年,我国储能领域步入关键的标准化发展阶段。据 CNESA DataLink 全球储能数据库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4 年底,我国电力储能累计装机首次突破百吉瓦,达到137.9GW。2024 年新增投运 新型储能 43.7GW/109.8GWh,同比分别增长 103% 和 136%。在这一蓬勃发展的产业态势下,储能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显得尤为关键。 经不完全统计,2024年我国发布了50多项储能及其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涵盖了储能接入电网、运行控制、安全评估、设备验收、设计规范等多个方面,为规范电站运营、保障储能安全、促进能源结构转型以及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安全性要求不断提高 随着储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力 储能系统 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然而其安全性问题也日益突出。回首2024年,全球范围内发生十几起储能事故,其中美国Gateaway储能电站火灾持续十多天,引发各界高度关注。为保障锂电池储能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国标委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GB 44240《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 安全要求》。该标准于 2024 年 7 月 24 日发布,2025 年 8 月 1 日正式实施,对锂蓄电池和电池组的安全性提出了明确且具体的要求,有力提升了储能系统的整体安全水平。 同时,GB/T 44026《预制舱式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技术规范》于 2024 年发布并实施。该标准以 GB/T 36276《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为基础,进一步细化整个储能系统的技术要求和运行维护规范。标准着重强调系统整体规划的重要性,要求依据不同应用场景,合理确定容量配置和技术参数,涵盖从场地准备、设备就位、连接到初步测试的全过程,确保储能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储能电站并网要求趋严 近年来,电化学储能技术在本体研发、规模化集成、安全防护、功能实现与工程验证等关键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已通过规模化商业验证,成为新型储能赛道的主导技术之一,商业成熟度较高。随着电力系统对安全稳定运行标准的提升,接入电网的储能系统从规模较小的兆瓦级向站级转变,朝着吉瓦级的大规模发展。 电化学储能电站在增强电力系统灵活调节和支撑能力的同时,其接入要求变得更为复杂。2024 年,新版 GB/T 36547《电化学储能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发布,明确了过载能力、一次调频、惯量响应、连续故障穿越、电压适应性、电能质量适应性、电压波动和闪变、仿真模型等多方面要求,强化了对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性的管控,尤其在消防安全、电气安全方面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并增加应急处理措施的具体指导内容,有效降低了安全风险。 在电化学储能电站接入电网过程中,面临系统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兼容性等诸多技术挑战。2024 年 GB/T 44112《电化学储能电站接入电网运行控制规范》发布,文件规定了电化学储能电站接入电网的运行管理、功率控制、并/离网切换、运行适应性、电能质量、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自动化与通信、网络安全、电能计量的要求。适用于通过10(6)kV及以上电压等级接入公用电网的电化学储能电站的运行控制。通过规范电化学储能电站接入电网的各项要求,确保储能系统稳定可靠地支持电网运行,推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和规范化发展,助力新能源产业升级以及电力系统转型。 储能及相关领域标准概览 未来,在进行储能电站的建设和运营时,可以参考一系列新实施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这些标准涵盖了储能电站的接入电网技术、测试规程、启动验收、检修试验、运行控制、安全要求以及应急物资等多个方面。 2024年储能及相关国家、行业、地方标准 GB/T 43868-2024和GB/T 44111-2024等标准详细规定了电站的启动验收程序和检修试验方法,以确保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GB/T 44112-2024和GB/T 44114-2024等标准规定了电站接入电网的运行控制要求和接入低压配电网的运行控制规范,以优化电站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GB/T 44265-2024、DL/T 2864-2024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储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高储能电站的性能和安全性。 未来对双碳目标的支撑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储能技术作为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和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手段,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务院于2024年5月发布了《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该方案在重点任务中部署了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行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提升行动等10方面行动27项任务,其中明确提到积极发展抽水蓄能、新型储能。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和《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部署,2024年8月,国标委发布了GB/T 24067-2024《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该标准修改采用ISO 14067:2018《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国际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本地化调整,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该标准为我国企业及相关方提供了明确的碳足迹核算方法和流程,有助于企业识别和管理其产品的环境影响,为各方实施和应用标准提供充分指引。 同时,为向全国碳市场提供准确、可靠的碳排放数据支持,完善碳市场的数据体系,提高碳市场的透明度和公正性,2024年7月,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发布了《2023年减排项目中国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2024年12月,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2022年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上述文件的发布对于推动新能源发展、促进包括储能在内的相关产业规模化、完善CCER机制以及提升行业影响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 2024年是储能领域标准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果的一年,一系列重要标准的发布为储能技术的安全、可靠、高效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未来,储能产业也需要各方共同积极参与标准化工作,共同推动储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为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 《5G时代专利与技术标准的拼杀将继续》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2-08
    • 作为当前技术变革不可或缺的支撑技术,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5G正在有条不紊地落地:1月16日,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的IMT-D2020(5G)推进组正式发布了5G技术研发试验第三阶段第一批规范,预计我国5G产业链主要环节将在今年年底前后基本达到预商用水平。   5G的落地将为新技术迭代跃进开辟全新的发展空间。大多数人看到了5G的巨大前景,但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其背后长久以来的激烈争夺:对下一个时代全球通信技术格局之主导权和制高点的争夺。这其中的产业经济利益难以估量,甚至对全球经济都会有深远影响。   在当前世界竞争格局之下,科技的力量显而易见,尤其在通信领域,专利和技术标准如两道长缨,与资本紧紧缠绕在一起。在资本的影响下,通信领域的专利和技术标准产生了牵制通信技术和产业格局的力量,进而深刻影响全球的经济甚至政治格局。掌控了标准必要专利,就是执住了移动通信技术的牛耳。这一现象自美国高通推动CDMA成为2G移动通信国际标准起更加明朗化:高通围绕CDMA技术严密布局了超过4000件专利,从而成功扼住了整个产业的咽喉,成为全球移动通信产业的无冕之王。专利组合中最具杀伤力的莫过于标准必要专利,即实施通信标准时无法规避的专利。几乎整个产业都要向高通缴纳专利费,甚至一些国际主要手机生产商的手机产量都取决于高通供应芯片的数量。   这种刺激之下,之后3G、4G移动通信技术在标准和专利方面的争夺更加白热化,欧美各大公司打得不可开交:从新一代通信技术的预研准备开始到相关技术标准逐步成形再到技术落地,是一个漫长的鏖战过程,各个参与者更是以专利为商战中的杀手锏,专利大战风起云涌。   我国自3G时代开始正式加入移动通信技术国际标准的争夺战。这一争夺不仅是技术的角逐,更是综合实力的较量。在长期不懈的努力之下,我国成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在5G移动通信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我国的华为、中兴通讯、大唐、中国移动等领军企业在IMT-D2020(5G)推进组指导协调下,经过长期扎实奋斗和准备,使我国提出的多项技术提案被纳入国际标准。各家中国企业同时积极进行专利布局,在专利数量上超过了美国和欧洲的竞争对手。   预计5G移动通信多项主要国际标准将在今年年底之前完成制定,之后会陆续出台。我国也适时发布了5G技术研发试验第三阶段第一批规范,为迎来5G时代做好产业准备。然而,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与此同时,欧美各国也在做积极准备。仅从专利角度来看,近期高通主动披露了向手机制造商收取5G许可费的标准:单模5G手机2.275%,多模(3G/4G/5G)手机3.25%,平均每部手机约16美元。更早时候,爱立信也公布了基于5G专利的许可费标准,折合每部手持设备2.5美元至5美元。   高通、爱立信提早公布5G专利许可费的标准,意在为之后可能的5G标准必要专利侵权诉讼做好铺垫。实际上,尽管高通、爱立信的许可费标准看似不高,但是对低端手机厂商的压力很大。笔者认为,进一步将专利许可费堆叠效应考虑在内,即当高通、爱立信以外的其他所有5G专利权人也以类似标准收取许可费时,累加得到总许可费,该费用将大大高出消费者和手机厂商可承受的合理范围。这已然预示了5G市场的未来拼杀将何等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