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戴厚良:支持企业大力发展可持续航空燃料、生物柴油等生物产业》

  • 来源专题:水与大气环境治理
  • 编译者: 胡晓语
  • 发布时间:2025-03-12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参加全国政协环境资源界别49组小组会议并发言。姜娟娟摄完全赞成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报告指出要支持企业大力发展可持续航空燃料、生物柴油等生物产业
  • 原文来源:http://www.51keli.com/news/222006.html
相关报告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节能董事长宋鑫:推动长江大保护 需提高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能力》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5-26
    • “长期奋战在污染治理一线,特别是过去两年,在深度参与长江大保护项目中,中国节能从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来看,长江生态修复正在由单一分散污染治理转变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但目前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鑫说。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实施以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20年一季度长江流域好于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提高到94.5%,同比上升7.1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到0.4%,同比降低1.4个百分点。 长江大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流域内整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作依然任重道远。面对当前的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问题,宋鑫委员就如何提升长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能力,发出了来自治理一线的声音。 探索系统化治理新模式 宋鑫委员指出,长江大保护的系统性问题目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开展环境诊断和污染治理过程中,水污染治理、岸线整治、山体修复、固废处置、居民搬迁等问题,彼此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如果只将这些点状问题分而治之,只会“按下葫芦浮起瓢”。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发挥环境综合治理效用。对此,宋鑫说:“建议加强市县政府各部门协同力度,按照“中医整体观”的系统方法,规划并落实环境治理综合解决方案,将具有内在关联的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项目捆绑打包。” 作为试点城市的湖北省咸宁市,探索出“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管模式,通过对生态环境的“多维度”数据采集,解决了目前环境监测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实现了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的智慧监测和精细化管理。 此外,宋鑫还建议从国家层面适度整合生态环境领域财政资金。在税收减免、审批流程、土地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性支持,特别是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领域和项目,加大对地方环境综合治理实践的支持力度。 加快升级环境治理产业 “目前,我国环境治理产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产业集中度较低,缺少综合性环境治理平台。”宋鑫对环境治理产业现状给出了分析:“事实上,从整个行业来看,拥有全面的污染治理能力、能够整合各方环境治理专业力量的企业非常少。” 以处理处置固体废弃物为例,在长江沿线分布着许多地市级城市,其固废处置主体大多以城区和郊区、县城和农村并行的形式存在。同时,收集转运和处理处置环节又存在不同的运营主体。对于这种碎片化的固废处理处置方式,宋鑫委员认为,一方面,可能产生处置盲区或重叠区;另一方面,在突发应急情况下不易统筹协调。 对此宋鑫建议,从国家层面整合资源,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打造业务覆盖面广、产业链完整的世界一流的环境治理企业。积极推动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引领环境治理产业升级。特别是在长江和黄河流域,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并购、合作、无偿划转等手段,聚集分散的优势资源,提升流域保护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同时,在地方政府层面,亦要统筹生态环境治理相关工作。地方应支持环境治理综合解决方案的落地,允许多种固废处理、城乡污水处理和供水、河流湖泊、矿山、土壤等环境治理项目打包一体化规划实施;针对重点环境治理区域,给予更灵活的土地政策,允许环境治理与土地出让捆绑招标,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区域绿色转型发展;探索建立区域环境绩效服务模式,对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综合考核,按效付费。 创新发展绿色金融产品 宋鑫委员表示,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是一项繁重的系统性治理任务,其涉及大部分项目表现为前期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整体收益率低、公益特征显著等特点。因此,需要更多的长期稳定资金,以保障企业维持正常运行。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环保企业的融资渠道不多、融资期短、配套融资渠道不足,特别是优质股权类和债权类资金稀缺,严重制约行业发展,企业难以更好地提出并实施环境污染治理综合解决方案。”宋鑫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对此他建议:制定符合生态环境治理特点的金融政策及配套金融创新产品。例如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最长可至30年;提供专项贷款额度,以保障长江大保护信贷资金投放;进一步完善财政绿色专项债的标准,适度放开地方政府发行量;简化长江大保护相关贷款的审批流程,以保障长江大保护项目的顺利开展。
  • 《四位委员谈中国核电发展:持续提速 仍有较大空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3-04
    • 北京3月3日电 过去一年,中国核电建设提速,并加大力度向民间资本开放,系列动作让业界观察者嗅出了新气息。全国两会前夕,中核集团在北京举行两会代表委员记者见面会,从与会委员发言看,未来中国核能发展有较大空间。 “十四五”以来,中国核电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核准11台核电机组,连续三年核准机组数量达到10台及以上。截至2024年,中国在运和核准在建核电机组102台、总装机容量1.13亿千瓦,规模升至世界第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电董事长卢铁忠称,“十五五”期间,中国核电机组建设速度将与“十四五”期间保持在差不多的量级。 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分析,如果到2060年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全国要建成约400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卢铁忠说,保持目前每年建造8至10台的节奏,可以实现国家的“双碳”目标以及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公开数据显示,作为优质绿色低碳电力,核电的碳足迹因子(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是所有发电类型中最低的,仅为6.5克/千瓦时,远低于水电、光伏发电,更不足燃煤发电的百分之一。 目前中国核能发电装机和发电占比都有待进一步提升,卢铁忠建议,将核电纳入绿电绿证体系,能保障核电可持续发展,亦有助于满足能源安全与转型的双重需求。 今年是中国核工业创建70周年,一大批重大项目即将落地,核能产业链也面临升级的关键节点。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副总经理辛锋说,未来将坚持核能“三步走”发展战略,推进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的技术升级和规模化发展,布局小堆、高温气冷堆和聚变技术研发。 核能“三步走”发展战略即“热堆-快堆-聚变堆”。在热堆领域,目前“华龙一号”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成为世界上在建数目最多的三代核电产品,快堆则是当下中国正在努力打造的技术方向。针对聚变堆,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已取得重大科研进展。 不过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聚变领域首席科学家段旭如提到,目前“中国环流三号”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其核心任务是实现“聚变点火”,还不是直接发电。他预计,核聚变应用将在2045年左右进入示范阶段,有望在2050年前后实现商业化发电。 眼下,DeepSeek(深度求索)的爆火出圈也引发多家央企关注。但中核集团表示,目前DeepSeek还未接入核电设计研发领域。 “人工智能扑面而来,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去拥抱它,核工业也不能例外。”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副总工程师徐鹏飞提到,中国核工业发展中积累了大量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加工成为数据产品,能够赋能产业发展。 但鉴于核工业的高安全性和高标准,他认为,我们亟待在核领域实现基于数据和工业软件驱动的可信可靠人工智能技术,以保障国家生态和能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