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 阮前途:综合施策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清洁发展促转型》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3-06
  • 全国政协委员 阮前途:综合施策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清洁发展促转型 .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来源:国家电网报 ???? 2024/3/5 15:54:02 ?? 我要投稿 ??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阮前途两会关注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 新型电力系统 。这为我们在新形势下推进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全国政协委员,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阮前途 表示,电力系统连接能源生产和消费,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载体。要实现2035年基本建成新型电力系统的目标,需要应对新能源发电消纳压力剧增、电力保供难度加大、新能源使用成本上升等情况,以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阮前途建议,加快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建设。强化省级层面统筹协调力度,支持有条件的省份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成立省政府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细化明确相关成员部门、单位工作职责和任务,加快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同时,他还建议科学制订数智化坚强电网建设行动方案,并将方案纳入各省的能源规划和信息化规划,做好能源电力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推进大电网、配电网、微电网等多种形态有机衔接,提高电网快速响应、防灾抗灾、自治自愈自修复能力;开发优质抽水蓄能项目,将福建宁德黄田、南平太平等优质大型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纳入国家重点实施项目,提高地区电网调节能力,加快破解电力电量供需不均衡、分布式新能源发电消纳等难题。
    阮前途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评价体系,聚焦“清洁低碳”“安全稳定”“效率效益”三个维度,分类构建“受端型”“送出型”“自平衡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成效评价体系,指导各地有序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完善新型电力系统技术标准,明确新型配电网设计标准和技术导则,推动智能配电网标准化发展;开展电力系统防范各类自然灾害机理研究,支持灾害频发地区因地制宜提高电网防风、防雷、防涝等方面的设计标准。
    阮前途还建议,健全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进一步理顺价格机制,统筹衔接一、二次能源价格政策,研究建立能源转型成本合理疏导机制;完善适应新型主体互动需要的市场机制,针对储能、新能源汽车、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新型主体,持续完善市场准入规则、交易品种等,激励主体参与电力需求侧响应调节;做好绿电交易与绿证、碳市场的衔接,完善绿色电力供给消费体系,加快推动绿证核发全覆盖、绿色消费核算与认证、电碳市场协同运行等工作,持续扩大绿电交易规模,充分反映新能源绿色环境价值。
    分享到: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
  • 原文来源:http://www.chinasmartgrid.com.cn/news/20240305/653018.shtml
相关报告
  • 《全国政协委员 冷俊 加强统筹规划 促进分布式光伏可持续友好发展》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3-06
    • 全国政协委员 冷俊 加强统筹规划 促进分布式光伏可持续友好发展 .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来源:国家电网报 ??作者:袁仲伟?? 2024/3/5 15:53:49 ?? 我要投稿 ?? 关键词: 电网安全冷俊两会关注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 :近年来,随着国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以及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等的加快建设,分布式光伏迅猛发展,已成为推进我国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 截至2023年年底,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经营区分布式光伏客户达571.5万户,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达2.34亿千瓦。全国政协委员、南瑞集团有限公司二级顾问 冷俊 介绍,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分布式光伏发展呈现显著特点:区域分布以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为主;项目类型以自然人备案为主,分布式光伏客户数、装机容量分别占总客户数和总装机容量的91%、48%;消纳模式以“全额上网”为主,该模式下的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达1.43亿千瓦。 冷俊表示,由于分布式光伏规划缺乏统筹衔接,部分地区存在超规划开发、装机规模超预期增长等现象,源网发展协同不足。分布式光伏随机性强、波动性强,规模化接入后电力系统平衡难度加大,加之后台接口隐患、入网检测薄弱,安全风险增加。发展分布式光伏,应进一步规范和健全开发模式及配套市场机制。 对此,冷俊建议,应统筹源网荷储规划衔接,在国家及地方层面明确分布式光伏的建设规模、布局及时序,分省份科学制订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确保国家相关政策和地方规划有序衔接;建立可开放容量发布机制,引导客户在用电负荷高、电网承载力强的区域优先开发;鼓励支持配建储能、采用集中汇流等方式并网。 冷俊认为,提升 电网安全 运行管理水平,应加快分布式光伏涉网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健全防雷及接地、反孤岛装置配置、逆变器设备保护等相关技术标准体系,确保并网设备满足入网检测要求;建立健全产品入网、并网检测监督管控机制,严格制定光伏准入、检测、验收、运行等涉网标准,加强标准实施情况监管,避免并网设备“带病入网”;按照可观可测、可调可控要求,统一控制接口标准,明确分布式光伏应参与电力系统运行调节。 在引导分布式光伏公平健康发展方面,冷俊建议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推动以市场化方式消纳分布式光伏发电电量,建立健全适应各类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市场交易机制,推动与集中式新能源发电同等权责分摊电力辅助服务等费用,确保市场主体公平;规范开发模式,明确分布式光伏接入电压等级及容量界定标准,突出分布式光伏发电电量就地就近消纳的本质特征,按照“谁投资、谁备案”原则确定项目备案主体,不得冒用名义或拆分容量备案。 分享到: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节能董事长宋鑫:推动长江大保护 需提高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能力》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5-26
    • “长期奋战在污染治理一线,特别是过去两年,在深度参与长江大保护项目中,中国节能从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来看,长江生态修复正在由单一分散污染治理转变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但目前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鑫说。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实施以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20年一季度长江流域好于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提高到94.5%,同比上升7.1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到0.4%,同比降低1.4个百分点。 长江大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流域内整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作依然任重道远。面对当前的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问题,宋鑫委员就如何提升长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能力,发出了来自治理一线的声音。 探索系统化治理新模式 宋鑫委员指出,长江大保护的系统性问题目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开展环境诊断和污染治理过程中,水污染治理、岸线整治、山体修复、固废处置、居民搬迁等问题,彼此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如果只将这些点状问题分而治之,只会“按下葫芦浮起瓢”。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发挥环境综合治理效用。对此,宋鑫说:“建议加强市县政府各部门协同力度,按照“中医整体观”的系统方法,规划并落实环境治理综合解决方案,将具有内在关联的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项目捆绑打包。” 作为试点城市的湖北省咸宁市,探索出“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管模式,通过对生态环境的“多维度”数据采集,解决了目前环境监测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实现了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的智慧监测和精细化管理。 此外,宋鑫还建议从国家层面适度整合生态环境领域财政资金。在税收减免、审批流程、土地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性支持,特别是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领域和项目,加大对地方环境综合治理实践的支持力度。 加快升级环境治理产业 “目前,我国环境治理产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产业集中度较低,缺少综合性环境治理平台。”宋鑫对环境治理产业现状给出了分析:“事实上,从整个行业来看,拥有全面的污染治理能力、能够整合各方环境治理专业力量的企业非常少。” 以处理处置固体废弃物为例,在长江沿线分布着许多地市级城市,其固废处置主体大多以城区和郊区、县城和农村并行的形式存在。同时,收集转运和处理处置环节又存在不同的运营主体。对于这种碎片化的固废处理处置方式,宋鑫委员认为,一方面,可能产生处置盲区或重叠区;另一方面,在突发应急情况下不易统筹协调。 对此宋鑫建议,从国家层面整合资源,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打造业务覆盖面广、产业链完整的世界一流的环境治理企业。积极推动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引领环境治理产业升级。特别是在长江和黄河流域,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并购、合作、无偿划转等手段,聚集分散的优势资源,提升流域保护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同时,在地方政府层面,亦要统筹生态环境治理相关工作。地方应支持环境治理综合解决方案的落地,允许多种固废处理、城乡污水处理和供水、河流湖泊、矿山、土壤等环境治理项目打包一体化规划实施;针对重点环境治理区域,给予更灵活的土地政策,允许环境治理与土地出让捆绑招标,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区域绿色转型发展;探索建立区域环境绩效服务模式,对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综合考核,按效付费。 创新发展绿色金融产品 宋鑫委员表示,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是一项繁重的系统性治理任务,其涉及大部分项目表现为前期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整体收益率低、公益特征显著等特点。因此,需要更多的长期稳定资金,以保障企业维持正常运行。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环保企业的融资渠道不多、融资期短、配套融资渠道不足,特别是优质股权类和债权类资金稀缺,严重制约行业发展,企业难以更好地提出并实施环境污染治理综合解决方案。”宋鑫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对此他建议:制定符合生态环境治理特点的金融政策及配套金融创新产品。例如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最长可至30年;提供专项贷款额度,以保障长江大保护信贷资金投放;进一步完善财政绿色专项债的标准,适度放开地方政府发行量;简化长江大保护相关贷款的审批流程,以保障长江大保护项目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