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谢旗团队在《分子植物》发表研究,解析高粱木聚糖水解酶基因功能,通过维管组织特异互补策略解决甜高粱饲料消化率与生物量负相关问题》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7-21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谢旗团队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期刊发表了一篇题为《Vascular tissue-specific expression of an endo-1,4-β-xylanase enhances forage efficacy of sweet sorghum silag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解析高粱木聚糖水解酶基因SbXyl的功能,采用维管组织特异互补策略,解决了甜高粱木聚糖水解酶突变体饲料消化率与生物量负相关的育种难题,为能源作物木质纤维素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甜高粱具有耐旱、耐高温、耐贫瘠、耐盐碱等优点,且生物量大、糖分含量高,适合作为青贮饲料种植。然而木质纤维素难以高效利用限制了其作为青贮饲料的发展潜力。研究团队筛选出了一株编号为M19的甜高粱E048突变体,发现该突变体叶片异常柔软、株高降低、叶尖枯死、生物量下降。通过MutMap+分析结合基因编辑验证,确定SbXyl基因为目的基因,该基因的点突变导致编码蛋白提前终止,影响维管组织发育和细胞壁组分。 为解决突变体生长发育缺陷与其饲用品质之间的矛盾,研究团队开发了维管组织特异互补(VSC)策略,成功恢复了突变体的水分运输能力和生物量,同时保留了其优异的饲料品质。实验结果显示,VSC转基因株系未青贮状态消化率比野生型提高7.5%-13.2%,青贮后提高7.3%-7.9%。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解析了高粱木聚糖水解酶基因SbXyl在次生壁沉积和维管组织发育中的功能,利用VSC策略实现了对木聚糖水解酶突变体的改造利用,为能源作物木质纤维素的高效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徐晨欢团队在《先进科学》发表研究,解析拟南芥DNA半甲基化稳态及其调控机制,揭示染色质因素在甲基化维持中的作用》

    • 编译者:季雪婧
    • DNA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在基因表达调控中起关键作用。在哺乳动物中,DNA甲基化主要发生在“胞嘧啶-鸟嘌呤”(CG)位点的胞嘧啶上,通常以对称的完全甲基化或非甲基化状态存在。然而,在DNA复制过程中,这些对称状态会转化为不对称的“半甲基化”状态。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徐晨欢团队在《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拟南芥中DNA半甲基化的稳态维持机制》的研究论文,深入探讨了这一过程。 该研究利用hairpin BS-seq技术绘制了多种拟南芥植株中的DNA半甲基化图谱,系统研究了各种DNA甲基转移酶对半甲基化稳态的影响,并分析了DNA复制和核小体占位等因素在半甲基化形成和维持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拟南芥在CG和CWG位点上均具有较高的半甲基化水平,且半甲基化和完全甲基化水平高度相关。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人员发现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上的甲基化维持效率存在明显差异。 此外,研究还发现核小体可以抑制半甲基化向完全甲基化的转换,从而促进半甲基化的维持。研究人员在单分子水平上分析了相邻胞嘧啶上的甲基化同链性,发现相邻的半甲基化位点更倾向于在DNA双链的同一单链上携带甲基基团,这表明从DNA复制后到维持甲基化发生前的时间窗口在半甲基化稳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泛物种分析,这种半甲基化的同链性也在大豆、玉米、高粱等其他植物物种的DNA甲基化数据中得到验证。综上所述,该研究系统解析了拟南芥基因组的DNA半甲基化,并揭示了一种潜在的半甲基化稳态维持机制。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
  • 《遗传发育所等在减数分裂细线期形态建成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1-10
    • 响应调节因子(Response regulators,RRs)参与了诸多生物学过程,涉及生物体的生长、再生、发育、胁迫反应等。但是,对于响应调节因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作用还未见报道。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程祝宽研究组以水稻为模式植物,通过筛选减数分裂缺陷的不育突变体,并克隆相关基因,发现LEPTOTENE1 (LEPTO1)参与水稻减数分裂细线期染色体的形态建成。LEPTO1突变体的花粉母细胞染色体停滞在前细线期状态,不能进一步组装进入典型的细线期染色体状态。并且性母细胞中没有DSB的形成,也没有减数分裂特异蛋白的组装,观察不到胼胝质的积累,最终表现为无花粉型花药的产生。LEPTO1编码OsRR24,属于B类响应调节因子,N端具有保守的DDK和MYB结构域,C端具有转录激活活性,表明LEPTO1可能通过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调节减数分裂细线期染色体的形态建成。相关研究首次证明B类响应调节因子参与了减数分裂起始的遗传调控,为进一步解析响应调节因子的功能提供了直接证据。   该论文于12月12日在The Plant Cell 杂志上在线发表(DOI:10.1105/tpc.18.00479)。程祝宽研究组博士研究生赵婷婷、任丽军、陈晓军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程祝宽和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马伯军为该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