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占全国37%》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12-07
  • 截至11月底,江苏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超过1100万千瓦,占全国海上风电总装机的37%以上,位居全国第一。

    江苏沿海“风光”资源得天独厚,是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目前已建成国内最大的海上风电基地。伴随着沿海风电场建设的提速,江苏风电等新能源制造产业也随之快速发展。为满足区域产业用能需求,江苏电网加快电网网架升级,通过新型储能调峰调节、在新能源富集区域规划建设嵌入式直流输电项目等措施打造智慧电网。沿海是耗能大的重工业集聚区,重工业企业就近直接使用绿电,推动了绿色能源、绿色制造,对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到“十四五”末,江苏风电装机将达到2800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1500万千瓦,全部并入电网后,年发电量可达420亿度,相当于减少碳排放2.8亿吨,为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62269-1.html
相关报告
  • 《海上风电“省补”来了!》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7-21
    • “省补”的出台势必会对本省的海上风电发展有正向的刺激作用,尤其是广东和山东出台的“省补”都按项目容量进行一次性补贴,更可以直接帮助项目降低成本。 近日,浙江省舟山市人民政府发布《2022年风电、光伏项目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给予海上风电项目一定的省级财政补贴,2022年和2023年全省享受海上风电省级补贴标准分别为0.03元/千瓦时和0.015元/千瓦时。浙江由此成为继广东、山东后,第三个明确海上风电省级补贴支持政策的省份。省级补贴的陆续出台一时提振了海上风电市场,业界普遍认为,“省补”将有力推动海上风电向全面平价过渡。 “先建先得”,逐年退坡 去年11月,浙江省首次透露将为海上风电提供金融、财政支持,但并未公布补贴标准细则,时至目前,浙江省成为了全国第三个为海上风电提供省级财政支持的省份。 按照《通知》,2022年舟山市海上风电发展目标为开工30万千瓦,核准容量100万千瓦,2022年和2023年全省享受海上风电省级财政补贴规模分别按照60万千瓦和150万千瓦控制,以项目全容量并网年份确定相应的补贴标准,按照“先建先得”的原则确定享受省级补贴的项目,直至补贴规模用完。项目补贴期限为10年,从项目全容量并网的第二年开始,按等效年利用小时数2600小时进行补贴。 与广东和山东提供“省补”的方式类似,浙江海上风电补贴同样是逐年退坡,但从舟山市此次公布的补贴标准来看,其不同点在于,浙江是为海上风电项目按照度电补贴,而另两省则直接按照项目容量补贴。 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的《促进海上风电有序开发和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方案》,2022年起,广东省财政对省管海域未能享受国家补贴的项目进行投资补贴,补贴标准为2022年、2023年、2024年全容量并网项目每千瓦分别补贴1500元、1000元、500元,对2025年起并网的项目不再补贴。山东省能源局副局长邓召军在今年4月公开表示,对2022-2024年建成并网的“十四五”海上风电项目,山东省财政将分别按照每千瓦800元、500元、3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补贴规模分别不超过200万千瓦、340万千瓦、160万千瓦。 助力改善海上风电经济性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指出,补贴是推动可再生能源市场化发展的重要方式,但现阶段海上风电成本仍然较高,为直面海上风电平价压力,仍需政府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保障稳定的装机规模增长。在此背景下,“省补”出台接替“国补”,能够防止“国补”退出导致的资金流断裂情况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行业增长态势,稳定了市场预期,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 “‘省补’的出台势必会对本省的海上风电发展有正向的刺激作用,尤其是广东和山东出台的‘省补’都按项目容量进行一次性补贴,更可以直接地帮助项目降低成本。”睿咨得能源可再生能源分析师朱祎聪告诉记者。 从补贴力度上看,目前三省“省补”力度实际上远低于此前的“国补”,但在业内看来,这一补贴力度已足够提振市场,并吸引投资者。朱祎聪指出:“目前的补贴力度虽然总体上不如之前‘国补’的力度大,但可以使投资方更快回收资金,对投资者同样具有吸引力。三省的补贴也都以不同形式进行阶梯式退补,既能在现阶段帮助提升海上风电项目的经济性,又可以持续刺激产业链各个环节进一步降本增效,早日实现平价上网。相较于没有补贴的省份,出台‘省补’的几个省份也能够吸引更多投资方,选择更为优质的企业,对本省的产业发展也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风电设备供应商大金重工指出,政策支持与电价补贴有效地促进了我国风电产业投入提高、产量提升、技术进步、成本下降,为最终实现平价上网奠定了发展基础。虽然海上风电2022年起不再享受国家补贴,但是鼓励地方继续补贴建设海上风电,风电行业政策趋势整体向好。据预计,未来10年,中国海上风电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7%,累计并网装机将达到1亿千瓦。 海上风电平价仍需多方着力 密集的支持政策出台催热了海上风电市场,近几个月来海上风电项目招标也持续火热。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第二季度新增海上风电启动项目招标规模可达330万千瓦,增速超出业界预期。更为值得关注的是,近期海上风电项目风机中标价格也呈现大幅下降趋势,据浙商证券数据,目前,海上风机平均招标价格已下行至约3680元/千瓦,与2020年海上风机7003元/千瓦的平均招标价格相比,降幅达到一半。 朱祎聪认为,前两年的海上风电装机潮推动了风机价格的下降,在海上风电进入无“国补”时代后,进一步降本增效的需求更为强烈,风机价格的持续下降不仅能够使得海上风电项目尽早实现平价,也能推动产业链的持续创新。 海上风电的平价却不仅依赖于设备。有测算显示,2020年,海上风电投资成本结构中,风电机组占比仅约为35%,其余为电力设施、安装工程、海上桩基等。 对此,孙传旺指出,除削减风机成本外,海上风电项目还需协同产业链各个环节降本,比如,静态投资占比高的基础和海缆领域,也是未来降成本的主要着力点,与此同时,还需在安装环节与风电场规模化两个环节降本。“江苏、广东、福建等地的海上风电完全成本约在1.5万元/千瓦—1.8万元/千瓦之间,如果要实现7%的收益率,海上风电完全成本需降至1万元/千瓦左右,最终能否实现项目平价,仍需结合当地基准电价和‘省补’额度进行测算。”
  • 《2022风电装机规模占比及市场发展空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8-03
    • “双碳”目标和能源转型驱动下,2021年新能源行业共同努力交出完美答卷,我国新增风电和光伏装机规模达1.01亿千瓦,其中,风电新增4757万千瓦。 2022风电装机规模占比及市场发展空间分析 风电装机增速加快,其中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跃居世界第一。四季度,全国风电新增装机3121万千瓦;全年风电新增装机4757万千瓦。受去年同期基数过高且陆上风电补贴取消的影响,四季度风电新增装机同比下降44.8%。 根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2-2027年风力发电行业并购重组机会及投融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显示: 新增装机规模较大的省区包括江苏502万千瓦、广东469万千瓦、河南322万千瓦。截至12月底,全国累计并网风电装机3.28亿千瓦,同比增长17.3%。四季度海上风电新增并网1320万千瓦,同比增长600.9%。截至12月底,全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装机达到2639万千瓦,同比增长193.6%。海上风电装机占全部风电装机的比重达到8%,与去年同期相比提升4.8个百分点。 十三五”期间,风电年平均新增装机29.36GW,其中2020年新增57.8GW,如果不算2020年抢装期内的高速增长,“十三五”期间年新增装机维持在20-25GW左右。刚过去的2021年是中国陆上风电实现平价的第一年,新增55.8GW基本反应了行业的真实情况,因此我们判断,“十四五”期间甚至更长久的未来,中国风电年新增装机超过50GW是大概率事件。 陆上风机价格从“十三五”期间的3000-4000元/千瓦快速降至2000元/千瓦上下,EPC价格从7000-8000元/千瓦降到了4000元/千瓦左右;海上风机从6000元/千瓦降到了3000+元/千瓦,EPC从16000+元/千瓦降到了10000元/千瓦左右。随着上网电价的持续降低,未来一段时期,价格仍在下行空间。 度电成本减半。2021年中国陆上风电直接跨过平价进入低价时代,“三北”地区全面进入0.2元/千瓦时电价;海上风电价格腰斩,从强补贴直接进入平价。电价下行倒逼风电度电成本快速下降,中国部分高风速地区的陆上度电成本已低至0.1元/千瓦时,建设条件较好的海上风电度电成本已低于标杆电价。 交付周期减半。陆上、海上风机交付时间从过去的平均1.5-2年缩短至8-10个月,今年招标的陆上风电集采项目以及山东等海上项目明确要求当年交付风机,当年并网发电。快速交付已经成为中国风电的趋势。 风电行业龙头上市公司: 目前,三峡集团已成为全球最大水电开发企业和我国最大清洁能源集团,而三峡能源则是三峡集团新能源业务战略实施主体。2021年6月,三峡能源登陆上交所,共计募集资金227亿元,成为中国能源类公司在A股完成的最大IPO项目。 根据三峡能源日前发布数据,2021年三峡能源新增装机容量合计728万千瓦(已扣除因转让等原因减少2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539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190万千瓦。 资料显示,三峡能源的前身最早是成立于1985年的中国水利实业开发总公司,由当时的水利工程综合经营公司和中国三峡实业开发公司合并而来,原隶属于水利部,后划归国资统一管理,2008年底整体并入三峡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