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人类生殖系表观遗传重编程的体外重组》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5-26
  • 2024年5月20日,京都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In vitro reconstitution of epigenetic reprogramming in the human germ line的文章。

    表观遗传重编程可重置亲代表观遗传记忆,并将原始生殖细胞(PGC)分化为有丝分裂的原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从而确保生殖细胞的性双态发育,实现全能性。体外重构人类表观遗传重编程仍是一项基本挑战。

    该研究建立了一种稳健的策略,诱导多能干细胞(PSC)衍生的人类PGC样细胞(hPGCLCs)进行表观遗传重编程和分化,使其成为有丝分裂的原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并对其进行广泛扩增(约>1010倍)。引人注目的是,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信号是这些过程的关键驱动因素: BMP驱动的hPGCLC分化涉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调节激酶(MAPK/ERK)通路以及DNA甲基转移酶(DNMT)新生和维持活性的减弱,这可能促进了复制耦合、被动的DNA去甲基化。另一方面,在人类生殖细胞中大量存在的一种活性DNA去甲基化酶--十七转位(TET)1缺乏的hPGCLC分化为胚外细胞(包括羊膜)时,带有二价启动子的关键基因会被去抑制;这些细胞不能完全激活对精子发生和卵子生成至关重要的基因,其启动子仍处于甲基化状态。

    该研究阐明了人类表观遗传重编程的框架,在人类生物学领域取得了根本性进展,并通过生成大量有丝分裂原精原细胞和类卵原细胞,为人类体外配子生成(IVG)研究及其在生殖医学领域的潜在应用树立了里程碑。

相关报告
  • 《Nature | 表观遗传障碍决定了人类神经元成熟的时机》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2-03
    • 2024年1月31日,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An epigenetic barrier sets the timing of human neuronal maturation的文章。 与大多数其他物种相比,人类大脑发育的速度非常漫长。皮质神经元的成熟特别缓慢,需要数月至数年才能发展成人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在体外分化或移植到小鼠大脑时,这种长时间的时间保留在源自人类多能干细胞 (hPSC) 的皮质神经元中。这些发现表明,细胞内在时钟的存在设定了神经元成熟的速度,尽管该时钟的分子性质仍然未知。 该研究确定了一种表观遗传发育程序,它设定了人类神经元成熟的时间。首先,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于hPSC的方法,在体外同步皮质神经元的诞生,这使研究人员能够定义形态学、功能和分子成熟的图谱。研究人员观察到成熟程序的缓慢展开,受到特定表观遗传因素保留的限制。皮质神经元中其中几种因子的功能丧失导致早熟。在祖细胞阶段,EZH2、EHMT1 和 EHMT2 或 DOT1L 的瞬时抑制使新生神经元在分化时迅速获得成熟特性。 因此,该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在祖细胞中建立表观遗传屏障,人类神经元成熟的速度远早于神经发生。从机制上讲,这种屏障将转录成熟程序保持在一种逐渐释放的状态,以确保人类皮质神经元成熟的时间线延长。
  • 《Nature | JAK-STAT等的一过性表观遗传破坏,而非基因突变即可致癌》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4-29
    • 2024年4月24日,蒙彼利埃大学G. Cavalli、A.-M. Martinez共同通讯在Nature发表题为Transient loss of Polycomb components induces an epigenetic cancer fate的文章,发现作为维持细胞身份所必需的表观遗传学调节因子的多梳群(Polycomb group, PcG)蛋白的短暂破坏可以引发一种自我延续的癌症状态。这一发现挑战了长期以来认为癌症仅由基因突变驱动的观点,并突出了表观遗传机制在肿瘤发生中的潜在作用。 研究人员在果蝇身上使用了一种复杂的系统,使它们能够有条件地消耗PRC1(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1)亚基PH,随后恢复其表达。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PH水平恢复后,在早期发育阶段短暂的24小时PH消耗也足以引发眼视盘中的肿瘤形成。这些肿瘤被称为表观遗传学引发的癌症(EIC),表现类似人类癌症的特征,包括过度生长、细胞极性丧失和分化受损。然后,作者发现EIC不是由在持续的PH耗竭时观察到的广泛的转录失调驱动的。相反,一个特定的基因集,包括JAK-STAT信号通路的关键成员和转录抑制因子ZFH1(与人致癌基因ZEB1同源),尽管在大多数PcG结合位点恢复了PH水平并重新建立了正常的染色质景观,但仍保持不可逆的上调。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些不可逆上调的基因与不同的染色质可及性模式有关,富含特定的转录因子结合基序,如STAT92E(STAT转录因子的果蝇同源物)。值得注意的是,EIC中STAT92E或ZFH1的缺失部分挽救了致癌表型,表明它们在维持肿瘤状态中的关键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证明EIC可以在成年果蝇中通过连续的同种异体移植物自主繁殖,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出越来越强的侵袭性和转移潜力。这一进展暗示了额外的表观遗传学或遗传修饰的潜在获得,而这些修饰进一步增强了这些细胞的成瘤能力。 这项研究的发现对我们理解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证明短暂的表观遗传扰动可以触发自我延续的癌症状态,作者挑战了癌症完全由基因突变驱动的教条。这项工作为研究表观遗传机制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开辟了新的途径,并突出了在癌症治疗中靶向表观遗传调节因子的潜力。 此外,将STAT92E和ZFH1等特定因子鉴定为EIC状态的关键驱动因素,为深入了解这一现象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依据,并可能为开发靶向治疗策略铺平道路。此外,观察到EIC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获得越来越强的攻击性,这就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即表观遗传和基因改变在形成肿瘤进化过程中的潜在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