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材料所高性能钐钴永磁材料及关键制备技术取得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03-16
  • 2:17型钐钴永磁材料具有良好的磁性能和优异的温度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雷达通讯、轨道交通和5G通讯等重要领域。随着我国高端科技领域的飞速发展,对2:17型钐钴永磁材料磁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2020年发表的中国工程院“稀土功能材料2035发展战略研究”中,明确将高性能钐钴列为未来需要重点发展的方向。高铁含量2:17型钐钴永磁材料是发展高性能钐钴磁体的优异载体,但胞状组织结构复杂且演变过程缺乏足够认识,磁性能与组织结构依赖关系的认识依然不充分,对精细结构的调控缺乏科学依据与有效手段,这对高性能钐钴磁体的开发和产业化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认识高铁含量钐钴磁体的胞状组织结构演变过程是突破性能瓶颈的关键理论基础,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稀土永磁团队重点针对胞状组织的固溶前驱体,通过不同热处理阶段显微结构的连续精细表征,在固溶体物相结构、胞状结构生长行为和铜元素偏聚扩散方面取得新的发现(Acta Materialia 200 (2020) 883–892)。研究在高铁含量2:17型钐钴固溶体1:7H主相中发现大量与基面平行的短条带状纳米尺度短程有序化微区,这些微区是由以2:17H和2:17R微孪晶结构为基础的2:17多型变体,且以极高的密度弥散而均匀地分布在1:7H基体中。等温时效初始阶段,固溶体中的纳米短程有序化微区在1:7H基体相中沿垂直于c轴和平行于c轴方向快速生长,在垂直于c轴方向生长相交形成反相畴界,反相畴界使胞壁相沿2:17R相的两个锥面析出,基面堆垛顺序相反的有序化微区在平行于c轴方向上生长相交形成高密度2:17R相微孪晶。微孪晶以三个基面原子层、总柏氏矢量等于零的微台阶在1:5H/2:17R相界面上连续形核并滑动的方式完成有序化相变,形成胞状结构雏形。进一步研究发现,等温时效初期2:17R微孪晶的有序化转变过程是促进2:17型钐钴磁体铜元素偏聚扩散的新驱动力。

      基于2:17R微孪晶有序化是促进铜元素偏聚动力的认识,团队利用双合金工艺在2:17型钐钴基体中掺杂轻稀土氧化物的方法,成功实现磁体胞状组织结构及铜元素分布调控。研究发现掺杂的轻稀土氧化物能够在其周边区域诱导形成高密度2:17H微孪晶结构。经时效处理后,氧化物周边区域形成了较大的胞状结构,且胞壁相铜元素含量显著高于远离氧化物区域。胞壁相高的铜含量使得氧化物周边胞状结构具有更强的磁畴壁钉扎作用,使磁体的矫顽力大幅提升(授权专利ZL201711260994.0,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849 (2020) 156589)。利用该技术,团队开发出系列高性能高稳定性钐钴磁体,并在5G高频微波器件、高精密惯导系统等尖端装备中获得应用。

      相关研究工作为进一步推动高性能钐钴永磁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开发的矫顽力调控新技术有望进一步挖掘钐钴永磁材料的性能潜力。研究得到了宁波市新材料2025重大专项(2020Z037)、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2021C01191)等项目的支持,以及宁波材料所公共技术中心表征分析工作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nimte.ac.cn/news/progress/202103/t20210305_5969626.html
相关报告
  • 《宁波材料所在电磁屏蔽材料设计与制备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12
    • 随着现代电子工业的快速发展,各种高集成和高功率无线通信系统和电子器件数量急剧增加,导致电磁干扰和电磁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在通信领域中对信号的产生、传播和接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且给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尤其是人类身体健康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危害。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早在1969年就将电磁辐射列为继水、大气、噪声污染之后的第四大公害。电磁屏蔽材料是一类能够通过吸收和反射等方式来衰减电磁波能量传播以有效抑制电磁干扰和污染的功能材料。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高分子事业部郑文革研究员团队一直致力于高效电磁屏蔽材料的开发,前期已经在电磁屏蔽材料的制备以及性能的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近期,该团队又在新型电磁屏蔽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方面取得进展。   (1)户外全天候电子设备如信号站、户外电磁装置等,电磁屏蔽材料除了需满足“高效、轻质、低反射”的要求外,对其它性能如防腐、自清洁性能也提出了新的期望。以电磁屏蔽材料为基础构建超疏水表面,不仅能有效防止空气中酸性介质渗入,提高抗腐蚀能力,还可以赋予其自清洁功能。因此,系统、科学地对电磁屏蔽材料进行结构设计,开展具有超疏水表面新型多功能电磁屏蔽材料的研究,对相关电子设备的安全长效使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人员以具有低表面能的聚偏氟乙烯(PVDF)作为基体,选择石墨烯和多壁纳米碳管作为复合导电填料,并通过水蒸气诱导相分离方法在具有粗糙表面结构的聚酯基无纺布上面制备得到了具有超疏水表面多孔聚合物复合材料(如图1)。石墨烯和多壁纳米碳管可以在PVDF基体中形成有效的导电网络,具有粗糙表面结构的聚酯基无纺布以及墨烯和多壁纳米碳管、球晶结构微孔结构的存在可以在PVDF表面共同构造多级粗糙结构。所制备的聚合物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屏蔽效能(~28.5dB),以及超疏水特性(接触角高达155°左右);同时该聚合物复合材料在长时间的紫外照射下任具有很好的性能稳定性。相关结果发表于国际期刊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8, 158, 86-93。   (2)生物质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和可再生资源,某些生物质通过碳化可以获得具有理想电磁屏蔽性能的多孔碳材料,但直接使用原始生物质作为碳化前体可能会限制最终材料的结构多样性。实际上,生物质材料可以加工成具有不同结构的各种生物基衍生物产品,并且它们可以适用于构建具有高性能的新型电磁屏蔽材料。研究人员简单地通过木浆织物的碳化来制备高导电宏观碳网格(MCG)材料(如图2),所得到的样品在厚度为~0.3mm左右不仅表现出优异的屏蔽效能(~20.3-45.5dB)(与其碳化温度呈正相关或与其网格尺寸呈负相关),而且由于网格的存在,具有透光率在~15%-56%之间半透明特性。此外,双层MCG材料可以在恒定厚度下通过微小平移运动改变网格的交错度来方便地调节材料的屏蔽性能,对可调电磁波衰减器件的设计具有参考意义。相关结果发表于国际期刊Carbon, 2018, 139, 271-278。   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603218、51473181、51573202)的大力资助。
  • 《宁波材料所在制备高性能高丰度稀土基永磁体研究中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发布时间:2017-03-31
    • 宁波材料所在制备高性能高丰度稀土基永磁体研究中获进展. 2017-03-30 08:48:58 编辑: 小 中 大 打印 关闭 . 稀土2:14:1型永磁体因其高矫顽力、高剩磁及高磁能积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子通讯、交通运输、军事装备等领域,并在国民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被冠以磁王的称号。近几年来,出于对稀土资源综合利用和降低稀土永磁企业生产成本的角度考量,对于高丰度稀土元素Ce的应用越来越引人关注,但高丰度Ce基磁体因其主相内禀磁性能低,微观结构差,综合磁性能普遍不尽如人意。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稀土磁性功能材料实验室通过晶界调控的方式在制备高性能高丰度稀土基永磁体的工作中取得了进展。      该实验室通过引入低熔点Nd-Fe合金粉末,采用晶界添加的方式控制稀土Nd元素分布于磁体晶界处,三角晶界处所形成的相经选区电子衍射标定(如图1),表明形成的为RE6Fe13Cu1相,而与初始Ce基磁体存在于三角晶界处的REFe2相相比,新形成的相具有更低的熔化温度(702K),因而在对磁体进行回火热处理时,晶界处流动性更强更易于在主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