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与空客(北京)合作成立“航空纳米材料联合实验室”》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9-05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与空客(北京)工程技术中心在苏州工业园区签署合作协议,同步成立“航空纳米材料联合实验室”,首次在国内形成纳米材料与航空领域的深度合作,旨在探索纳米复合材料技术在航空领域的研发和应用,推进航空领域先进材料发展,为飞机设计制造等航空工业提供技术支撑。

    先进材料是有效解决航空飞机轻量化、低成本化和提高飞机安全性能的重要途径。相较于传统金属材料,目前所使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密度低、强度高、可设计性强等优点,正逐步代替金属材料在飞机中进行应用,成为先进飞机的主要基础材料。纳米技术作为新兴的前沿科技领域,通过纳米改性能有效提升高分子材料界面性能,从而提高复合材料性能,在降低飞机重量、提升结构安全性、舒适性上具有极大潜力。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自2006年成立以来,始终深耕纳米材料、纳米器件等前沿领域,在空天飞行器用复合材料强韧化、在线防除冰、在线健康监测以及低成本制备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应用探索工作。在先进纳米材料方面,较早地实现了碳纳米纤维和薄膜等纳米材料宏观体的连续制备,性能与产能水平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空客(北京)工程技术中心则是由欧洲航空巨头空中客车公司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共同建立的合资企业,在飞机结构设计、先进材料开发以及高端制造工艺等方面具有极其雄厚的实力,在全球范围内引领航空领域先进材料的发展。据了解,在该公司最新投放市场的宽体机A350XWB中,先进复合材料用量高达53%,使得飞机重量更轻,压力环境更宜人,实现了飞机结构安全性、经济性和舒适性的跃升。

    本次合作是国内首次纳米材料与航空领域的深度合作,将有望进一步加深双方战略互信,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在推动航空材料领域发展方面实现合作共赢。未来,双方将以飞机设计制造先进材料需求为牵引,重点探索高韧性复合材料、高导电复合材料以及复合材料制备工艺过程以及服役状态监测技术等领域。一方面,充分发挥苏州纳米所在先进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方面的优势,通过纳米技术着重研发高韧性复合材料、高导电复合材料,优化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增强服役状态健康监测技术;另一方面,将依托联合实验室,进一步促进苏州纳米基础研究成果在航空领域的快速验证,增强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从而提升科研能力与国际影响力,最终实现合作共赢。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267902
相关报告
  • 《国家纳米中心与空客联合研究航空新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06
    • 现在一架飞机重量的52%—53%,或者说一架飞机体积的80%以上都是碳纤维复合材料。与传统的铝合金材料相比,它可以使飞机的自身重量大大降低,但使其脆性变强。5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与空客(北京)工程技术中心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将就碳纤维复合材料通过纳米改性以增强韧性等一系列问题联合攻关。 一代材料一代飞机。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发明及应用,带来了航空工业的革命。但这种复合材料的应用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除了韧性差以外,导电性能也有所降低。据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张忠介绍,一架飞机的使用寿命大约为30年,平均每架飞机都要承受一次大的雷电。与铝合金材料相比,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降低了,科学家们正在通过纳米改性技术来增加纤维材料的导电性能,以应对飞机“一生”中可能会碰到的那次大的雷电。 “纳米科技作为新兴的前沿科技领域,正在改变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也将引发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刘鸣华说。 据了解,签署协议的双方除了将开展增韧纳米复合材料、导电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所外,还将在更前瞻性的自感应和自愈合纳米复合材料以及纳米健康监测复合材料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将先进纳米复合材料技术应用于飞机设计和制造领域。
  • 《纳米复合材料或将成为下一代航空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9-03
    • 一代材料,一代飞机。 1903年,莱特兄弟制造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飞行者一号”迈出了人类征服空天的第一步,彼时的飞机机体主要由木材和布制成;20世纪20年代,高强度的钢和铝合金逐渐代替了木材,为飞机插上了钢铁之翼; 50年代,耐热性更好的钛合金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80年代,高性能铝合金以其轻质高强的特性逐渐获得人们的青睐,成为飞机机体的主要结构材料;21世纪,复合材料以其更低的密度、更高的强度以及强大的可设计性等诸多特点开始代替部分传统材料,大型客机A350和B787上高性能复合材料用量均达到飞机结构用量的50%以上。未来,航空材料又将走向何方?欧洲最大的飞机制造商——空中客车公司,将目光转向了纳米材料。 8月31日,空客(北京)工程技术中心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以下简称苏州纳米所)在苏州举行了合作签约仪式,正式成立航空纳米材料联合实验室,主要合作内容包括航空纳米复合材料高导电、高韧性化技术以及在线高精度监测技术开发等。“这是空中客车中国公司在航空纳米复合材料领域与中国研究团队的第一次合作。”空客(北京)工程技术中心总经理程龙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苏州纳米所长期专注纳米材料研发,在国际上较早开展高性能碳纳米纤维与薄膜等材料研发和工程化,其产品性能和产能目前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这与空中客车中国公司在航空先进材料方面的发展规划高度切合,也为双方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目前飞机上应用最多的复合材料为碳纤维复合材料。与传统金属材料相比,碳纤维复合材料密度低、强度高、可设计性强。然而,碳纤维复合材料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韧性差、导电性差、成本高以及在线健康监测困难等,限制了复合材料在航空领域更大规模的应用。” 苏州纳米所研究员吕卫帮表示,经过多年努力,苏州纳米所的研究团队采用多种制备技术,成功生产碳纳米管薄膜,成为了目前国际上少有的能够制造连续碳纳米管薄膜的科研机构。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之一是把一层层铺设的碳纤维和树脂经过加压高温固化成型,层间性能较差。吕卫帮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碳纳米材料与传统碳纤维材料进行复合,增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层间性能,解决其存在的上述问题。” 事实上,除了在航空产业中的应用,碳纳米管薄膜产品已经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记者在苏州纳米所展厅中看到了一件冲锋衣。吕卫帮介绍,这件冲锋衣背部缝合了碳纳米管薄膜,有效利用了碳纳米管薄膜的高效电加热特性。这块边长仅有20cm左右的薄膜连接上充电宝后,可持续加热5—6小时,从而大幅度提高冲锋衣的防寒能力。 吕卫帮表示,苏州纳米所将继续攻关纳米航空材料低成本制备、防/除冰、电磁屏蔽等技术,一方面推进纳米技术在航空、航天等高端产业中的应用,另一方面推动尖端技术走向市场,服务百姓,提升社会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