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中国菰米类黄酮合成关键基因及其利用价值》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5-24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烟草功能成分与生物合成创新团队系统鉴定了中国菰米类黄酮合成关键基因,并揭示了其在水稻等重要禾本科谷物中的利用价值。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食品研究(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和《食品前沿(Food Frontiers)》。


    中国菰是水稻的近缘属,其颖果为中国菰米,是重要的“六谷”之一。作为历史悠久的全谷物,中国菰米营养价值较高,且富含类黄酮化合物。从生物强化角度挖掘中国菰潜在利用价值基因,对培育功能性谷物新品种和中国菰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首次阐明了中国菰米籽粒颜色与其类黄酮化合物积累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中国菰和水稻基因组共线性分析,鉴定到47个中国菰类黄酮生物合成候选基因。其中,ZlRc基因为水稻Rc基因的同源基因,其编码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ZlRc基因过表达能够使水稻种子由无色变为棕色,而且水稻种子酚类化合物含量、抗氧化活性、酶抑制作用以及类黄酮生物合成相关基因PAL、CHS、CHI和DFR表达量均显著升高。该研究为功能性谷物新品种培育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和技术手段。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63996922011401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fft2.234

  • 原文来源:https://www.caas.cn/xwzx/kyhd/93a75698d1324c5d8e22326aed538a89.htm
相关报告
  • 《我国学者揭示小桐子细胞分裂素代谢关键酶CYP735A功能》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6-18
    • 细胞分裂素是一类重要的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物质,参与调控许多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前期的研究表明外源细胞分裂素处理可显着提高小桐子的种子产量。植物内源细胞分裂素的水平是受异戊烯基转移酶(isopentenyl transferases, IPT),细胞色素P450单氧酶CYP735A(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 family 735, subfamily A)和细胞分裂素氧化酶(cytokinin oxidase/dehydrogenase, CKX)等生物合成和降解酶的活性共同调控的。但能源植物小桐子的内源细胞分裂素代谢关键酶基因的功能研究还未见报道。 近日,版纳植物园热带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能源植物分子育种研究组徐增富研究员对小桐子中的JcIPT、JcCYP735A和JcCKX基因家族进行了分离鉴定,共获得6个JcIPT、1个JcCYP735A和7个JcCKX基因;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对它们在小桐子各组织部位中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利用CRips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小桐子中的JcCYP735A基因进行了敲除,发现小桐子Jccyp735a突变体植株生长发育受到明显的抑制。对Jccyp735a突变体的内源细胞分裂素种类和含量水平检测发现,反式玉米素(tZ)及其核糖苷类细胞分裂素的水平显着下降,因此推测JcCYP735A是小桐子中合成合成反式玉米素的主要途径,并且JcCYP735A通过调控反式玉米素的含量水平影响小桐子茎的发育生长。JcCYP735A对小桐子花序、果实和种子发育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关结果以Identification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cytokinin metabolic genes IPTs, CYP735A and CKXs in the biofuel plant Jatropha curcas为题,近期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PeerJ上。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0595, 31300568和31670612)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种质资源创新(ZSZC-014)等项目的资助。
  • 《破译枸杞子基因组图谱,揭示其生物活性成分及其合成路径》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12-16
    •  枸杞(Lycium barbarum)作为中国传统的药食同源植物,含有丰富的果胶多糖。枸杞果胶多糖(Lycium barbarum pectin polysaccharides,LBPPs)是枸杞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抗衰老等多种功效。尽管枸杞在健康领域应用较多,但由于其缺少精确的遗传图谱,导致LBPPs的合成过程和调控机制研究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枸杞的分子育种发展及国际推广。近日,陈润生研究组联合陈畅研究组在《Genomics,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杂志发表题为"Enzymes Repertoires and Genomic Insights into Lycium Barbarum Pectin Polysaccharides Biosynthesis"的研究论文,解析了枸杞基因组图谱及活性成分。首次揭示了LBPPs的完整生物合成途径,并鉴定了关键合成酶及糖代谢调控相关的RNA。     该研究基于三代测序技术、光学图谱技术、自研高效三维基因组捕获技术(Trands in Plant Science,2023)等方法,对枸杞进行de novo的基因组组装,突破枸杞基因组高杂合、高重复的瓶颈,获得枸杞高精度基因组图谱。在此基础上,解析了多糖活性酶基因库CAZymes在LBPPs合成中的核心作用,尤其是在枸杞果胶多糖骨架延伸(RRTs)、侧链合成(GAUTs)和链修饰(PAEs)等方面的累积扩张。研究进一步鉴定了一个关键鼠李糖糖基转移酶基因RRT3020,其能够显著促进枸杞果胶多糖的生成。此外,该研究初次解析了与枸杞果胶多糖代谢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为深入了解基因调控提供了新视角。团队首次在枸杞中建立了全面的果胶多糖合成路径,揭示了从糖转运到多糖修饰的整个合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