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东阿倡议”共塑中医药产业未来》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 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9-03
  • 暑热渐退,秋意初显。8月23日—25日,来自大江南北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及行业专家们齐聚泉城济南,第八届中华老字号(山东)博览会暨第二届中华老字号中医药发展大会在这里盛大召开。

    此次大会以“和合至中 仁术济世”为主题,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新华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东阿阿胶在央企华润集团领导下,坚定文化自信,深度践行《担负新时代使命弘扬中医药文化东阿倡议》,与行业同仁共融、共享,走出了一条“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勇担中医药传承发展“国之大者”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今年6月4日,山东省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东阿阿胶召开。会议指出,要充分认识中医药文化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影响力的重要作用,扎实开展好传承弘扬工作,切实把中医药这一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东阿阿胶深度践行《担负新时代使命弘扬中医药文化东阿倡议》所倡导的“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匠心精神、倡树主流价值、加强传播交流”四项主张,把“扛起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使命担当”放在企业“1238”发展战略首要位置,努力做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传播者和推动者。

    作为齐鲁文化、中医药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载体,不仅是销售一块好阿胶,更是在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近年来,企业构建中医药文化宣传阵地,深挖中医药文化精髓,依托中国阿胶博物馆、阿胶世界、毛驴博物馆和东阿阿胶城等阿胶文化载体,打造全国研学旅行基地和山东省中小学中医药文化优质研学基地。携手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与韩国正官庄等品牌深化战略合作,促进中医药文化“出海”。去年以来,先后迎接了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和山东省文旅高质量发展项目两次现场观摩,观摩人员一致认为,东阿阿胶在擦亮中医药民族品牌,引领品质消费、品牌消费,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中医药“先锋队”作用。

    本届大会发布了《中华老字号中医药博物馆共建纲要》。中华老字号中医药博物馆选址位于东阿阿胶城内,将一站式整合和呈现中医药老字号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打造中医药老字号行业共建、共享、共赢的文化平台。这是东阿阿胶致力于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的又一力作,体现了央企旗下中华老字号中医药企业的大格局、高视野。

    推动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

    创业70多年来,东阿阿胶在传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其制定的“文化与产业”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为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在中医药文化传承方面,东阿阿胶坚持保护与创新并举。自2022年以来,企业组织编写《阿胶历史文化通典》,打造“中医药小八仙”文化瑰宝传承品牌,创新“冬至阿胶滋补节”文化IP,策划并实施“炼行计划”“中华医圣故里行”等活动。这些举措深化了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保护,也有力推动了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产业链建设方面,东阿阿胶扎实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围绕科技研发、产品创新,纵向以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横向以产品创新驱动药品、健康消费品业务增长,通过大品种打造、大单品升级、新药研发和新产品孵化,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同时,着重培育第二、第三增长曲线,布局大滋补生态圈,逐步拓展鹿茸、人参、肉苁蓉等滋补领域相关产业,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培育新动能。

    打造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

    中华老字号中医药企业在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东阿阿胶努力践行《东阿倡议》,与众多中华老字号中医药企业和合共聚、协同共建,主动引领中药文化的普及和应用,扩大中医药的影响半径。

    参加本次大会的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国学专家张其成教授认为,中医药老字号企业,要用生活化、时尚化、数字化、国际化思维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

    东阿阿胶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与百姓生活的融合,推出中医药文化特色体验游,打造“一次东阿行,一世阿胶情”文旅品牌,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如今,在阿胶世界、东阿阿胶城、中国阿胶博物馆,中医药文化、中式滋补文化可知、可观、可体验,游客如潮般的好评为中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面向未来,东阿阿胶将与众多老字号中医药企业同心携手,以《东阿倡议》为引领,以共建中华老字号中医药博物馆为契机,共同打造互利共赢的产业新生态,用实际行动推动中医药行业向着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方向迈进!

  • 原文来源:https://www.zyctd.com/zixun/204/1063425.html
相关报告
  • 《光岳谈|中医药传承发展,东阿做对了什么》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6-13
    • 6月4日,山东(东阿)中医药文化旅游体验周在东阿开幕,一系列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主题活动,让无数人将目光聚焦于这座鲁西千年古县。 中医药传承发展,东阿做对了什么? 好水才能熬好胶。水是东阿的魂,是大自然馈赠给东阿的珍贵礼物。数据显示,东阿地下水为天然弱碱性水,锶含量0.5-0.8毫克/升,总储藏量为23.8亿立方米,每立方米比一般水重3.8公斤,为天然优质饮用矿泉水。 好水离不开好的生态。近年来,东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守生态底线,筑牢绿色底色。深入推进“绿满齐鲁·美丽山东”国土绿化行动,高标准建设黄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起“一带八廊多点”的县域城乡森林生态体系,全县林地面积达16.95万亩,林木绿化率达22.78%,被原国家林业局誉为“平原林业的一面旗帜”。东阿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绿色名县、国家园林县城等称号。 有好水,才有好胶,东阿阿胶才得以传承千年,成为我国中医药的一张重要名片。 近年来,东阿坚持做大做强阿胶及“阿胶+”产业,相继建设中医药大健康、华润生物、捷承医药、正元本草、御颜堂阿胶、东阿阿胶健康消费品等产业园区,引进大健康企业25个,形成“东部医药产业+西部医疗康养、防未病+治已病”两翼齐飞的产业格局;发挥华润生物产业园的虹吸效应,打造产业集聚度高、比较优势明显、多种业态融合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阿胶及“阿胶+”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储备库;发挥东阿阿胶、阿华医疗等链主企业优势,数据赋能引导中小企业“卡位入链”,打造集研发创新、种加产销、康养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产业体系。2023年,全县大健康产业产值、营业收入、利润分别增长25%、22%、85%。鲁西大健康产业高地已然崛起。 医、药不分家。发掘阿胶文化,让中医药真正走近群众、惠及群众,也是东阿一直探索的课题。该县通过邀请国家、省市名中医坐诊,开展名医带徒弟活动,培养更多的中医传承人;推动中医进基层,实现全县镇(街)国医堂全覆盖,打造精品国医堂2家、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48家。 立足自身优势,东阿努力讲好医养故事,打造“齐鲁康养打卡地”。近年来,先后打造了中国阿胶博物馆、东阿阿胶体验工厂、东阿阿胶城、东阿药王山、中国毛驴博物馆等“研发+工业+旅游+康健”一体化的康养旅游综合体。其中,重点打造的“阿胶养生·黄河怡情”品牌,年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20亿元。东阿阿胶世界入选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东阿黄河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实施中医药膏方特色融合发展产业项目,计划打造全国最大的中医膏方“医、康、养”服务基地。东阿县先后被评为中国最佳康养旅游名县、中国最具文旅投资价值县,并入选全省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创新引领县。 当下,东阿正积极创建全国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先行区,围绕中医药文化“两创”,突出“四融四聚”,全力打造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医药特色人才、中医药文旅融合、中医药文化传承“四个新高地”。 借助山东(东阿)中医药文化旅游体验周活动,人们看到了东阿水、东阿胶,看到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以及依托蓬勃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打造的大健康产业优势,融合医疗健康、养生养老、文化旅游、中医药等多业态跨界发展的康养健康服务体系正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吸引更多的人认识东阿、走进东阿、体验东阿。
  • 《千年文化做“引” 做强中医药产业链》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服务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2-20
    • 大力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千年文化做“引” 做强中医药产业链 今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54个地方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保定市榜上有名。 国家级试验区缘何花落保定?保定市卫健委主任庞颖表示,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丰富的中医药人才储备、完整的中医药产业链条、具体的中医药发展举措以及完善的中医药政策保障,是该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关键。 突出重点领域,持续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突出优势发挥,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突出产业思维,加快推进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突出文化弘扬,着力提升保定特色中医药传播力影响力……11月15日,保定市召开工作推进会,全面启动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打造中医药发展重要增长极 日前,在位于保定市东三环东侧的国际医疗基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项目正在加速推进,外墙轻钢龙骨隔断龙骨搭建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内部装修。 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是保定市正在全力建设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之一,是该市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康养产业发展、促进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 在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过程中,该市全力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全力支持安国中药都建设和易县京津冀康养基地培育,形成南有安国中药都、中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北有易县京津冀康养基地的中医药康养发展格局,重点开展中医药服务模式、管理方式、产业发展、质量监管等探索创新。 庞颖介绍,近年来,保定市承办河北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举办刘完素学术思想继承与发展研讨会、易水学派传承创新发展研讨会、安国国际药材节、京津冀中药材产业发展大会等中医药盛会,中医药产业发展势头正劲。该市以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激活中医药文化、品牌效应,强化科技、质量、人才驱动,赋能产业发展,构建中药现代化繁育体系、制造体系、商贸体系和中医药康养服务体系。 据介绍,预计到2028年,该市将涌现一批具有国内外竞争优势的中医药企业,打造10个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高市场占有率的中医药产品,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超千亿元,成为引领全省乃至全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做强中医药健康产业链条 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保定市西大街,一场中药与美食碰撞的盛宴——保定“安国药膳”市集火热开集,吸引众多市民前来体验。“健康又美味,刷新药膳在我心中的认知!”游客王斌说。近年来,安国市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以药都文化为基底,以中医药为特色,发展药膳养生、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等新兴业态,提高中医药产业附加值。 安国大力推广“安国药膳”品牌,是保定市做强中医药健康产业链条,打造现代中医药产业集群,实现中医药健康服务新发展的生动实践。该市以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和保定市中医院为龙头,以中医专科联盟为载体,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为引领,依托保定市康复医院和保定市中医康复医院,全面建立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开展康复业务,中医药康复服务实现全覆盖。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作用,在城区开设中医药健康服务生活馆,打造城区15分钟中医药健康圈。探索建立中医特色医养结合服务模式,鼓励建设具有中医药健康养老特色的环京护理院、疗养院。预计到2028年底,建设一批环京中医药健康服务养老机构,开展融合中医药健康管理的老年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服务。 药材好,药才好。为提升中药材质量安全水平,保定市做强现代化中药繁育种植链条,实现中药材质量精准管理。引入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农业育种制种龙头企业和院所,实施中药材种业提升计划,推进育种技术创新和中药材品种繁育,推动中药材生态种植。建成基源准确、生产规范、种性优良的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机制。依托安国药博园,推进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建设,完善道地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标准。 为让传统中药制药插上科技翅膀,该市做长做强现代化中药制造链条,实现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以国家40种大宗常用中药材品种为主,以安国现代中药工业园区为核心,着力打造中药饮片加工制造产业高地。实施中药制药企业培养计划,以药都制药、天浩制药、保定中药等企业为引领,培育本土优质潜力企业成长为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一批新兴中药企业。推进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建设,依托健康食品产业园,招引培育大健康龙头企业。加强产学研用融合,鼓励中医药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一批重点研究中心、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企业参与产业科技合作计划、中医药标准制定和应用推广。 叫响中医药文化城市名片 11月4日,第五届易水学派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在易县开幕。此次大会旨在通过学术交流研讨,进一步推进易水学派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促进当地中医药事业和医养、康养产业发展,助推该市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保定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影响深远的易水学派、寒凉学派等中医流派,刘完素、张元素等名医辈出。在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中,保定市重点围绕文化、品牌、科技、质量、人才等领域,赋能产业发展和深化改革,不断加强中医流派和名医名家学术思想研究的继承和传播。 该市围绕中医药文化城市名片,着力打造四馆一庙中医药文化地标,塑造刘完素、张元素、邳彤等国医名家文化品牌,提升守真中医药博物馆、安国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张元素博物馆、葛洪博物馆、安国药王庙建设。以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刘完素研究分会、易水学派研究分会为平台,建立守真中医药研究中心和易水学派研究中心。 依托中医药特色主题园区、中医药博物馆、药博园等建设中医药综合文化体验基地,办好守真文化节和安国国际药材节。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广场、中医药健康文化驿站,开发100个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打造“中医药+”宣传矩阵,以主流媒体、新媒体等为平台,以影视、诗歌、动漫等多形式展示为载体,创作一批中医药文化作品,讲好保定中医药故事。常态化开展中医药文化“六进”活动和“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持续巩固广大群众“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宣传中医”良好氛围,助力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打造100所市级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特色学校,支持河北农业大学培养中药材种植栽培专业人才,支持河北大学、河北中医药大学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 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培育一批中药材种植、传统炮制、中药饮片鉴别等技能人才。实施守真人才培育工程,建设守真书院,加强国家、省级名中医等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传承,建设3至5个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6至8个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培育引进国家级名中医5人、省级名中医10人、市级名中医50人、中医药骨干人才200人,年均培养西学中人才1000人。加快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育,依托易水学派研究中心,建设基层中医师培训基地,组织实施基层中医临床骨干和优秀临床人才培训。依托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建设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培养以县级优才为骨干,覆盖县、乡、村的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团队,培养基层骨干人才100名、基层中医药传承人才6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