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容器法”让纳米石墨烯溶于水;LAG-3分子免疫抑制原理查明》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09
  • “分子容器法”让纳米石墨烯溶于水

    日本熊本大学与东京工业大学的联合研究小组发明了一种“分子容器法”,利用胶束型胶囊使难溶性纳米石墨烯分子溶于水,并在基板上制作了高度定向的组织化薄膜。

    纳米石墨烯是近年来热门的有机半导体和分子器件材料,但纳米石墨烯不溶于任何溶剂,科学家还未充分理解其基础特性。此次开发的方法把同时具备亲水性和疎水性两种分子结构的胶束型胶囊作为分子容器使用,利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将不溶性分子送入胶囊内,然后将不溶性分子运送到基板上,使其在基板上进行高度定向的有序排列,由此形成分子膜。

    “分子容器法”还可应用于更大结构的分子群。

    LAG-3分子免疫抑制原理查明

    日本德岛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查明了免疫检查点分子LAG-3(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3)的免疫抑制机制。

    今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颁给了本庶佑博士与詹姆斯·艾利森博士,以表彰他们发现免疫检查点分子PD-1及CTLA-4的免疫抑制原理,并借此给出用于治疗癌症的免疫调节抑制策略。LAG-3作为继PD-1和CTLA-4之后的第三个免疫检查点分子,目前各国研究者都将其作为癌症的治疗标靶展开研究,但对LAG-3的免疫抑制原理几乎完全不了解。

    此次,德岛大学的研究小组确定了通过与LAG-3结合来诱导免疫抑制作用的配体——肽-MHC class Ⅱ复合体(pMHCⅡ),还发现这种结合取决于pMHCⅡ的结构。研究小组确认,通过配体识别,LAG-3抑制了与自身免疫疾病发病有关的辅助T细胞。

  • 原文来源:http://www.stdaily.com/guoji/lianxian/2018-11/08/content_729036.shtml
相关报告
  • 《Cell | LAG-3与T细胞受体的邻近作用引导T细胞活化抑制及自身免疫调控》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朱晓琳
    • 发布时间:2025-07-14
    • 发表机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作    者:娄继忠(共同通讯作者)陈辉(共同第一作者)     免疫细胞尤其是T细胞在抗病毒和抗肿瘤中作用关键,但调控失衡可能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现有T细胞相关自身免疫治疗多依赖广谱免疫抑制策略,因缺乏细胞特异性而存在疗效有限、感染风险及严重副作用等问题,精准调控致病性T细胞同时保留正常T细胞功能成为核心方向与难点。免疫检查点通路中的PD-1和LAG-3在活化 T 细胞上诱导表达并负调其功能,PD-1相关抗体在肿瘤和自身免疫病治疗中已显潜力;LAG-3更特异表达于自身免疫相关致病性T细胞,其阻断抗体Relatlimab 虽获批用于黑色素瘤治疗,但疗效有限且依赖与PD-1抗体联用,且因发现30多年来其信号转导及配体调控机制仍不明确,制约了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故剖析LAG-3激活机制对突破免疫治疗瓶颈、研发新一代策略至关重要。     该研究首次系统性揭示了LAG-3抑制受体由其经典配体MHC-II调控的条件性激活机制:LAG-3不是简单依赖配体结合本身,而是依赖MHC-II介导的TCR空间邻近效应,使LAG-3与TCR复合物形成顺式共定位并发生相分离,从而实现对CD4+T细胞的有效抑制。这一发现颠覆了人们对免疫检查点特别是LAG-3激活机制的传统认知。LAG-3对激活条件的高度依赖性,意味着其在体内难以被有效触发,但这为精准干预自身免疫性T细胞提供了独特机会。基于这一机制,该研究创新性地开发出靶向LAG-3与TCR的双特异T细胞抑制抗体(BiTS)。BiTS可特异性调控LAG-3阳性的致病性T细胞,并在多种自身免疫病动物模型中展现出显著的治疗效果。     同时,该研究提出“顺式共定位依赖性免疫检查点”新概念,表明LAG-3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依赖配体结合的受体,其功能调控依赖其在免疫突触中与TCR的空间距离。这种条件性机制一定程度上解释了LAG-3在癌症治疗中单药效果有限的原因,也为其在自身免疫疾病中富有潜力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进一步,该研究提出了“顺式抑制双抗”的自身免疫治疗新策略,有望推动新一代靶向致病T细胞的精准免疫疗法的开发工作,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领域开辟新方向。 发表日期:2025-6-30
  • 《近代物理所在石墨烯纳米孔研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2-29
    • 石墨烯是由单层碳原子以蜂窝状点阵组成的典型二维纳米材料,完美单层石墨烯对于任何分子均不能渗透,是迄今为止厚度最薄且能分离不同两相的隔膜材料。带有纳米孔的石墨烯则表现出优异的溶液离子和气体分子选择性,在海水淡化、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国际上已发展了多种制备石墨烯纳米孔的方法,但如何在大面积石墨烯样品上快速制备高密度纳米孔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材料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聚合物纳米孔研究基础上,发明了一种快速制备具有微孔支撑的大面积多孔石墨烯的新方法,解决了当前多孔石墨烯研究中的瓶颈问题。   科研人员把大面积石墨烯转移至PET膜上形成G/PET复合结构(图A),然后利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提供的高能重离子对G/PET复合结构进行辐照,形成石墨烯纳米孔并在PET中形成潜径迹(图B);再利用非对称蚀法在PET中制备出锥形孔并形成具有微孔支撑的石墨烯纳米孔(图C)。该方法充分发挥了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离子能量高、穿透能力强的特点,可方便、快速地制备出具有微孔支撑的大面积、孔密度可控的多孔石墨烯,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重离子辐照技术制备石墨烯纳米孔   研究人员利用该方法制备出单个石墨烯纳米孔,精确研究了溶液中离子在纳米孔的输运特性,发现石墨烯纳米孔不仅具有良好的离子选择性,而且表现出巨大的离子整流效应,该结果在微纳流控器件开发和石墨烯纳滤膜制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支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