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D打印和传统成型对蒸面包中酚类化合物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4-09-09
  • 3D打印和传统成型对蒸面包中酚类化合物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2024年6月1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Shu Ma及通讯作者Hao Jiang在国际期刊《Food Chemistry》(JCR一区,IF2023=8.5)发表了题为“Effect of 3D printing and traditional molding on phenolic compounds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in steamed bread”(3D打印和传统成型对蒸面包中酚类化合物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的研究论文。


    摘要

    研究探讨了不同3D打印方法和传统模具成型方法对发酵黑小麦蒸面包中酚类化合物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蒸煮过程显著增加了样品的总酚含量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螺旋3D打印机打印的样品具有更高的准确性、总酚含量和细胞抗氧化活性(CAA),而活塞3D打印机打印的样品显示出较高的总黄酮含量和更高的ABTS和MTT值。这表明使用3D打印黑小麦面粉可以制备富含抗氧化剂的健康食品,3D打印方法的选择影响了最终产品的整体质量和营养成分。


    引言

    黑小麦是一种广泛种植的传统作物,具有高浓度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如酚酸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特性和潜在的健康益处。蒸面包作为主要的食物,通常被认为比烤面包更健康,因其低油和低钠含量。使用3D打印技术可以提高蒸面包的形状和结构一致性,从而提高其加工效率和质量。


    研究内容

    研究使用活塞3D打印机和螺旋3D打印机生产发酵黑小麦蒸面包,并将其与传统模具成型方法进行比较。研究重点包括打印样品的准确性、最终产品的可食用性及其提取酚类化合物的有效性。此外,还测量了黑小麦蒸面包的抗氧化活性。通过分析样品在蒸前和蒸后的变化,研究了不同生产方法对酚类化合物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结与展望

    研究表明,3D打印方法显著影响了黑小麦蒸面包的质量和营养成分。螺旋3D打印机打印的样品在酚类化合物含量和抗氧化活性方面表现更好,而活塞3D打印机打印的样品在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方面具有优势。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3D打印参数,以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健康特性,并探索更多不同类型的食品3D打印应用。


    图文赏析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8814624013499?via%3Dihub





  • 原文来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8814624013499?via%3Dihub
相关报告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具有抗氧化和抗菌活性的豌豆分离蛋白-多酚-铁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应用 》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4-07-09
    • Fabr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ea protein isolate-polyphenol-iron complexes with antioxidant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具有抗氧化和抗菌活性的豌豆分离蛋白-多酚-铁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应用 2024年1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学波团队、刘夫国教授(通讯作者)和Wenhan Li(第一作者)在国际期刊《Food Hydrocolloids》(JCR一区,IF=10.7)上发表题为“Fabr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ea protein isolate-polyphenol-iron complexes with antioxidant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的研究论文。 摘要 研究开发了豌豆蛋白分离物-多酚-铁复合体,并对其抗氧化和抗菌活性进行了表征。通过简单的分子自组装方法制备了豌豆蛋白分离物(PPI)、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铁(Fe3+)的三元复合体。结果表明,PPI、EGCG和Fe3+可以自发结合形成由氢键、酚羟基配位键和静电相互作用维持的纳米片网络。Fe3+的加入降低了蛋白的二级结构有序性,降低了热变性温度,并增加了粒子大小,改变了蛋白质表面电位。优化EGCG至Fe3+的比例(1:2 w/w)可以形成具有改善表面、抗氧化和抗菌活性的蛋白复合物。 引言 食品工业正努力用植物源替代动物源和合成功能性成分,豌豆蛋白因其广泛的功能属性和均衡的氨基酸组成而被广泛研究。豌豆蛋白分离物通常通过等电点沉淀和膜分离制备。研究旨在探讨通过与多酚和金属离子复合改善豌豆蛋白的功能性,特别关注EGCG和Fe3+的添加对豌豆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 研究内容 研究通过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圆二色谱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方法系统分析了豌豆蛋白-多酚-铁复合体的结构和性能。研究发现,Fe3+的加入显著影响了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尤其是在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变化和热稳定性的降低方面。此外,还探讨了这些复合体的乳化和发泡性能以及抗氧化和抗菌活性,发现这些复合体展现了优异的功能特性,可能作为植物基食品中的多功能成分。 总结与展望 研究成功制备了豌豆蛋白-EGCG-Fe3+三元复合体,并详细表征了其结构和功能性质。Fe3+的加入促进了复合体的形成,并改善了其功能特性,如乳化稳定性、发泡性和抗氧化活性。这些发现为豌豆蛋白在食品和饮料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些复合体在实际食品系统中的应用潜力,以及如何通过调控配方和加工条件来优化其功能性。 图文赏析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68005X24000031?via%3Dihub 免责声明「原创」仅代表原创编译,水平有限,仅供学术交流,本平台不主张原文的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献解读如有疏漏之处,我们深表歉意,请作者团队及时联系NSTL《食品安全与健康》平台,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修改或撤稿重发,感谢您的谅解!投稿链接:https://www.wjx.top/vm/h47lAc0.aspx#
  • 《种子的酚类化合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和抗氧化能力》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niexiuping
    • 发布时间:2017-12-22
    • 这项工作的目的是评价苯酚和类黄酮的恢复和生物可利用性指标,以及(ii)在体外消化过程中两种非脱脂和脱脂的chia种子的抗氧化活性。对地面样品进行体外模拟胃肠消化,提取出产物分馏分,并进行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表明,在消化过程中,多酚类化合物的浓度增加,虽然只有低中百分比的酚类化合物和低含量的类黄酮可用于肠道吸收。此外,高水平的脂肪似乎对类黄酮的生物可及性有负面影响。应进一步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其生物活性化合物的稳定性,并提高其生物可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