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神户大学:水凝胶实现超油水分离开发超湿膜的微结构凝胶网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03-19
  • 超湿表面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而具有多种应用,例如自清洁、防污、防腐蚀、集水以及油水分离。水凝胶基涂料因其强大的水亲和力,水合能力和低油粘附性而特别引人注目。为了进一步稳定水凝胶涂层的超湿性能,同时具有水凝胶和纳米材料优势的微/纳米凝胶可提供更大的表面积,并显着增加表面粗糙度,从而在基材表面上形成有效的超湿涂层。然而,由于容易团聚,难以在维持其原始的微米/纳米结构的同时将颗粒均匀地涂覆在表面上。聚阳离子和聚阴离子的正确配合是形成凝胶结构的一种更容易的方法。然而,简单的混合法会引起严重的絮凝,从而难以控制复合物的微观/纳米结构。

    日本神户大学Hideto Matsuyama团队介绍了一种基于浸没的简便改性方法,可在多孔膜基材上原位构建微结构化水凝胶层。膜基材用作多孔框架,以捕获聚阳离子溶液(聚乙烯亚胺,PEI),然后与聚阴离子凝胶溶液(海藻酸钠,NaAlg)进行原位缩合过程,从而在其上形成微结构藻酸盐凝胶(MAG)层膜表面(图1)。在NaAlg和PEI缩合的过程中,NaAlg聚合物链优先粘附并浓缩在PEI吸附的位置。因此,由于在膜表面上的不同缩合偏好,膜表面上形成的藻酸盐凝胶表现出分级的微观结构。微结构网络层表现出长期稳定的超湿性,对各种化学物质具有耐受性,并赋予多孔膜基材以优异的分离效率,可用于不同类型的水包油型乳剂,从而比纯净膜更快地产生5-10倍的纯净水。作者认为这种简便策略可用于构建其他微/纳米结构功能涂层。文章“Surface engineering with microstructured gel networks for superwetting membranes”发表于《JMCA》.

    作者通过简便的溶液浸泡工艺成功地在中等亲水性和疏水性膜表面上原位形成了具有微结构形态的超亲水性凝胶涂层。这种基于凝胶的改性层为原始膜带来了所需的超湿性能,并具有对各种化学环境的耐受性。它赋予了多孔膜不油污的敏感性,并在不同类型的油水乳状液中实现分离效率,与纯净的膜相比,产生纯化水的速度提高了5-10倍,分离精度更高。此类微结构涂料具有超湿应用,可应用于其他类型的膜或薄膜材料。

相关报告
  • 《上海交通大学Nature Materials:水凝胶技术突破,高强韧水凝胶材料唾手可得!》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3-11-12
    • 来自材料牛 水凝胶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当前最受关注的生物材料。力学性能是材料的应用前提,然而水凝胶材料天生质弱,强度低、韧性差,成为限制其应用的瓶颈难题。多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倾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致力于攻克这一难题。可以说,在水凝胶领域,掌握了解决力学难题的核心技术,就拥有了开启应用之门的钥匙。特别是近几年,伴随着产业界对水凝胶材料的青睐,相关技术的临床转化俨然已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然而时至今日,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尽管当前已有多种提升水凝胶力学性能的方法,例如双网络策略以及基于聚乙烯醇的结构优化策略,但这些方法无一例外涉及冗长制备流程或苛刻制备条件,限制了其临床转化应用。 为了攻克上述难题,上海交通大学林秋宁研究员/朱麟勇教授课题组提出一种全新的、广泛适用的水凝胶交联技术。基于该技术,常规的水溶性高分子如聚乙二醇、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多糖等,仅需数秒光照即可形成既强(15.3 MPa)又韧(138.0 MJ m-3)的水凝胶材料,几乎颠覆了水凝胶的制备与力学属性。更惊人的是,该水凝胶材料能够循环拉伸超过10万次,展示了无与伦比的回弹性与耐疲劳性,完全能够与非水体系的弹性体材料如橡胶、聚氨酯等相媲美。该技术的提出,意味着高强韧水凝胶材料的制备将从此变得轻而易举,赋予水凝胶生物医用广阔的想象空间。基于该技术突破,原本无法加工的高精密、复杂水凝胶器件(如支架、血管等),现皆可通过光投影3D打印进行加工制造。相关成果2023年8月21日以“Rapid fabrication of physically robust hydrogels”为题发表于Nature Materials。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鲍丙坤博士、曾庆梅博士、李凯博士,以及华东理工大学温建锋教授,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林秋宁研究员和朱麟勇教授。该工作得到华东理工大学涂善东院士团队在模拟计算、浙江大学贺永教授团队在3D打印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该技术的一个优势在于,构筑的水凝胶材料不仅力学性能出色,而且其性能参数在很大范围内可按需调节。例如,选择合适配比,水凝胶材料展现优异的拉伸能力,能够拉伸屈服至原始长度的28倍。此时,水凝胶材料的韧性高达138.0 MJ m-3,比高韧性水凝胶材料的代表——双网络水凝胶——高出近一个数量级。如此高的韧性表现,甚至超越大多数金属与非金属材料,如高强度钢、尼龙、合成橡胶以及木材等,可以与蛛丝比肩。当配比改变,水凝胶亦可转变为不屈服的高强度材料,强度高达15.3 MPa。该强度代表已报道共价网络水凝胶的最高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在哪种配比下,该技术制备的水凝胶都能够兼顾强度与韧性性能,克服材料“强韧互斥”的普遍矛盾。 以聚乙二醇和透明质酸构筑的水凝胶为例,作者对该技术背后全新的“光偶联反应”原理进行了实验论证。在此过程中作者发现,该水凝胶形成了独特的微观结构:呈现力学有利的微观相分离;其中,聚乙二醇形成连续相,模量较低,透明质酸聚合形成分散相,模量较高;两相通过“光偶联反应”建立牢固界面,实现两相完整一体化。有趣的是,该微观结构无需人为精心设计或小心调控,在光照下数秒内即可自发形成。正是因为此,水凝胶的凝胶化过程异常快速且条件温和,具备临床易操作属性、契合生物安全性要求,从而奠定了该技术临床转化应用的基础。 为了阐明强/韧水凝胶设计的关键,从而形成普适性构筑方法,作者系统研究了水凝胶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通过水凝胶拉伸前后微观结构的对比与分析,作者发现了强韧水凝胶设计的决定性因素:两相界面。只有界面够强,分散相在受力过程中才能发生有效、充分的破裂,从而消耗足够多能量,赋予材料高韧性。有限元模拟计算的结果表明,材料在受力过程中,应力更容易在两相界面处集中。同样的道理,界面越强,能够支撑的集中应力越高,材料的强度就越高。作者进一步设计实验,减弱界面强度,“反向”证明界面在高强韧水凝胶设计中的决定性作用。考虑已报道的纳米复合水凝胶虽具备相分离结构,但无牢靠界面支撑,论文结论有望启示解决该类水凝胶力学问题的新方向。 最后,作者从水凝胶的制备时间、力学性能两个方面对新技术与现有水凝胶技术进行对比,展示新技术在水凝胶制备与力学性能方面无与伦比的综合优势。典型地,这些技术优势能够改变当前水凝胶3D打印现状,赋予打印器件更高的结构复杂性以及更高的打印精度。另外值得强调的是,除了水凝胶材料,该技术涉及的交联原理同样适用于非水材料体系,例如丙烯酸酯弹性体,在材料制备以及力学性能提升方面展现可移植的技术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交通大学林秋宁研究员/朱麟勇教授团队就本论文提出的“光偶联反应”原创凝胶技术进行了完整的知识产权布局,从原料、制备、配方、产品及其临床应用进行全面保护,截止目前,共申请中国、PCT、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明专利20项,已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项、美国发明专利3项、日本发明专利1项。基于此,团队开发了多款水凝胶墨水,可广泛应用于数字光处理(DLP)、挤出式等3D打印技术,用于加工制造高精度、复杂形状的水凝胶结构。同时,团队就该技术进行临床转化,当前已完成产品的工程化、安全性验证以及注册检验,定型了两款光固化医用胶产品,分别完成了多中心临床试验,并提交1项创新医疗器械申请。技术临床转化所依托的医疗科技公司已完成A轮融资。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63-023-01648-4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在纳米水凝胶抗污染油水分离膜材料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8-23
    • 在工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含油污水。目前,含油污水的处理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特别是复杂环境下乳化含油污水的处理。利用膜分离技术来实现油水分离被认为是最具有效的分离手段之一,特别是针对乳化的油水体系。然而,传统的膜分离材料在油水分离过程中会遭受严重的污染,导致分离通量以及油水分离效率的急剧下降,严重阻碍了膜分离技术在油水分离领域中的发展和应用。因此,开发新型的分离膜材料,解决分离膜材料的污染问题,是实现油水的高效、快速以及稳定分离的关键所在。 近期,为了解决膜分离材料的抗污染问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靳健研究员课题组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设计和制备了一种磺基甜菜碱型两亲离子性纳米水凝胶接枝改性的PVDF多孔膜(ZNG-g-PVDF)(如图1所示)。这一两亲离子性纳米水凝胶的尺寸~50nm,这一纳米级尺寸有助于纳米水凝胶的快速浸润和吸水,从而赋予了PVDF多孔膜超亲水的性质。由于两亲离子性纳米水凝胶同时具有水凝胶的高保水性能以及两亲离子性聚电解质的强水合能力,能够在PVDF多孔膜的表面构筑出牢固的水合层以及近中性的表面。这一超亲水的近中性表面赋予了PVDF多孔膜在水下对原油近乎零粘附的效果(如图2所示)。此外,磺基甜菜碱型两亲离子性纳米水凝胶具有优异的抗盐性以及耐酸碱性能,保证了两亲离子性纳米水凝胶接枝改性的PVDF多孔膜在不同种类的盐溶液中以及宽泛的pH范围内均能够保持超亲水特性以及水下超低油粘附效果。为了进一步考察这一分离膜材料的抗污染性能,研究人员通过模拟现实的乳化油水,利用这一两亲离子性纳米水凝胶接枝改性的PVDF多孔膜来分离含有表面活性剂、蛋白质以及生物有机质(NOM)的油水乳液并监测其多次循环过程中通量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如图3所示),这一两亲离子性纳米水凝胶接枝改性的PVDF多孔膜具有优异的综合性抗污染能力,循环过程中通量的恢复率几乎高达100%。这一工作所使用的亲水改性策略相对温和、简单,为制备高效油水分离膜材料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