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功能材料激光三维纳米打印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微纳光子学和光电器件中的应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2-08
  • 激光三维纳米打印技术通过对飞秒激光三维扫描路径编程可以实现任意三维纳米结构的高精度制备并赋予打印结构新奇的物理、化学、机械性能等。然而,激光三维纳米打印技术主要依赖于双光子聚合过程,从而限制了可打印材料的种类及结构功能性。

    为了进一步拓宽打印材料体系,其关键在于以多种功能材料(如离子、前驱体、纳米材料等)为打印原料并使其对入射激光响应。通过合理设计焦点处的光物理或光化学打印机制,激光三维纳米打印技术可实现不同功能材料的三维高精度加工并使其表现出超越传统聚合物三维结构的优异性能。

    近日,清华大学孙洪波教授/李正操教授/林琳涵副教授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3D Laser Nanoprinting of Functional Materials”的综述文章(10.1002/adfm.202211280),该综述系统介绍了多种激光三维纳米打印技术并总结了该技术在微纳光子学、光电器件等领域的应用(图1)。此外,作者对激光三维纳米打印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着重强调了提高该技术的加工通量以及多材料异质加工能力。

    图1 激光三维纳米打印技术特点及应用案例

    具体地,文章着重介绍了功能材料激光三维纳米打印的三种技术特征及优缺点,具体包括:模板辅助打印、聚合物-功能材料复合打印和不依赖聚合物的直接三维打印(图2)。模板辅助打印以双光子聚合制备的三维聚合物结构为模板,之后通过沉积、溅射、静电吸附等方式使功能材料共形修饰到聚合物模板上,从而实现功能材料三维制备。

    聚合物-功能材料复合打印则将聚合物和功能材料共混形成复合材料,在激光焦点处形成的聚合物网络起到“粘合”作用从而将功能材料构筑成三维结构。在上述两种聚合物辅助激光加工手段中,聚合物大大降低了结构中功能材料的纯度并阻碍了纳米材料之间的电荷传输,进而影响器件光电性能。后续可通过高温烧结、热解等手段去除有机物,但是有机物的大量流失会导致结构收缩甚至坍塌。

    相比而言,不依赖聚合物的直接三维打印通过合理设计焦点处的打印机制如激光诱导正向转移、光还原、光激发诱导化学键合等,可实现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等功能材料的直接三维打印,从而消除了聚合物产生的不利影响。

    图2 功能材料激光三维纳米打印的三种技术特征

    此外,文章系统总结了功能材料激光三维纳米打印技术在微型机器人、微纳光子学、光电器件等领域的应用。例如,利用激光三维纳米打印技术可以制备三维光子晶体、宽波段圆偏振片等,从而实现微纳尺度下对光场的无源调控(图3)。此外,通过将稀土元素掺杂至打印结构中,可以实现对光场的有源调控,如片上三维有源谐振腔。

    图3 三维光子纳米结构和片上氧化硅三维谐振腔

相关报告
  • 《前沿 | 上海光源纳米三维成像线站用户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4-12-04
    • 基于全场透射显微术的上海光源纳米三维成像线站BL18B具有三维结构成像分析上的独特优势,能够为纳米材料、能源、环境等众多领域提供最先进的纳米结构表征和研究手段。该线站主要实验方法包括透射X射线显微镜(TXM)、纳米CT和谱学成像等。近日,用户先后在二维纳米复合材料、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纳米CT技术助力二维纳米复合材料连续化制备及骨再生应用研究。石墨烯、碳化钛MXene等二维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电学、光热转换和生物相容性,在航空航天、柔性电子、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如何将二维纳米材料连续化组装成宏观高性能纳米复合材料,是实现这些应用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程群峰教授课题组和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邓旭亮教授课题组在二维纳米复合材料连续化制备及骨再生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了最新进展。团队联合提出了卷对卷辅助刮涂结合有序界面交联的新策略,规模化制备了有序交联的MXene(S-SBM)薄膜。该薄膜的纳米CT重构结果表明,S-SBM薄膜相比未交联MXene(S-MXene)薄膜具有更小的孔隙率,联合广角X射线散射结果,证实有序交联过程可以抑制MXene纳米片在干燥过程中的毛细收缩,从而规整密实组装MXene纳米片。此外,循环拉伸前后MXene薄膜的纳米CT重构(图h)结果首次证实了有序界面交联作用可以大幅抑制二维纳米复合材料内的裂纹扩展。这项研究解决了高性能二维纳米复合材料连续化制备的长期挑战,为其他二维纳米材料的高性能规模化组装及应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谱学成像技术助力基于PEO固态电解质的高能量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研究。全固态锂金属电池(ASSLBs)使用聚合物作为电解质,被广泛认为是实现高能量密度和提高安全性的最具有前景的系统。哈工大王家钧课题组在实验中通过引入具有强电子吸引能力的Mg2+和Al3+,与醚氧(EO)键有效配位,从而降低其对高价镍的溶剂化能力,减弱PEO基聚合物电解质与正极材料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PEO-Mg-Al-LiTFSI电解质展现出优异的氧化稳定性,抗氧化能力超过5.0 V,同时在室温下实现了0.23 mS cm-1的离子电导率。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改性的固态电解质组装的全固态锂金属可稳定循环300次,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较低的界面阻抗。PEO-Mg-Al-LiTFSI组装的固态锂金属电池可稳定循环300次。PEO-Mg-Al-LiTFSI固态电解质所组装的软包电池展现出高达586 Wh/kg-1的能量密度,且在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0.8%。研究团队对固态电池正极颗粒的Ni元素进行了价态变化的同步辐射谱学成像方法表征。研究了不同电压范围内固态和液态电池沿各个方向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及电解质与富镍阴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高电压固态电池界面失效机制。通过优化Lewis酸与醚氧(EO)之间的配位,可提高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与电池内部的界面稳定性,探索其他类型的配位离子或功能化聚合物,也可以进一步提升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在极端条件下的电化学性能。这项研究为设计先进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开启了新的思路。 图a,b右图为根据纳米CT结果得到的S-MXene(a)和S-SBM(b)薄膜的三维重构结果。图h为循环拉伸前后MXene薄膜的纳米CT重构结果,首次证实了有序界面交联作用可以大幅抑制二维纳米复合材料内的裂纹扩展 图 a和b中的二维化学态相图展示了PEO-LiTFSI和PEO-Mg- Al-LiTFSI 中的 Ni83 粒子(放电态)在循环后吸收边能量的偏移。表明了Lewis酸配位效应提高了界面稳定性,促进了界面 Li+ 的传输和 SOC(State of Charge)的均匀性
  • 《低维纳米材料可伸缩超级电容器的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12-03
    • 超级电容器(SCs)由于其长期耐用性、电化学稳定性、结构简单、功率密度特别高,且在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参数方面没有太大的妥协,在移动储能技术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因此,可伸缩SC设备已被纳入各种新兴的电子应用领域,从可穿戴电子纺织品到微型机器人,再到集成能源系统。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聚吡咯、碳纳米管、石墨烯等低维纳米材料支持的可拉伸SCs的研究进展。首先,讨论了可伸缩超级电容器的三大类:双层超级电容器、伪超级电容器和混合超级电容器。介绍了低维(0D、1D、2D)纳米材料可拉伸电极的研究进展。其次,着重介绍了可拉伸器件的设计策略,包括波形设计、线形设计、纺织形状设计、基里格美形状设计、折纸形状设计和蛇形桥岛设计,旨在提高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复杂可拉伸条件下的电化学性能。最后,讨论了可伸缩SC开发与制造领域的最新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展望。 ——文章发布于2018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