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数控产业现状及中国经济未来趋势》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7-05-22
  • 江世琳,大连光洋科技集团董事长助理,1982年生于辽宁大连,2005年信息工程专业毕业。长期从事政企公共关系事务、知识产权、科研项目管理、企业文化等工作。对数控产业与基础工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思考略多,曾长期蒙受中国工程院、知识系统工程奠基人王众托院士的系统工程论思想(创始人为钱学森先生)的启迪,对宏观工业经济的发展,略有思考。尤其是近些年来东北工业经济的囧境,更引发了我的很多思考,尤其是长期以来困扰东北的人才外流问题,更希望可以和大家交流互动。

    我在数控产业从业11年,经历了我国数控产业爆发式发展的阶段,亲自见证了该领域的可喜成绩,也能够感受到当前存在的种种问题。从我所在的行业领域,推己及人地思考东北经济下滑的现状,产生了一些看法,希望与各位老师交流、探讨。

    我是工科出身,喜欢先讲理论基础,所以我们不妨从钱学森先生的系统工程理论开篇讲起。

    一、钱学森先生的系统工程论

    钱学森提出的现代科学体系结构,从应用实践到基础理论依次是:工程技术;为工程技术提供理论基础的技术科学;基础科学;综合、提炼并高度概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先生开创性地将系统工程上升到了哲学高度,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重大贡献。

    钱学森认为,系统思想是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工具,它从辩证唯物主义中撷取了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运筹学和其它系统科学中获取了定量化的表达形式,在系统工程学中进行了丰富的实践。

    通常,我们把极其复杂的研制对象称为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例如我们常说的交通系统、指挥系统、航天系统等等。而系统工程就是处理系统的工程技术,是组织管理这种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

    事实上,系统工程其实是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在我国,最早应用系统工程并取得显著成就的就是航天系统。在航天系统中,每一类型号都有一个总体设计部,实践证明这是非常有效的。钱学森认为,总体设计部的实践,体现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这种科学的方法就是系统工程。

    综上,我认为,以系统工程的理论去解决复杂的系统问题,是科学有效的(参考书籍:《论系统工程》,1988年修订版,钱学森等著)。如果说钱学森先生的系统工程离我们较远,那么下一个引证的对象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二、王众托院士的知识系统工程思想

    王众托,中国工程院院士,系统工程与管理科学专家,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知识与系统科学学会副主席,国际知识与系统科学杂志主编。他是我国系统工程学科研究与学位制度创建人之一,我国知识系统工程的奠基人,曾获得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科学技术奖终身成就奖,是钱学森先生系统工程论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一)系统集成理论。王众托院士的系统集成理论指出,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相结合的,这种结合必须符合一定的规律,并且在结合以后必须产生整体功能,即系统功能。其分类方法有:

    1.经济活动中集成的内容:技术集成,管理集成,技术与管理综合集成(如CIMS);

    2.集成设计的范围:宏观集成,中观集成,微观集成;

    3.集成对象的物质性:实物性集成,非实物性集成(如方法、理念、算法、软件等);

    4.集成的动力来源:外动力集成(自然动力和社会动力),内动力集成(系统自组织行为)。

    我个人认为,王院士是钱先生的系统工程理论在现实当中具体实践的重要代表,属于典型的系统工程的应用。

    (二)系统集成创新。在系统集成创新方面,王众托院士根据不同的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将创新分为:模仿创新,自主创新,合作创新。 自主创新又分为:原始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我们国家层面提出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其实也是集成创新的一种。

    (三)系统集成创新的典型形式有:

    1.单元技术与单元技术的集成,如数控机床、数码相机等;

    2.单元技术与系统技术的集成,如电脑(多媒体功能与微机系统的集成)等;

    3.设计技术与加工技术的集成,如CAD、CAPP、CAM等;

    4.技术与管理的集成,如CIMS、SCM等;

    5.组织的集成,如企业兼并重组,校企联合,产学研合作等;

    6.产业的集成,如三网合一、无人驾驶等。

    王院士为我们下一步探讨数控产业与工业和制造业的关系,重新规划了一个视角。

    (四)知识系统工程:

    1.知识系统工程是对知识进行组织管理的技术;知识系统是复杂的人—机系统,是人与组织开展知识创新的复杂自适应系统;

    2.知识系统的体系结构包括:组织、人员、技术、经营、文化五个体系结构;

    3.知识系统运行过程分析包括知识运作过程和知识管理过程,知识运作过程是指一线工作者为本职工作需要而去收集、运用或生成知识的过程,而知识管理过程则是对知识运作进行管理、提供有利于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环境的过程;

    4.知识系统工程中论述的问题

    1)知识战略与组织战略的集成;

    2)新知识系统开发;

    3)学习型组织建设;

    4)知识工作的信息技术支持系统建设;

    5)制造业项目管理中知识系统工程应用等内容,为数控产业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如上五个结构体系中,最核心的是人。

    三、数控产业对基础工业与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数控产业基本内容及其现状和趋势

    1. 什么是数控:通常意义上认为是计算机数字控制的简称,即CNC(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

    2.什么是数控机床:数字控制机床,一种装有程序控制系统 的自动化 机床;被尊称为“工业母机”;

    3. 什么是数控系统:利用数字指令控制机器动作的系统,常用受控对象包括位移、角度、速度、力等模拟量和电流、功率、扭矩等数字量;也就是说,用数控系统控制加工的机床,就是数控机床。数控机床应该算是工业自动化 最基本的制造单元了。

    4. 什么是数控产业:一般泛指数控机床产业。但本人认为,除数控机床外,数控产业还应包括数控系统、伺服驱动器、电机 、传感器、执行部件、机床本体和机床制造工艺、机床加工工艺等内容,涵盖了机械、电子、控制、自动化、软件、材料、工艺等学科。数控产业是一个集资金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等于一体的产业,如果把数控机床比作一个人的话,数控系统是人的大脑,伺服驱动器是人的肌肉,电机是人的关节,传感器是人的眼睛,执行部件(回转工作台或摆角铣头)是人的手脚,机床本体(床身/裸机)是人的骨架。通俗地讲,数控机床的出现就是替代了人的手工操作,使得生产制造更规范、更专业、一致性好,不依赖于人力。但其为工艺服务的本质是不变的。

    5.什么是机床制造工艺:机床制造工艺是指机床的生产制造过程,机床加工工艺是指机床加工零部件的使用过程,其中有一些关键概念,常见包括:

    1)五轴联动:准确地说是五坐标联动。核心是刀尖点旋转编程(RTCP),意思是刀尖点可以到达空间中任意位置,作用是可实现空间任意曲面的加工,例如船用推进器的螺旋桨,汽车增压器叶轮、飞机发动机整体叶盘、汽轮机和燃机用叶片等关键工业零件。换句话说,就是复杂的自由曲面,没有这个功能就不能由图纸变成实物。

    2)复合加工:多种工艺手段在工件一次装卡下完成,例如车铣复合、车削复合、铣削复合、磨削复合、增材制造(3D打印 )与金切制造复合(加减一体化制造)等,是最大限度地提升工艺能力、保证加工精度的制造方式;尤其是加减一体化制造,对未来的影响极其重要,例如飞机异形结构件、鱼雷推进器等。

    6.军事工业技术:很多军事工业技术的源头都有数控产业技术的身影,例如:航母用的电磁弹射技术,其技术原型就是数控产业的直线电机技术;中国的直线电机技术,现在已经基本成熟了。

    所以我们新建的航母采用电磁弹射,完全没有技术障碍,只存在工程解决方案的问题。美国IPG(阿帕奇)公司生产的1KW小型激光器禁止对华出口,因为它的另一个用途是具备杀伤性的激光枪。这种1KW小型激光器的大小,比我们常用的激光笔大不了多少。.

相关报告
  • 《2018中国数控机床行业现状分析与前景预测》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8-06-21
    • 从我国数控机床市场看,受益于我国汽车、航空航天、船舶、电力设备、工程机械等行业快速发展,对机床市场尤其是数控机床产生了巨大需求,数控机床行业成长迅猛 数控机床是数字控制机床,是一种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机床。根据数控机床的性能、档次的不同,数控机床产品可分为高档数控机床、中档数控机床、低档数控机床。高档数控机床是指具有高速、精密、智能、复合、多轴联动、网络通信等功能的数控机床。   机床作为“工业之母”,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象征。数控机床是由美国发明家约翰·帕森斯上个世纪发明的。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机床业已进入了以数字化制造技术为核心的机电一体化时代,其中数控机床就是代表产品之一。数控机床是一种高效能的,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机床,能较好地解决复杂、精密、小批量、多品种的零件加工问题,代表着现代机床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   欧、美、日等工业化国家已先后完成了数控机床产业化进程,而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现在处于发展阶段。虽然我国的铸造机床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许多制约性问题,与国外产品相比,中国数控机床的差距主要是在机床的高速高效化和精密化上。   数控机床市场规模高企,2017年超过3000亿元   从我国数控机床市场看,受益于我国汽车、航空航天、船舶、电力设备、工程机械等行业快速发展,对机床市场尤其是数控机床产生了巨大需求,数控机床行业成长迅猛。据统计,2014-2016年,我国数控机床销售收入均超过2400亿元;2016年,我国数控机床销售额为2732.3亿元,同比增长7.69%。2017年销售额约为3060.3亿元,首次超过3000亿元。   下游应用仍以汽车产业为主,消费电子将成未来应用主流市场   从数控机床行业下游消费需求比重来看,汽车是主要的下游需求领域,消费占比约为42%;其次是航空航天,消费比重约为18%;模具和工程机械分别为数控机械第三和第四消费领域,占比分别在15%和10%左右。   未来,随着智能手机的逐步普及、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消费电子产品、通信等3C产业终端设备的推广及发展,3C行业将迎来发展的春天,消费电子行业产品并将成为行业的新增长点,并有力推动应用于该领域的轻型切削数控机床的发展。   数控机床产品需求结构矛盾升级,高端产品国产化率低   近年来,我国数控机床行业出现了明显的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低档数控机床的产能过剩和高档数控机床的供应不足而导致供给侧结构性失衡。由于低档数控机床行业门槛低,进入企业多,且近几年低档数控机床市场有效需求不足,该领域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高档数控机床的应用越加普及,产品需求越来越大,供给却难以满足需求。   由于我国高档数控机床起步较晚,目前国产产能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国内大多数高档数控机床依赖进口。 2016年,数控机床专项支持研发的高档数控系统已累计销售1000余套,国内市场占有率由专项启动前的不足1%提高到了5%左右,2017年我国高档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大约在6%左右,依然较小。但从需求方面看,2013年我国高端数控机床的需求占比已经达到了10%左右,2017年大约在15-20%之间,与6%的国产化率相比差距甚大。   当前我国制造业亟需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我国数控机床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产销国,技术和产能发展迅速,已经具备响应国家制造业转型的基础,未来我国数控机床需求将由中低档向高档转变,换言之高档数控机床将具有较大的进口替代空间。   三大趋势引领,未来我国数控机床市场将超5000亿元   “十三五”规划的经济发展重点在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先进制造业是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方向,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为精密、高效、专用数控机床开辟了新的需求;从地域发展分析,中国东部产业的升级、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中西部的开发加快步伐,为数控机床产业发展提供国内市场;经济全球化,国际资本和产业向中国的转移、国际技术和人才的交流、中国国际贸易的强劲发展等,为中国数控机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外部环境,使数控机床行业处于难得的战略发展期。未来,中国数控机床行业将主要呈现以下三大发展趋势:   首先,国产数控机床综合竞争力将大幅提高,从而引起国产数控机床的市场占有率将出现根本的变化。   其次,一批跨国机床集团在中国设立的独资企业或合资企业,如德国德马吉、美国哈挺、日本小巨人等,本地化生产将形成生产能力。   最后,普及型数控机床产业化将形成。普及型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数控机床是各类产品中发展最快、所占比重最大的一类产品,也是制造业应用最广的一类设备。普及型数控机床作为中档型数控机床,已成为消费的主流,其在数控机床中所占比例已超过30%,增长速度远高于其他类型机床,包括数控机床的增长速度。   2018-2023年,我国数控机床由于技术发展以及下游市场逐渐复苏等原因,仍会保持10%-12%的增长速度。到2023年,我国数控机床行业的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
  • 《预见2019:《2019年中国污水处理产业全景图谱》》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郑春晓
    • 发布时间:2019-05-14
    • 一直以来,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问题严重,同时废水排放量居高不下,水环境亟待改善。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水十条”、“十三五”等一系列支持性政策的出台给污水处理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未来几年在PPP模式进一步规范和专项行动持续加码、打好“碧水攻坚战”以及环保大会召开的背景下,污水处理的市场需求将加速释放,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污水处理产业链及历程概述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   我国污水处理行业产业链包括上游污水处理科研、规划设计,中游污水处理设备制造、采购及工程建设以及下游的运营、管理、监督和维护。   回顾中国污水处理的发展进程,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国开始自行投资兴建一批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污水处理厂全部为国有事业单位,运营能力差,绝大部分污水厂为一级处理,污水处理厂运行专业人员极度缺乏。   2002年以后,中国城市污水处理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建设部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为国内外投资人提供了明确的政策预期和法律保障,为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各类主体规定了行为准则。   中国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在探索中前进,2014年以来,污水处理行业的PPP模式逐渐兴起,该模式以“利益共享,风险分担,长期合作”为基础,促进政府和公司在污水处理设施方面的基础建设。   人均水资源稀少,水污染问题严重   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严峻。根据水利部发布的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水资源总量2796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为2004立方米/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联合国13个贫水国之一,特别是北方和部分东部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严重偏低。   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根据201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河流优良(Ⅰ-Ⅲ类)水质、Ⅳ-Ⅴ类水和劣Ⅴ类的占比分别为78.5%、13.2%、8.3%;全年总体水质为Ⅰ-Ⅲ类的湖泊有32个,Ⅳ-Ⅴ类湖泊67个,劣Ⅴ类湖泊24个,分别占评价湖泊总数的26.0%、54.5%和19.5%;全年总体水质为Ⅰ-Ⅲ类的水库有920座,Ⅳ-Ⅴ类水库120座,劣Ⅴ类水库24座,分别占评价水库总数的86.4%、11.3%和2.3%。综合来看,水资源污染问题较为严重。   污水排放量巨大,生活污水成主要来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用水量持续增加。近年来,我国的总用水量基本维持在稳定水平,从2014年6095亿立方米变动为2018年的6110亿立方米。同时,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作为最主要的用水方式近5年的用水量在缓慢降低。而生活用水量则相反,近年来逐年递增,从2014年的768亿立方米持续增长至2018年的850亿立方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废水排放总量为699.7亿吨,较2016年稍有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污水处理工作刻不容缓,2018年随着我国总用水量的增加,废水排放总量将会有所上升。在2017年的所有废水排放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81.6亿吨,占总排放量的26.0%;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517.8亿吨,占总排放量的74.0%,城镇生活污水占比逐年升高,已经成为污水的主要来源。   政策扶持力度大,处理能力持续增强   近年来,政府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推出了很多支持性政策,这对环保行业的发展来讲无疑是特别有利的。作为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水环境治理同样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陆续下发,积极开展水污染治理行动。   最近几年来国家不断推出政策加强环境保护力度,作为环保行业中的重要内容,污水处理行业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近几年发展态势较好。根据住建部发布的《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从2011年的11303万立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15743万立方米。污水处理厂座数也相应地从1588座增加到2209座,7年增长了39.1%,增长迅速。   县城污水日处理能力也从2011年的2409万立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3218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从70.41%增加至90.21%,污水处理厂座数也从1303座增加到1572座。   区域分布差异明显、四川居全国榜首   截至2017年底,全国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8591座,其中城市建成2209座,县城建成1572座,全国建制镇建成4810座。从全国污水处理厂区域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2017年底有3065座(城市703座、县城332座,建制镇2030座),约占全国污水处理厂数量的35.68%;其次为西南地区,2017年底有2111座(城市281座、县城286座,建制镇1544座),约占全国污水处理厂数量的24.57%。其他区域分布情况如下:   从污水处理厂具体省份分布情况来看,截至2017年,全国污水处理厂数量最多的为四川省,达到942座,其中建制镇拥有720座,占比76.4%;江苏省和山东省分别以871和861座位列第二和第三。其他地区均在700座以下。   PPP模式逐渐兴起,政策规范利好民营企业   为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推进市场化进程,2014年起财政部和发改委开始大规模推广PPP模式,从2014年至今,PPP经历了快速的扩张。同时,从2014年12月开始,财政部陆续公布了四批PPP示范项目,总数目达到1093个,总投资2.6万亿元。其中,2018年2月最新公布的第四批PPP示范项目共396个,其中污水处理项目达到36个,占比9.09%,比例达到新高,总投资约150亿元。随着这些项目的逐步开展,将带动大批社会资本投入到污水处理行业中,有利于污水处理企业的发展壮大。   2017年7月,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政府参与的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面实施PPP模式的通知》,要求政府参与的新建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面实施PPP模式,有序推进存量项目向PPP转型,PPP模式将继续深化并加速落地。   作为环保产业的重要内容,污水处理行业近年来发展状态良好,势头强劲,在PPP模式催化订单加速释放和社会资本投资力度不断增强的驱动力下,行业内公司业绩保持稳步增长,特别是博世科和国祯环保,2018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速均高达50%以上。   国有企业把持,拟在建项目规模巨大   近年来,中国污水处理业迅速成长,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目前中国规模以上的污水处理企业有336家,行业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   目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和其他性质企业数量占整个污水处理行业企业数量的比例达到96%。从中国污水处理行业的竞争格局来看,国有企业目前市场份额(按销售收入)最高,其次是其他性质企业,不过国有企业在中国污水处理市场近几年的份额略有所下降。   根据市场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第三季度,市场共发布 846项,总投资约3077.37亿元,其中污水处理拟在建项目数量最多的为广东、四川和贵州,分别为86、79、60个,其余地区均在60个以下。以第三季度投资情况来看,我国污水处理是一个万亿级的投资市场。   投资额方面,辽宁省位列第一,合计为738.74亿元,主要受“兵器工业集团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投资额巨大影响,单个投资额达到了695亿元;广东省和湖北省则分别以244.96亿元和220.01亿元为例第二和第三,其余省市则均在200亿元以下。   市场竞争激烈,并购整合之风日盛   在国内,随着领先企业实力不断壮大,通过投资兼并重组来抢占市场份额已成为龙头企业的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行业并购整合之风日盛。与此同时,国有资本也开始进入该领域。   由于污水处理行业目前比较分散,尚未出现标杆性的龙头企业,它们需要借助并购整合迅速成长。近年来,专业化水务公司以其运营效果佳和优良服务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市场认可,污水处理市场的区域壁垒呈现松动迹象,一些龙头水务公司逐渐走出本地市场进入其他地区。而在全国攻城略地的过程中,一些公司还结合自身优势逐渐打造出污水处理企业并购重组的不同模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模式分析如:   国内污水企业近年来正处于整合阶段,兼并和重组类案例较多。   随着环境监管及消费结构的变化,污水处理行业的“黄金时代”刚刚开始。显然,无论是资本还是水环境治理企业都意识到,该领域跑马圈地的黄金时代正在到来。能够抢占先机而后立稳脚跟的行业翘楚,正在定义污水处理领域新的排行榜。未来3-5年,污水处理行业的整合、重构必然会成为趋势,恒者恒强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城镇污水处理接近饱和,乡镇污水处理成蓝海   城镇污水处理率接近饱和。截至2017年底,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为94.54%,距离“十三五”规划的目标95%已非常接近,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0.21%,“十三五”规划的相应要求基本已实现,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率均已达到较高水平,所以增加污水处理率已经不再是污水处理行业的主攻方向。   乡镇污水处理成蓝海,高速增长阶段即将开启。与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情况不同,我国乡镇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再加上环保意识不强,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使得乡镇污水处理率偏低。在2017年,全国建制镇的污水处理率仅为49.35%,与“十三五”规划中70%的目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集中处理率也仅为39.56%。在全国所有的建制镇中,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数量仅占总数的47.06%,污水处理覆盖率较低。在乡村中,这一情况更为严重,全国污水处理率仅为17.19%,通过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的比率只有8.20%,污水处理厂个数也只有874座。从数量上看,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乡村仅占25.13%,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   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在政策以大力支持。在2017年2月生态环境部联合财政部印发的《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表示到2020年,新增完成环境综合整治的建制村13万个,结合水质改善要求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十三五”期间,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为“好水”和“差水”周边的村庄,涉及1805个县(市、区)12.82万个建制村,约占全国整治任务的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