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性放大!浙江工业大学发明“最强石墨烯膜之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20
  • 手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其本意为一个物体不能与其镜像相重合,如同我们的双手,左手与互成镜像的右手不重合。对手性的研究,在造就工业奇迹的同时,也启发了人类对地球生命、甚至宇宙起源的新认知。由于手性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其不仅可用于制药、香精和甜味剂等化学行业(2001年度获诺贝尔化学奖),还可以神奇地与各种新材料结合,在高分子薄膜材料的合成制备中起到意想不到的妙用。

    虽然石墨烯材料被公认为是世界最坚固材料之一、氧化石墨烯(GO)膜在分离科学与技术中也显示了巨大潜力,但其遇水等介质后,由于静电排斥作用非常容易发生堆叠的GO片层再分散和剥离现象,极大地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为解决该国际性难题,近日,浙江工业大学膜分离与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张国亮教授团队利用手性放大自然原理,创新性地研究开发出协同分子聚合法(Cooperative Molecular Polymerization),将手性聚合物分子首次引入氧化石墨烯层间、自组装制备出在液体分离中性能超稳定、结构超坚固的手性氧化石墨烯纳滤复合膜(rGO/PLDA)。通常,普通的氧化石墨烯膜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易破裂、甚至坍塌分散,而手性复合膜则在pH 3.0-10.0溶液中整体结构十分稳定。最重要的在于,手性复合膜不仅可以在实际湍流状态下长期保持优良的选择性分离功能,而且还能抵抗极端恶劣环境如溶液偏酸、偏碱及超声、振荡等外力作用,这是目前所报道的其他石墨烯基膜材料根本无法企及的,堪称“最强石墨烯膜之王”。

    “将军与士兵”规则(“general and soldier” rules)

    与以往氧化石墨烯膜难于上青天般的液体稳定性截然不同的是,这种手性复合膜材料的制备非常简单,并且其单体中有着一种不寻常的配方——聚左旋多巴胺分子(英文缩写为PLDA)。

    手性放大的“将军与士兵”规则,通常是指小部分手性物质的局部手性可以决定整个组合体的手性特征,并且伴随着手性信号的放大,其本质为聚合物中的将军分子可以控制组合体分子体系的手性性能。因此,生物激发的手性化合物如PLDA不仅可以调节复合膜中氧化石墨烯纳米片间的层间距,而且同时会产生大量的手性位点,从而诱导诸多手性片段形成高度稳定的纳米结构、确保其长期稳定的渗透性能和很高的分离选择性。

    手性材料的“将军与士兵”现象及协同分子聚合法制备超稳定氧化石墨烯膜

    神奇的手性锚定物

    研究者还发现,由于加入了手性化合物如聚左旋多巴胺作为锚定物,其在化学上起到强大的交联作用,在纳滤成膜性能上赋予其优异的特质。比如:普通的氧化石墨烯膜脆性大、易断裂、不耐水浸泡,而手性复合膜不仅可以翻转折叠,同时不仅在水溶液中可以长期保持结构不变,而且在超声振荡2小时之久也毫发无损、性能十分稳定。

    普通GO膜(棕色)和手性rGO/PLDA复合膜(黑色)在水中长时间浸泡和抵抗超声处理对比。

    由于手性聚左旋多巴胺和邻近的rGO纳米片之间的化学交联反应和强大的健能,手性复合膜杨氏模量可达22.62±2.04 Gpa,是目前其他聚合物基GO复合膜的5倍以上。

    独特的纳米级分子筛分

    不仅如此,手性合成的rGO/PLDA复合膜在水中的溶胀距离可低至0.37 Å,且具有优异的超低压(1.0bar)分子筛分性能。手性复合膜可在近170小时连续湍流运行中保持极高分子截留率(99%以上),神奇的是,普通GO膜对荷负电分子的截留远大于荷正电分子和中性分子,但手性复合膜对正/负电染料均有很好的截留效果。

    手性rGO/PLDA复合膜的抗溶胀性和稳定性及其与其他GO基纳滤膜的运行性能比较。

    采用协同分子聚合方法制备手性复合膜具有普适性,例如右旋多巴胺和氨基酸类手性物质等均可用于制备结构稳定的手性GO纳滤膜。该研究的最大意义在于,通过便捷的手性放大制备即可得到具有多种功能的纳米级分子筛分膜,并且价格低廉,容易量产,该方法还可进一步延伸用于其他层状和二维膜功能材料的开发,工业化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Y. F. Zhang; Z. H. Xu; T.T. Zhang; Q. Meng; X. Zhang; C. Shen; Y. H. Lu; G. Zhang; C. J. Gao, Self-assembly of robust graphene oxide membranes with chirality for highly stable and selective molecular separation.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20, DOI: 10.1039/D0TA05449F.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577319
相关报告
  • 《合肥工业大学等研发石墨烯薄膜柔性全固态超级电容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4-18
    • 合肥工业大学科研团队制备出一种高强度、自支撑、超薄透明的石墨烯薄膜,并将其组装为全固态柔性超级电容器,为下一代柔性电子器件的研发开辟了新路径。相关成果4月12日发表在《化学》期刊上。  该校教授怀萍科研团队与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等合作,通过单分子原子力显微镜测量手段,在11种不同有机分子中发现了与氧化石墨烯之间的作用力最强的分子——三聚氰胺。通过在氧化石墨烯纳米片层间引入三聚氰胺分子,相邻两层纳米片的有效接触大幅增加,使薄膜内部氧化石墨烯片层间的相互作用显著增强,制备出具有优异机械强度的氧化石墨烯薄膜。   据介绍,该薄膜由两层氧化石墨烯单层膜组成,厚度仅为22纳米,无需辅助材料即可实现自支撑,并可通过增减单层膜层数实现厚度和性能的可控调节。同时,该薄膜横向尺寸达厘米级,具备可裁剪性和优异的拉伸性,且对强酸强碱高度兼容。   实验表明,该薄膜在可见光550纳米处透光率高达84.6%,经过原位还原后仍保持优异的机械和光学性能。石墨烯薄膜电阻仅有420方阻。由该薄膜组装成的全固态柔性超级电容器具有较高的体积电容值、良好的电机械稳定性。在循环充放电7500圈后,该薄膜电容值保留高达91.4%。
  • 《离子精确"装订"石墨烯膜可用于离子筛分和海水淡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10-11
    • 精确控制(氧化)石墨烯膜的层间距,达到十分之一纳米精度,是其在水处理、离子/分子分离以及电池/电容等应用的关键。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方海平团队、上海大学吴明红团队、南京工业大学金万勤团队和浙江农林大学学者合作,提出并实现了用水合离子自身精确控制石墨烯膜的层间距,展示了其出色的离子筛分和海水淡化性能,并用理论计算、上海光源的X射线小角散射(BL16B1)和精细吸收谱(BL14W1)实验阐明了机理,相关论文发表在Nature上。   对像纸一样的石墨烯纳米片,要精确“装订”成石墨烯膜,保证其层间距固定并精确到十分之一纳米这么小的尺度,其困难可想而知。更具挑战的是,石墨烯膜在水溶液中会发生溶胀导致分离性能严重衰减。研究人员曾利用纳米技术操控、膜间修饰小分子等技术做了诸多努力但仍不能如愿。方海平团队在水合离子与芳香环结构上π电子相互作用的系列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溶液中离子本身可以有效控制(氧化)石墨烯膜的层间距,并进行了相应的理论模拟计算加以验证。他们还利用上海光源的X射线小角散射(BL16B1)、精细吸收谱(BL14W1)以及紫外等表征手段,证明了离子与石墨烯片层内芳香环结构之间存在水合离子-π相互作用。这样的作用像“桥墩”一样支撑石墨烯片层,精确控制了石墨烯膜的层间距,不同大小的水合离子相当于不同大小的“桥墩”,对应不同的层间距。吴明红团队在方海平等协助下通过实验,实现并观测到石墨烯膜与不同的离子溶液作用后确有特定的层间距,间距可小到一纳米左右,不同离子对应的间距差异小于十分之一纳米;当石墨烯膜与水合直径小的离子溶液结合后,具有更大水合直径的离子难以进入石墨烯膜。因此,通过离子选择可以实现对石墨烯膜的层间距达十分之一纳米的精确控制。金万勤团队在方海平团队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设计制备了一系列水合离子控制的多孔陶瓷支撑的石墨烯复合膜,从实验上实现了不同离子间的精确筛分;对具有最小水合直径的钾离子,由于钾离子的水合层较弱,进入石墨烯膜后水合层发生形变,导致特别小的层间距。经过钾离子溶液浸泡的石墨烯膜能阻止水合钾离子自身的进入,有效截留盐溶液中包括钾离子本身在内的所有离子,还能维持水分子通过,实现一边是离子溶液一边是纯水的水处理效果。研究团队申请了相应的国内和PCT专利。   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科技部、上海光源以及上海超算中心、中国科学院北京超算中心和广州超算中心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