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发布两项碳纤维创新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8-02
  • 作为一种战略性新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近年来得到愈发广泛的应用。近日,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在北京举行科技成果发布会,为国内两项碳纤维复合材料创新技术颁发了科技成果证书。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秘书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博明介绍,这两项科技成果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批量化制造、降低制造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张博明说,在复合材料领域,碳纤维产品的前景被普遍看好。它具有重量轻、模量高、比强度大、热膨胀系数低、耐高温、耐热冲击、耐腐蚀、吸振性好等一系列优点,在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已有广泛应用,预计未来几年碳纤维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仍会保持10%-15%的增长。

    此次获得认定的两项科技成果中,《超薄轻量低翘曲碳纤维复合片材》成果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解决缩短时间可能产生的良率下降的问题,满足批量化生产要求;《基于高效率工艺的风电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拉挤板材》是将碳纤维拉挤板材用于风电叶片主梁,简化工艺,降低成本,解决了碳纤维拉挤板材在现场粘结使用时表面处理的问题,简化了使用方的工艺操作。两项科技成果均来自江苏澳盛科技。

    “批量化制造是复合材料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以前复合材料主要应用于航天航空领域,以工人手工操作为主。如果想向大规模、工程化方向发展,就必须解决批量化生产制造的问题。”张博明表示,上述两项科技成果都较好地实现了批量化制造,减少了人工操作,提高了生产速度,降低了制造成本,对我国碳纤维的应用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

    据悉,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成立于1989年,是在民政部注册登记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业务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为鼓励科技创新、促进优秀科技成果转化,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科技评价工作委员会启动了科技成果评价工作。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236483
相关报告
  • 《拓展纤维获首届军民融合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创新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30
    •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揭晓首届(2018年度)军民融合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创新奖名单,拓展纤维获此殊荣。 4月27日,由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连云港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9年协同创新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发展论坛在连云港举行。会上揭晓了首届(2018年度)军民融合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创新奖名单。 该奖项由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组织设立、评审,旨在表彰2018年度在军民融合碳纤维领域复合材料技术创新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相关单位,提倡行业内学习、钻研、创新、进步、向上的风气,参选范围包括国产碳纤维领域生产、加工及应用的相关企事业单位。 拓展纤维作为国产碳纤维领域军民融合战略的积极践行者,在碳纤维生产及多种型号产品上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多年来,公司以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为平台,坚持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积极推动着碳纤维在军民融合领域方面的推广应用。
  • 《国资委发布178项央企科技创新成果》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1-05-31
    • 国务院国资委30日向全社会发布《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荐目录(2020年版)》,包括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零部件、分析测试仪器、基础软件、关键材料、先进工艺、高端装备以及其他等8个领域共178项技术产品。 去年以来,为促进中央企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成果应用推广,国资委组织开展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征集工作,通过征集遴选、专家评估、专利审核等环节形成目录。这是国资央企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举措,是央企坚持在“用”上下功夫的标志性成果,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具体实践。 其中,在核心电子元器件领域有“魂芯”系列数字信号处理器、高速安全芯片等,在基础软件领域有“九天”人工智能平台、麒麟操作系统、BIMBase建模软件等,在关键零部件领域有特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核级温度传感器、重载车轮、轨道交通驱动齿轮装置等,在关键材料领域有纳米气凝胶复合材料、对位芳纶、超细高纯锗粉、钽靶材、T800级高性能碳纤维等,在先进工艺领域有芳烃成套技术、集成电路制造BCD工艺、飞机内饰件3D打印技术、电子束处理工业废水技术等,在高端装备领域有高动态宽频带五轴飞行仿真转台、重型H型钢精轧机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特种型钢万能轧机等。 下一步,国资委将建立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推广相关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各类成果推介活动,促进供需深度对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中央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广泛应用,加快迭代更新,不断提升技术产品可靠性和市场竞争力,努力在我国科技自立自强中更好发挥国资央企的战略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