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2023年WoS核心数据库撤稿统计--附前二十中国撤稿机构》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 于彰淇
  • 发布时间:2024-01-14
  •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撤稿已经成为2023年学术界的热议话题,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开放获取出版社Hindawi的停止使用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根据Nature 2023年12月12号消息, 2023年撤稿数量超过10000篇, 创造了一个新纪录。今天我们来看看WoS 核心数据库的论文撤稿情况。


    在WoS中, 我们直接根据文章类型查找Retraction, 时间设置成2023-01-01至2023-12-31,进行检索检索结果出来后继续选择发表时间 2023年, 一共有3811条记录其中开放获取的文章数量为3438, 占比达到90.2125%。下面我们来解读这3811条结果。我们看看这些撤稿来自于哪些出版商:排名第一的毫无悬念落在了Hindawi, 第二名是Elsevier 599, 第三是Springer 573    下面按照我们看看按照文章领域划分:Engineering Electrical Electronic 排名第一, 有 540篇,第二Oncology 377, 第三为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274    现在我们看看按照国家分类:中国占比最高, 达到696篇,远超第二名美国 114,甚至超过后9个国家的总和。    


    我们来看看机构撤稿情况:排名第一的是埃及EGYPTIAN KNOWLEDGE BANK EKB, 第二伊朗ISLAMIC AZAD UNIVERSITY, 第三是中国 吉林大学。NoAffiliationsRecord Count% of 3,8111EGYPTIAN KNOWLEDGE BANK EKB681.7842ISLAMIC AZAD UNIWERSITY270.7083 JILIN UNIVERSITY250.6564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SYSTEM250.6565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240.6306ZHENGZHOU UNIVERSITY220.5777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210.5518MANSOURA UNIVERSITY210.5519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0.52510JUSTUS LIEBIG UNIVERSITY GIESSEN200.52511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200.52512XI AN JIAOTONG UNIVERSITY160.42013CARO UNIVERSITY150.39414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150.39415PRINCE SATTAM BIN ABDULAZIZ UNIVERSITY150.39416KING SAUD UNIVERSITY140.36717QINGDAO UNIVERSITY140.36718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130.34119ZHEJIANG UNIVERSITY130.34120CENTRAL SOUTH UNIVERSITY120.31521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120.315          

    中国撤稿前二十的机构有:排名名称撤稿数量占比% of 38112023年发文篇数

    1吉林大学250.6568994

    2郑州大学220.57710200

    3首都医科大学210.5518306

    4中国科学院200.52571080

    5上海交通大学200.52519925

    6西安交通大学160.42011985

    7华中科技大学150.39413298

    8青岛大学140.3674976

    9        天津医科大学130.3413393

    10浙江大学130.34121291

    11中南大学120.31513558

    12南京医科大学120.3156471

    13中国医科大学110.3152950

    14四川大学110.28914996

    15中山大学110.28915609

    16安徽医科大学100.2623455

    17大连医科大学100.2621558

    18北京大学100.26215865

    19山东大学100.26211622

    20暨南大学90.2365088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iiO6SW0PcbaxuVTj7Tl87A
相关报告
  • 《【动态】2023年,有多少篇文章被撤稿?还有多少篇应该被撤稿?》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于彰淇
    • 发布时间:2023-12-18
    • 如下图(a bumper year for retractions)所示,截止至2023年12月8日,撤稿数量突破1万篇,差不多是2022年的两倍,成为有史以来最高的年度记录。2023年的大部分撤稿都来自Hindawi旗下的期刊,Wiley在伦敦的子品牌。到目前为止,Hindawi期刊已经撤下了8000多篇文章,撤稿的原因包括 “担心同行评议过程受到损害”和“系统性的出版和同行评议操纵”。在Hindawi内部编辑和外部研究诚信调查员对数千篇论文中不连贯的文字和不相关的参考文献提出质疑后,出版商展开了调查并对相关文章进行了撤稿。 Hindawi撤稿大多来自特刊(special issue):特刊通常由客座编辑(guest editor)监督,因常被骗子利用迅速发表低质量或虚假论文而臭名昭著。 2023年12月6日,Wiley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宣布,将取消使用Hindawi品牌,并将Hindawi旗下期刊纳入Wiley旗下。此前,Wiley关闭了4本Hindawi期刊,并在2022年底暂停特刊出版。Wiley预计,由于这些举措,Wiley本财年将损失3500万至4000万美元的收入。接下来,Wiley预计还会有一些论文被撤稿,但并没有透漏撤稿数量。Wiley认为特刊在服务研究界方面仍然有价值,为了解决特刊面临的问题,Wiley已经制定了更严格的流程来确认客座编辑的身份及监督特刊投稿,从投审稿系统里移除了数百名“不良行为者”,并扩大了Wiley科研诚信团队的规模。此外,Wiley还正在寻求法律手段以便与其他出版商(publisher)、工具和数据库提供商(providers of tools and databases)共享有关不良行为者的数据。 此外,尽管Hindawi撤回的论文可能大多是虚假文章,但它们的总引用次数仍超过3.5万次。 2 全球撤稿率在过去十年中增长了三倍多; 2022年,撤稿率超过了0.2%。 撤稿论文数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科学论文的增长速度。截止至现在,撤稿论文总量或已超过50,000篇,尽管部分撤稿都是由于不当行为造成的,但也有些撤稿是由于作者发现了自己工作中的诚实错误(honest errors)。 撤稿观察(Retraction Watch),世界上最大的撤稿跟踪数据库,现在涵盖了45,000篇撤稿论文,还尚未包括2023年撤稿的所有论文。为了分析撤稿率的趋势,在 Dimensions数据库的帮助下,《自然》杂志将撤稿观察中4.5万篇撤稿论文与Hindawi和其他出版商的另外5,000篇撤稿论文进行了合并并分析,结果如下图(rising retraction rates)所示。 撤稿率(在任何一年发表的所有论文中被撤稿论文的比例)在过去十年中增长了三倍多:2003年,撤稿率约为0.04%。增长至2022年,撤稿率约为0.2%。 如果加上来自于IEEE的会议论文撤稿,撤稿率在2010和2011年前后有个高峰,约为0.25%。 3 哪个国家撤稿率最高? 撤稿论文中,约四分之一的撤稿是会议论文,其中大部分来自IEEE。在过去的20年中,IEEE的撤稿数量超过1万篇,是撤稿数量最多的出版商。IEEE并没有记录撤稿的具体时间,但大多数被撤稿的论文发表于2010年至2011年之间。 对过去20年发文总量超过10万篇(年发文量>5,000篇)的国家进行分析,发现:如果不算会议论文的撤稿,这些国家中,沙特阿拉伯是撤稿率最高的国家,每万篇文章中有30.6篇被撤稿。随后依次为巴基斯坦、俄罗斯、中国、埃及、马来西亚、伊朗和印度。如果算上会议论文,中国的撤稿率最高,超过每万篇文章30篇。 4 冰山一角? 还有多少篇论文应该被撤稿? 诚信侦探们说,迄今为止全球记录在案的约 5 万篇撤稿论文只是应该撤稿的论文的冰山一角。据估计,论文工厂所生产的虚假文章数量就有数十万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可能存在科学缺陷的真实论文。 想想撞上冰山的泰坦尼克号,也是蛮吓人的。
  • 《印度将惩罚撤稿过多的大学》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程冰
    • 发布时间:2025-10-19
    • 近日,据《自然》杂志报道,对于研究论文撤稿率过高的大学,印度官方机构将在国家级排名中处以扣分惩罚,严重者甚至可能被踢出排名榜单。此举是为了试图解决印度因学术不端行为而日益增多的论文撤稿问题,这是全球首创将论文撤稿纳入大学排名系统,也几乎是首个将撤稿作为单独和直接指标直接纳入国家级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举措。 在此前,有研究报告提到,在中国,撤稿会触发学术不端调查,如果查实,相关研究人员可能面临科研经费中止、追回已拨付资金、在固定年限内或是永久取消申请、参与或评审国家经费的资格,且这类的惩罚不仅针对涉事研究人员,也会涉及其所在机构。 目前的处罚只相当于“点名批评” 本次提出将撤稿纳入大学排名的NIRF(National Institutional Ranking Framework)是印度政府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而建立的国家级评估体系,它于于2015年推出,每年都会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评估。2020年,有3800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参加了NIRF的排名,其评估指标包括教学、参与度以及研究影响力等。这项评估在印度本国的学术机构中极具影响力,机构必须参与该排名才能有资格申请某些国家资助计划。 目前,新规定的操作细节尚未公开,但根据印度本国的相关报道,NIRF将统计过去三年每所机构在Scopus 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被撤稿的研究论文数量,少量撤稿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撤稿数量过多,该机构将得到负面评分(即:扣分),甚至可能被取消排名资格。 对于这项决定,负责国家排名的国家认证委员会(National Board of Accreditation)主席萨哈斯拉布德(Anil Sahasrabudhe) 表示,虽然撤稿有时是由于研究者无法控制的原因发生的,但如果出现大量撤稿就不一定是失误,而应归为蓄意为之,“因此必须严惩以释放强烈信号。”但他也解释,委员会目前只是将扣分作为一种“点名批评”(name and shame)机构的方式,传达学术不端行为是不可接受的信息,且由于今年是评估首次考虑撤稿因素,目前的处罚将是温和且象征性的。 在《自然》杂志的采访中,提到这项新政,关注研究人员和学生团体诚信问题的机构“印度研究观察”(India Research Watch)创始人阿格拉瓦尔(Achal Agrawal)指出:撤稿是学术不端行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我希望处罚力度足以起到威慑作用,而不仅仅是象征性的。” 撤稿量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中国? 阿格拉瓦尔他们的愤怒和对新政的欢迎,源于印度猖獗的学术不端行为与大量的水平低劣的研究论文。 根据《自然》杂志报道,在2023年共有超10000篇研究论文被撤稿,这一数目打破了年度纪录,创造了历年撤稿数量之最。 在这次史无前例的撤稿风波中,根据全球研究监督机构“撤稿观察”(Retraction Watch)的数据,印度以2737篇撤稿量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中国和美国。虽然并未名列榜首,但增长率仍然令人震惊,数据显示,与2017-2019年相比,2020-2022年间印度的撤稿量跃升了2.5倍。其撤稿的具体原因从剽窃、审稿人利益冲突到参与国际论文工厂不一而足。 《知识分子》此前曾对中国撤稿风暴做过梳理分析(参见之前推文:中国生物医学论文撤稿数15年增加超30倍,九成因学术不端),撤稿问题往往集中于第三方代写代投、造假等方面。以图像学术领域为例,有研究者发现图像学术不端撤稿数据的增长和论文工厂规模出现有着密切关系,这暗示着背后很可能存在着有组织地造假。而印度的情况,几乎与此同出一辙。 对于猖獗的撤稿,此前,由于QS、泰晤士高等教育和NIRF等排名在评分时均未考虑该因素,导致许多院校尽管其研究部门撤稿率高得惊人,排名却仍在上升。大概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尽管作为印度最重要的学术评估机构,虽然NIRF坚称其排名与国际知名的排名一样,都是遵循了专家机构规定的“科学方法”,其排名透明度和公信力却常被质疑。 而其本次将撤稿计入排名的提出,估计也与NIRF之前在国内收到的质疑压力有关,因为数据显示,在美国每发表1000篇论文中,撤稿不到1篇;在中国每1000篇中,撤稿超过3篇;在印度,这一数字是每1000篇撤稿2篇。 将“撤稿”作为指标,合理吗? 然而,考虑到学术不端行为的理由之外,许多撤稿是为了纠正文献中的无心之失,这种针对撤稿的严厉处罚举措是否真正能起到积极效果,科学界尚有不少争议。 《自然》杂志的报道中就曾提到,排名应该只惩罚那些因剽窃、欺诈或其他研究诚信问题而做出的撤稿——并且应该寻找不良行为的模式,而不是一旦发现撤稿,简单粗暴地扣分了事。 “表面上看,这主意不错,”学术出版专家、“撤稿观察”联合创始人伊万·奥兰斯基 (Ivan Oransky) 曾对《自然》杂志表示。然而,问题在于,让研究生态系统与撤稿行为保持一致可能会产生不良激励。例如,这可能会鼓励机构和研究人员想方设法避免论文被撤回,至少是及时撤回。 NIRF还应审查自身的指标(即奖励出版物数量)是如何助长这种不良行为的。“他们应该将其(惩罚撤稿行为)视为一种权宜之计,”奥兰斯基认为,“并且也应该考虑改变排名标准本身。” 不仅如此,有研究人员指出,对于撤稿,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被撤稿的文章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数量增加并不只是某一年的问题,也可能反映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即:过去的学术不端行为被发现才导致了集中暴雷。 除此外,如何及时准确地掌握撤稿信息也会是个难题。有研究人员提醒,如果要计入撤稿信息的话,数据来源除了Scopus 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还需要有更多,比如:是否该考虑纳入“撤稿观察”(Retraction Watch)维护的公共数据库中记录的撤稿信息。 对于上述的质疑,前文中的印度国家认证委员会主席萨哈斯拉布德曾回应:解决出版压力造成的不良激励机制需要时间,NIRF 正尝试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和数据分析来遏制这些趋势。“这是一项持续不断的努力。” 也许,正如《自然》杂志所言,该政策的有效性将取决于如何精确衡量和惩罚机构撤稿行为——具体细节将在几周后公布最新排名结果时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