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发布2019研究前沿热度指数:中国居第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1-28
  • 26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联合发布《2019研究前沿》报告和《2019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在十大学科领域整体国家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排名中,美国最为活跃,位居全球首位。中国位居第二,英国、德国和法国分别位居第三、第四和第五。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差距正在进一步缩小。

      据了解,《2019研究前沿》报告遴选展示了10个高度聚合的大学科领域中的100个热点前沿和37个新兴前沿,较为客观地反映了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2019研究前沿热度指数》在《2019研究前沿》基础上,评估了世界主要国家在上述前沿领域中的研究活跃程度。

      从2019年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排名第一的前沿数来看,美国排名第一的前沿有80个,占全部137个前沿的58.39%,中国排名第一的前沿数为33个,约占24.09%。英国有7个前沿排名第一,德国和法国分别有1个前沿排名第一。

      从十大领域来看,中国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数学、计算机科学与工学领域以及生态与环境科学领域这3个领域排名第一,在农业、植物学和动物学领域,地球科学领域、生物科学领域,物理学领域和经济学、心理学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等5个领域排名第二,整体表现突出,但在临床医学领域和天文学与天体物理领域仅分别排名第九和第十一,与美国差距悬殊,短板依旧明显。总体来看,中国多领域表现突出,但十大学科领域的发展仍不均衡,存在明显的洼地,未来发展的竞争优势、压力和挑战并存。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9-11/27/content_435580.htm?div=-1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等发布《2020研究前沿》报告和《2020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江洪波
    • 发布时间:2020-11-22
    • 2020年11月13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联合向全球发布《2020研究前沿》报告和《2020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2020研究前沿》从11个高度聚合的大学科领域中遴选出了较为活跃或发展迅速的110个热点前沿和38个新兴前沿,较为客观地反映了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而《2020研究前沿热度指数》则评估了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前沿方向的研究活跃程度。 临床医学领域位居前10位的热点前沿主要集中于肿瘤免疫与靶向治疗、新型靶向药物治疗常 见慢性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诊断、医学人工智能、生物类似药规范使用、器官移植等领域。“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是2020年热点前沿中的 核心内容。2020年入选的Top10热点前沿,与往年相比,出现了肿瘤免疫治疗超进展、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在眼科领域应用等新的研究热点。同时,也有多个前沿实现了在延续中发展,如关于生物类似药的研究,2019年侧重其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2020年则多为评估与原研药互换后的长期疗效研究;关于靶向tau蛋白的PET成像研究,2019年以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结合特性研究为主,2020年则进而研究该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生物科学领域位居Top10位的热点前沿集中在神经系统疾病、肠道微生物与人体疾病、耐药菌、抑郁症、肿瘤相关基础研究、蛋白质靶向降解和碳酸酐酶抑制剂等方向。其中神经系统疾病是最大的前沿群,包括“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大脑衰老的关系”、“纳米粒介导的脑内药物传递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淋巴通路”3个热点前沿。耐药菌相关的2个前沿分别是“多药耐药auris假丝酵母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和“多粘菌素耐药基因的鉴定和表达”。其中多粘菌素耐药基因相关前沿连续两年入选Top10热点前沿。2020年的蛋白质靶向降解相关前沿“小分子PROTACs对蛋白质的靶向降解”,是2019年热点前沿“诱导蛋白降解的小分子 PROTACs”的延续。肿瘤研究一直是历年来研究前沿的热门主题,每年都会涌现新的生长点,2020年肿瘤相关的热点前沿是“基于 MicroRNA的肿瘤治疗”。
  • 《中国科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基础科学研究工作情况》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3-27
    • 3月26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2018年第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工作情况。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和基础前沿领域科研人员代表在会上介绍了有关情况,并回答了媒体提问。 今年1月1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对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作出部署。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系统开展科研项目部署,在多个基础前沿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在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人才队伍培养引进、科研平台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系列进展。会上,中国科学院前沿局局长高鸿钧介绍了介绍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在基础科学、前沿科学研究方面的布局、思路、举措、成效,以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高鸿钧说,2017年,中国科学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了一大批重要原创成果。2018年新春伊始,中国科学院在重大原创成果方面再次取得了体细胞克隆猴等突破性进展。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近日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近年来的重大成果产出进入了‘井喷期’,一大批重大原创性成果、战略性技术与产品相继问世,我们在一些重要领域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某些前沿方向开始并行、领跑。” 高鸿钧表示,这种并行或者领跑主要体现在:一,在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新年贺词中,“量子计算机”和“海翼”号深海滑翔机两项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入选。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天眼、悟空、墨子3项成果的科学研究均已经取得很好的进展,“天眼”在首次试验中新发现6颗脉冲星,“悟空”获得世界上迄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线能谱,“墨子”号圆满完成三大既定科学目标。二,2017年,中国科学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2项,占全国34%,“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获一等奖,这是中国科学院5年内获得的第4项自然科学一等奖。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学院作为第一完成人或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90项,其中一等奖4项(全国共6项)。三,在两院院士评选出的“201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有6项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完成;在科技部发布的“2017年中国十大科学进展”中,有5项由中国科学院牵头或参与完成。四,在2017年汤森路透发布的第二届“全球最具创新力政府研究机构25强”中,中国科学院是我国唯一上榜的科教机构,居第11位。五,根据国际公认的衡量基础研究影响力的“自然指数”排行榜,中国科学院连续5年位列全球榜首。六,多位优秀科学家代表我国首次获得国际重要科技奖项,显示了我国科技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高鸿钧介绍说,为了能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的突破,中国科学院加强了B类先导专项、卓越创新中心、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等六大“抓手”的具体部署和落实。 B类先导专项侧重于瞄准新科技革命可能发生的方向和发展迅速的新型、交叉、前沿方向,取得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成果。2012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先后部署了三批B类先导专项,目前在研18项。2017年,量子通信、脑科学与智能技术、青藏高原、超导电子学和大气灰霾追因等首批5个专项已通过结题验收。除了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提升了国际影响力之外,B类先导专项更是充分发挥了先行先试的“先导”作用。 卓越创新中心是“率先行动”计划的“尖刀连”和“活力之源”。2014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启动建设了量子信息、青藏高原、粒子物理、脑与智能、凝聚态物理、分子科学等19个卓越中心,已有14个卓越中心顺利通过筹建期验收,其中量子信息卓越中心在2016年验收后转为创新研究院。按照“自然指数”排位,目前卓越中心均处于国际同类机构前列,引领学科前沿,真正担当了创新“尖刀连”的作用。 前沿科学计划是中国科学院为进一步持续稳定支持拔尖人才,从2016年开始部署的重要举措。中国科学院希望通过前沿科学计划的实施,为老、中、青三代拔尖科学家提供相对稳定的支持,使他们“坐得住冷板凳,敢啃硬骨头”,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产出更多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原创成果。前沿科学计划的实施得到全院科学家的热烈响应,目前已经支持了近600位拔尖科学家的创新研究工作。结合前沿科学计划的过程管理,前沿局组织科学家形成了一个跨所跨领域交叉碰撞的平台。该计划的实施在科技界引起了很好的响应,并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此外,高鸿钧还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在组织承担国家科技任务、统筹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加强科教融合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会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丁洪、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孙强分别介绍了“首次发现超导拓扑表面态”和“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的重要成果和研究工作。 新闻发布会由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