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绘就地热能产业发展新蓝图》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27
  • 省发改委近日发布的《山西省地热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十四五”时期,重点聚焦“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布局,推动地热能产业发展形成“一核引领、两极延伸、多点支撑”的产业布局,实现地热能开发利用高质量发展。

    一核引领,就是充分发挥太原市地热资源优势,抓住综改示范区、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太原榆次太谷城市核等建设契机,以地热能供暖(制冷)为核心,以研发创新和技术应用为引领,创新地热政策体系,培育综改示范区中深层地热能资源勘探开发—装备制造—监测运维一体化产业链,将太原市建设成为规模应用、多能互补、智慧供热能源低碳转型引领区,打造国内一流的地热能产业科技创新和生产制造基地,树立地热清洁取暖标杆示范,为全国地热能开发利用提供太原方案。

    两极延伸,就是以晋北和晋南为两极,聚焦地热能高效、科学和综合应用,规范地热能市场秩序,探索山西特色地热能开发利用整体解决方案。晋北以大同、朔州和忻州3市资源富集地区为重点,突出科研示范试验定位,构建中高温地热资源勘探—开发—利用—装备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模式,打造国家级地热能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大同依托天镇县、阳高县、云州区、浑源县等重点区域,探索大规模开发利用高温地热资源路径;以地热资源梯级开发利用为方向,努力打造集地热发电、供暖、养殖、疗养、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基地。朔州依托怀仁、应县等重点区域,推动城中村、城边村地热能供暖替代,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地热能应用,将地热资源特性与产业格局高度融合,为产业园区清洁替代提供代表性解决方案。忻州依托忻府区奇村、顿村、合索、定襄凤凰山、原平大营等温泉资源,形成集温泉康养、温泉旅游、地热供暖等综合利用发展格局,打造全国知名的特色文化旅游康养目的地。晋南以临汾和运城两市为重点,推进中深层地热能清洁取暖规模应用,全面提升浅层地热能在绿色建筑中应用比例,打造地热特色示范小镇,在优化产业链发展布局与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培育新的市场开发主体及产业链增长极。临汾以市区、曲沃县、洪洞县、襄汾县等重点区域为依托,推进“地热+工业余热”多能互补、“地热+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地热资源功能全面化、利用多样化、效益最大化,形成地热能产业共用共享、同利同惠的新格局。运城以盐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空港经济开发区、河津市黄河滩区现代农业产业园、闻喜县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域为依托,建设浅层地热能集群化利用示范区。

    多点支撑,就是在“一核两极”以外的其他市,结合地热资源条件,以“供暖、制冷、发电、温泉康养、农业种养殖、工业利用”六大地热能产业集群为核心,以示范项目为载体,以打造地热能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突破,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为全省地热能产业特色多元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 原文来源:https://newenergy.in-en.com/html/newenergy-2421177.s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地热能产业现状》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2-03
    • 中国地热能产业现状:潜力大,技术需要进一步革新。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拥有极大的市场,非常强悍的实力。我们同时也是一个能源大国,对于能源的需求量非常的大。   虽然咱们国家拥有很多的矿产资源能源的储量很大,但是每天也会消耗非常多的能源。所以我们对新能源的开发需求也很高,需要更多的清洁能源,满足可持续化发展。 那么什么样的能源可以称之为新能源呢?目前我们国家主要开发的新能源包含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核能,地热能。 目前发展的最好的应该是水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实际上最被低估的,极具潜力的就是地热能。 地热能这种新能源来自于地球深处,拥有非常大的潜力。地球内部的能源储量巨大,受限于目前的技术,开发的难度较高,所以发展的速度相对较慢。 虽然开发的难度高,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特别是在地热勘察和地热钻井技术不断发展,地热能产业的未来是值得期待的。 目前咱们国家的地热能发展现状也还可以,很多地区都在加大对这种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政策上面持续的扶持,在技术领域不断的开发。最重要的是加大了资金的投入,不断的有人才涌入这个行业,这样才能够全方位的发展。 地热能行业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应用方式相对单一,绝大多数地区主要还是把地热能用在温泉旅游开发上。实际上地热能这种新能源可以应用的地方还是非常多的。特别是在地热发电和第二供暖方面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不过受限于地热资源的限制,不是什么地方都能建造地热发电站的,只有高温的地热资源才能用于发电。 我们国家高温就地热田资源主要集中于青海西藏地区,这些地区非常要开发的潜力,需要更多有实力的机构去这些地区投资地热发电站。 总体来说地热产业绝对是一个非常朝阳的新兴行业,虽然目前产业不算大,发展的速度不算特别的快,但是很有潜力,而且有很多技术需要突破,需要更多的人投身到这个产业之中,为中国的地热能行业添砖加瓦。
  • 《借药博会东风 渭源县中医药产业再绘发展新蓝图》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8-29
    • 渭水两岸,平畴四野,药花绽放,五彩斑斓。8月24日至25日,在第五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期间,渭源县委、县政府特邀省内外中医药领域专家、中医药生产企业负责人赴渭源县开展中药材产业调研并召开中药材产业推介会,共谋发展良策、共讲发展故事。 8月24日下午,与会嘉宾深入渭水源药业科技有限公司、会川镇半阴坡有机当归基地,详细了解大健康药食同源产品研发和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 8月25日上午,渭源县举办中药材产业推介会。推介宣传了渭源县中药材产业暨“渭源药膳”品牌,介绍了渭源县GAP基地共建共享情况。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作了发言,多家企业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达成了多项合作意向。 渭源县委书记包世权表示,美丽的渭河源头有良好的政策支持、良好的产业基础、良好的发展愿景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渭源县将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助力广大企业家投资兴业、实现梦想,共同谱写合作共赢美好篇章。 渭源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被中国特产农学会命名为“中国党参之乡”和“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渭源县深入实施产业强县战略,打造“药薯畜游”四大产业集群,构建“四群八链”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集群发展,中药材产业日益成为富民强县的黄金产业和朝阳产业。 走进会川镇半阴坡有机当归基地,放眼望去,绿意盎然。一株株当归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宛如绿色的波浪,散发出幽幽的清香。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中药材与马铃薯两大特色产业交相辉映,共同绘就了渭源县乡村振兴的绚丽画卷。 2024年,渭源县锚定“打造国家级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实践区、全国道地中药材药源基地、全国中药精制饮片加工示范基地”的目标,加快推进全县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建成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子生产基地300亩、种苗生产基地2200亩,辐射带动全县中药材种子繁育田6000亩、种苗繁育田2.5万亩。建成300亩的有机中药材科研示范基地一处,在新寨镇、会川镇等8个乡镇建成有机中药材1万亩,在全县建成中药材万亩片带3个、千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6个12.3万亩,辐射带动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10个中药材趁鲜切车间加工中药材5142吨,带动加工大户500户。从中药材种子生产、种苗繁育,再到有机化种植、精深化加工、市场化营销,渭源县蹚出一条中药材高质量、高效率发展的新路子,中药材产业成为带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力引擎。 渭源县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高慧介绍:“渭源县具有长期发展中厚植的‘人和’优势。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形成了北参南归川芪的区域布局,当归、党参、黄芪、柴胡等15个品种形成了一定规模。全县中药材年均种植面积35达到万亩以上,中药材总产量达到12万吨,农民可支配收入的28.5%来自中药材产业。‘渭源白条党参’通过了地理标志认证,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同时,渭源县依托现代信息手段,在全省率先建立道地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了从产地到产品的全程闭环管理。在全县重点药材基地部署35台监控设备和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环境信息、土壤数据监控药材生长情况。全县中医药产品实现一品一码,消费者只需扫码就可追溯查看产品的全部信息,实现码上消费、放心消费。 随着中药材产业链的健全和完善,一批批中药材企业落地渭源,为中医药产业发展引来了一渠活水。 走进渭源县中医药产业园区,一座座现代化、标准化厂房鳞次栉比,各类基础服务设施不断改善,招商引资环境日趋优化。佛慈红日、天成药业、华庆堂等46家中医药企业加速生产,一片忙碌景象。 渭源县积极推行“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的闭环发展产业链条模式,推动中医药产业全链条发展。建成以渭源工业园为主的精深加工区、以会川工业园为主的精制饮片加工区、以专业村为主的产地初加工区,持续做强中药材产业品牌,全力创建省级中药材产业园。全县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到7万吨,中药材加工企业达到73家,省市级龙头企业17家,GMP认证企业30家,年加工中药材达6.5万吨,实现产值15.6亿元,市场交易量达到12万吨,交易额20.4亿元。“十四五”末,全县中医药产值预计迈向60亿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