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药博会东风 渭源县中医药产业再绘发展新蓝图》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 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8-29
  • 渭水两岸,平畴四野,药花绽放,五彩斑斓。8月24日至25日,在第五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期间,渭源县委、县政府特邀省内外中医药领域专家、中医药生产企业负责人赴渭源县开展中药材产业调研并召开中药材产业推介会,共谋发展良策、共讲发展故事。

    8月24日下午,与会嘉宾深入渭水源药业科技有限公司、会川镇半阴坡有机当归基地,详细了解大健康药食同源产品研发和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

    8月25日上午,渭源县举办中药材产业推介会。推介宣传了渭源县中药材产业暨“渭源药膳”品牌,介绍了渭源县GAP基地共建共享情况。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作了发言,多家企业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达成了多项合作意向。

    渭源县委书记包世权表示,美丽的渭河源头有良好的政策支持、良好的产业基础、良好的发展愿景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渭源县将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助力广大企业家投资兴业、实现梦想,共同谱写合作共赢美好篇章。

    渭源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被中国特产农学会命名为“中国党参之乡”和“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渭源县深入实施产业强县战略,打造“药薯畜游”四大产业集群,构建“四群八链”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集群发展,中药材产业日益成为富民强县的黄金产业和朝阳产业。

    走进会川镇半阴坡有机当归基地,放眼望去,绿意盎然。一株株当归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宛如绿色的波浪,散发出幽幽的清香。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中药材与马铃薯两大特色产业交相辉映,共同绘就了渭源县乡村振兴的绚丽画卷。

    2024年,渭源县锚定“打造国家级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实践区、全国道地中药材药源基地、全国中药精制饮片加工示范基地”的目标,加快推进全县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建成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子生产基地300亩、种苗生产基地2200亩,辐射带动全县中药材种子繁育田6000亩、种苗繁育田2.5万亩。建成300亩的有机中药材科研示范基地一处,在新寨镇、会川镇等8个乡镇建成有机中药材1万亩,在全县建成中药材万亩片带3个、千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6个12.3万亩,辐射带动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10个中药材趁鲜切车间加工中药材5142吨,带动加工大户500户。从中药材种子生产、种苗繁育,再到有机化种植、精深化加工、市场化营销,渭源县蹚出一条中药材高质量、高效率发展的新路子,中药材产业成为带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力引擎。

    渭源县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高慧介绍:“渭源县具有长期发展中厚植的‘人和’优势。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形成了北参南归川芪的区域布局,当归、党参、黄芪、柴胡等15个品种形成了一定规模。全县中药材年均种植面积35达到万亩以上,中药材总产量达到12万吨,农民可支配收入的28.5%来自中药材产业。‘渭源白条党参’通过了地理标志认证,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同时,渭源县依托现代信息手段,在全省率先建立道地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了从产地到产品的全程闭环管理。在全县重点药材基地部署35台监控设备和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环境信息、土壤数据监控药材生长情况。全县中医药产品实现一品一码,消费者只需扫码就可追溯查看产品的全部信息,实现码上消费、放心消费。

    随着中药材产业链的健全和完善,一批批中药材企业落地渭源,为中医药产业发展引来了一渠活水。

    走进渭源县中医药产业园区,一座座现代化、标准化厂房鳞次栉比,各类基础服务设施不断改善,招商引资环境日趋优化。佛慈红日、天成药业、华庆堂等46家中医药企业加速生产,一片忙碌景象。

    渭源县积极推行“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的闭环发展产业链条模式,推动中医药产业全链条发展。建成以渭源工业园为主的精深加工区、以会川工业园为主的精制饮片加工区、以专业村为主的产地初加工区,持续做强中药材产业品牌,全力创建省级中药材产业园。全县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到7万吨,中药材加工企业达到73家,省市级龙头企业17家,GMP认证企业30家,年加工中药材达6.5万吨,实现产值15.6亿元,市场交易量达到12万吨,交易额20.4亿元。“十四五”末,全县中医药产值预计迈向60亿级。

  • 原文来源:https://www.zyctd.com/zixun/204/1062890.html
相关报告
  • 《创新推动中医药传承发展》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服务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2-17
    •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中医药传承创新是实现中医药全面振兴发展的重大工程,也是广大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守正创新,传承精华。她勇挑中医药传承创新使命,聚焦中药创新研发的关键环节,构建了中医药特色的临床评价关键技术标准体系,励志推动我国中药自主研发水平从“跟随者”成为“领跑者”;她仁心践行济世情怀,聚焦临床专业解决医学难题,推动中医药解决临床重大问题的高级别循证证据的产生和推广应用;她立德树人为国育才,培养和造就中医药创新人才,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新力量。她就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西苑医院临床药理所主任医师高蕊。 高蕊集聚医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于一身,多年来致力于创新推动我国中医药创新研发和中医药临床循证评价研究,以此推动中药产业发展和行业临床诊疗水平提高。现如今,她有着诸多响亮的“名头”:国家中医局中药临床药理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药监局中药临床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药品注册审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名老中医传承人、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 创新中药新药研发技术 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 长期以来,高蕊一直致力于中药创新研发与临床评价、中医药标准化等相关工作。 中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中国特色战略性产业,加快研发、加速转化是打造“中医药创新强国路”的必然要求。鉴于此,高蕊作为药监局中药临床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十余年来重点针对中药创新研发与临床评价关键环节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技术攻关,为中药研发和监管提供了系列技术服务。她主持了国家科技部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课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课题、国家行业专项课题、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中药监管科学研究课题、中医药标准化专项经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达十余项,参与过多项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撰写,为国家药品监管及政策制定提供技术服务;指导百余项中药上市前与上市后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与管理,推动行业中药新药研发和高级别循证证据的产生;带领团队搭建了符合国际规范的国家级重点研究平台,支撑我国16个中药新药/医疗器械的上市,推动了中医药产业的进步和发展。 中医药标准化与国际化是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为此,高蕊积极投身于中医药临床研究标准化建设,构建了符合国际共识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控制体系,带领团队研制了中医临床研究领域首个国际标准,为推动中医药临床研究数据的国际共享起到示范作用。依托国家重点专项、国家局专项等项目,推动中医药成果转化,将中医原创理论转化为最佳临床实践,牵头制订中医药临床研究领域标准/临床指南23项,标准范围涵盖了中医药临床研究设计、实施、评价的关键环节,主编专著6部,先后发表论文244篇,其中SCI 39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其余省部级奖励4项。对中医药标准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团队正在编制起草国家标准1项、团体标准5项,高蕊透露说,这些标准的建立对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质量,构建体现中医特色的评价体系都有重要的意义。在国家标准《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控制规范》起草过程中,她和团队参照国际药物临床研究质量控制最新方法与理念,严格遵循国家相关管理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文件框架,同时充分考虑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独特性及行业现状,以期为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质量控制过程提供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在团体标准《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技术规范》中,高蕊团队针对中医证候临床评价的困境,结合中医药特点、疗效评价方法和量表构建方法最新研究成果,开展中医证候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和规范的编制工作,旨在引导规范、高效地制定证候疗效评价量表和评价方法,推动证候疗效评价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正在编制的团体标准《中成药合理用药指南编制通则》的同时,可促进中成药合理用药指南制定/修订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同时规范证候类中成药临床使用的管理路径、制定标准化的用药指南,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应用中成药;另外,正在编制团体标准《中医临床研究术语编码》,旨在建立符合中医学特色的中医术语编码体系,并建立部分中医学术语与现有MedDRA术语的关联性,以期促进中西医沟通,推动中医药研究数据的国际共享,提高数据编码分析的质量与效率、助力中药的安全性监管,为建设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奠定术语标准基础。 突破临床难题 促进成果转让 医者仁心,作为全国临床优秀人才,高蕊聚焦临床难题,攻坚克难,为患者和社会带来了福祉和希望。在内分泌疾病的临床诊疗中,她聚焦内分泌系统重大问题,寻求中医药解决方案,特别是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基于核心病机的演变,出了从预防到治疗一体化的解决方案,筛选行业有一定人用经验和研究基础的系列诊疗技术,开展高质量循证评价研究,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负责人,带领团队的研究成果,为中医药治疗世界难题的临床重大疾病提供了中医药解决方案。 分享成果,共享健康。高蕊仁心大爱,自身践行科技推动产业发展的道路,遵循临床科研问题来自临床、研究结果回馈临床的原则,倡导临床实践、循证评价、成果转化一体化研究思路。自身也基于以上研究理念,临床实践与现代药理相结合,完成了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处方筛选,临床和实验研究验证了该处方在改善血脂和抑制斑块进展方面的有效性和作用机制。 立德树人为国育才 推动中医传承发展 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在高蕊看来,中医药行业急需临床科研型人才。为此,她立足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需要,加快了人才培养的步伐。除了传、帮、带常规培养模式,还通过连续十余年举办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高峰论坛等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培养了数万临床评价人才。多年来,高蕊培养硕、博研究生30余人,博士后10人, “全国导师制”卫生青年骨干人才培养1人。 守中医之正,创中医之新。在中医传承发展的路上,高蕊表示将不断夯实中医学的传统特色,力求创新,推动中医药标准化与国际化建设,为我国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文/张霞)
  • 《抚顺市加快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0-08
    • 日前,抚顺市顺城区北站广场中医夜市热闹非凡。以中药材为原料制作的茶饮、明目饮、酸梅汤、紫苏饮,兼顾美味和养生功效,受到众多年轻人的喜爱。“随着年轻人对中医的逐渐认可,中医文化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与发展。”在夜市开展中医药服务活动的顺城区中医院院长唐文元表示,这种形式让中医以更加亲民、更加生活化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不仅满足了现代人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也为中医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途径。 培育中医药发展新业态 为更好地弘扬中医药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中医药服务需求,今年全市组织开展了百场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把中医药文化与时下流行的夜市文化巧妙结合,创新传播方式,开辟了弘扬中医文化新途径。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等宣传活动,并发挥中医药宣教基地、中医药健康知识角作用,不断优化中医药文化产品供给,为群众带来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体验,将中医药健康知识、中医药保健服务送到民众身边,营造全社会了解中医、使用中医、热爱中医的良好氛围。 让基层中医馆从“有”向“优”迈进 为了让基层中医馆从“有”向“优”迈进,让中医药更加广泛深度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抚顺市通过持续加强以公立中医医院为龙头,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基础,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科室为骨干,民营中医院、中医门诊部、诊所等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着力提升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持续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目前,抚顺市全部公立综合医院及市肿瘤医院、市眼病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专科医院均设置中医科室,面向广大群众开展各具特色的中医药服务,协同推进中西医发展。全市已建设标准化中医馆71家,2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家乡镇卫生院均建有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实现了中医馆全覆盖。全市共计7个中医专科获评省级中医重点专科,评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 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 抚顺市十分注重师承教育和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持续推动中医药优质资源下沉、共享,深化三级中医医院对口帮扶,加强县级中医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培训指导,发挥县级中医医院在县域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康复、人才培养、适宜技术推广和中医药健康宣教中的龙头作用。 抚顺市现有省名中医2人,省优秀中医人才4人,“抚顺英才计划”医学名家1人,“抚顺市名老中医”8人,抚顺市“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中医药骨干人才”14人。另有,国医大师田维柱,省名中医殷东风、卢秉久、海英等教授的传承工作室或工作站落户抚顺市中医医院,通过带徒、出诊等方式,显著提升抚顺市中医药人才的中医诊疗水平,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全链条推进中药产业发展 抚顺市立足生态优势,全链条推进中药产业发展,精准规划布局中药材产业,推进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积极支持清原满族自治县中医药健康产业先导区建设,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上下游知名企业参加龙胆节,分享行业成熟经验、市场动态、市场需求,确立道地药材品牌地位,储备中医药健康产业项目,开展中医药三产融合。清原、新宾两县已获评省食药监局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规范化试点县,清原龙胆草、新宾辽细辛、西洋参获得辽宁省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规范化试点品种,先导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抚顺市正在组织申报辽宁省中医药健康旅游和养老服务基地,推动全市中医药健康旅游和养老服务提质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