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测量方法延长电池寿命并提高电池安全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8-04
  • 强大且安全的电池是电动汽车成功的关键要素。因此,测量电池的容量和状态至关重要。阻抗谱法是获取更多信息的测量方法。阻抗本身无法直接测量,而是通过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计算得出。阻抗提供有关电池荷电状态 (SoC) 的信息,并有助于推断其健康状况(SoH,即电池内部状况,包括正极、负极和电解质的位置)或其安全状态。

    收集所有必要数据需要耗时的测量和分析方法。此外,迄今为止,阻抗测量只能在静止状态下进行。通常需要长达 20 分钟才能获得表征电池所需的数据。

    在 Fabio La Mantia 的领导下,弗劳恩霍夫 IFAM 的研究人员进一步开发了这种方法。现在,动态阻抗谱技术首次能够计算电池在运行过程中的状态测量值,并实时提供数据。

    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的信息远不止简单的充电容量或剩余工作时间数据。它能够提供电池内部状态的详细、准确和深入描述。这也能让我们预测单个电池的潜在寿命。

    虽然现有的电池充电状态显示器(例如,集成在电动汽车的车载电子设备中)也会在使用过程中持续进行测量,但它们提供的信息较少,响应速度较慢,而且不太准确。

    “首先,动态阻抗谱技术为优化电池管理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从而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它也为这些电池在安全关键型应用领域的应用铺平了道路。”该项目负责人Hermann Pleteit解释道。

    高分辨率测量方法和直接分析

    在这种创新方法中,放电或充电电流与多频测试信号叠加。不同的频率使得能够推断电池内部某些组件或过程的状态。电流和电压的响应信号每秒测量高达一百万次。所有来自高分辨率测量方法的数据都会流入同时运行的数据处理系统。软件程序利用这些信息计算阻抗值的演变,然后推断相关电池单元的状态。

    为了在高分辨率测量产生海量数据的情况下实时获得结果,弗劳恩霍夫的研究人员设计了另一个巧妙的技巧。“我们开发了算法,可以在分析之前显著减少数据量,同时又不丢失相关信息,”Pleteit 说道。与这些进展相一致,通过阻抗谱法实时控制电池状态的各个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快速关闭过热的电池

    例如,电池管理系统可以利用阻抗数据,在行驶过程中立即记录某个电池单元局部过热的情况。然后,系统会直接关闭该电池单元或降低功率。这消除了对传统温度传感器的需求,因为这些传感器通常放置在电池单元外部,因此会延迟记录热问题。到那时,通常为时已晚,无法防止电池单元受损。

    电动汽车充电器也有一些优势。例如,这项技术可以用来决定是选择超快速充电还是较慢但能减少电池磨损的充电方式。在休息站的短暂停留期间,电池管理系统会快速为电池充电,同时确保不会出现危险的温度峰值,并且内部组件不会承受过度压力。如果车辆插入充电器几个小时,管理系统会以较慢的速度为电池充电,以减少磨损并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可再生能源和航空应用

    风能或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供应商需要通过储能来补偿电力生产的波动,而借助弗劳恩霍夫技术,他们可以获得稳定的电池模块系统,并可随时进行控制。

    实时监控电池状态甚至有望在未来安全关键场景中实现应用。“例如,这类系统可以用于环保型电动飞机。这个市场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航运业也对这项技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Pleteit 说道。

    阻抗谱法不仅适用于目前常见的锂离子电池,还可以应用于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或任何其他未来技术。

  • 原文来源:https://www.wedoany.com/innovation/19394.html
相关报告
  • 《新材料可延长植入式电池寿命50%》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11-11
    • 不可充电电池(原电池)依然在许多重要用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例如起搏器等植入式医疗设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对能量输送具有活性的材料,代替传统的非活性电池电解质,以提高原电池的能量密度。在给定的功率或能量容量下,新方法可使电池使用寿命增加50%,或相应地减小尺寸和重量,同时还能提高安全性,而成本几乎没有增加。该研究发表在最近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杂志上。   更换心脏起搏器或其他医疗植入物中的电池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因此延长电池寿命可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之所以在此类重要设备中使用原电池,因为在给定尺寸和重量的情况下,原电池可提供大约3倍于可充电电池的能量。   研究团队创新的关键是一种新型电解质。使用一种新的液态氟化化合物,他们发现可将阴极和电解质的一些功能结合在一种化合物中,这可减轻典型原电池的大部分重量。   研究人员解释说,除了这种新化合物之外,还有其他材料理论上可在高容量电池中发挥类似的阴极电解液作用,但这些材料的固有电压较低,与传统起搏器用CFx电池中的电压不匹配。因为电池的总输出不能超过两种电极材料中较小的那个,额外的容量会因为电压不匹配而浪费掉。但是对于这种氟化液体新材料,其主要优点之一是它们的电压与CFx的电压非常一致。   在传统CFx电池中,液体电解质必不可少。但是,这些电解质实际上是化学惰性的,构成电池重量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大约50%的电池关键部件(主要是电解质)是非活性材料。但在采用氟化阴极材料的新设计中,自重可减少到20%左右。   新电池还作了安全改进,使用了无毒和不具腐蚀性的阴极电解液材料。初步测试表明,其保质期超过一年,这是原电池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新材料的另一大优势是它能很容易地集成到现有电池的制造工艺中,使用新材料的电池成本也与现有电池相当。
  • 《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要与安全性平衡》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7-16
    •  5月4日,杭州九堡客运中心门口,一辆正在行驶的面包车发生自燃。5月8日,郑州日产帅客EV在东莞某充电站自燃,致使多车严重损毁。6月5日,一辆江铃易至EX5在湖州长兴某小区发生自燃。6月22日,一辆欧拉iQ在保定市瑞兴路的国家电网充电站内自燃。6月28日,杭州余杭盛奥西溪铭座地下车库发生一起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   “5月以来,电动汽车安全事故频发、‘火烧连营’。”原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动力电池实验室主任、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王子冬坦言,目前电动汽车自燃事故还不能“归零”,给新能源汽车推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在近日举行的“动力电池安全设计及防护技术线上研讨会”上,王子冬反复强调,对电动汽车安全要有正确认识,在目前电池起火原因尚不明晰的情况下,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要与安全性寻求平衡优化。   电池自燃的根本原因是内部短路   “‘高温炎热的夏天更容易起火’的说法并不正确。”王子冬指出,从各个月份的电动汽车起火事件分布情况来看,除了12月的数量略少之外,其余各个月份都有超过4起严重起火事故,其中5、6月和11月是两个高峰期,这表明电动汽车起火事故在全气候条件下均易发生。   王子冬认为,电动汽车安全事故主要由动力电池热失控引起,但热失控仅是结果,其原因错综复杂。“现在电动汽车普遍配置了热管理系统,电池不太容易因为单一的热滥用而触发热失控。”他表示,解决电池安全问题,还要从更为复杂的角度对其诱因进行全面分析。   “说起热失控,一般都指向了电芯的热失控。”王子冬强调,这一观点很片面,电芯热失控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其他原因引起的热失控,比如,电池包内部的低压线束起火,局部高电阻导致高压线路升温、不合理的充电和维护方法等,“在电池包内没有相应的防护措施时,火势难以控制,形成热失控和蔓延,最终导致电芯起火,从而产生电芯热失控的假象。”   “车企在理解热失控时也经常感到困惑,因为当前电池热失控的定义或研究都是以电芯来设计的。”王子冬坦言,以电芯先入为主的思路,不利于实际工作中开展热失控的防护。   厘清电池包的热失控要回归本源,即“热”上。王子冬进一步说明,电池包热源来自多个方面:周围外界物体的热;短路或线路中高温电阻、电芯内阻电流作用产生热;过充或是低电压、大电流产生电化学反应产生热;正负极材料与氧气产生化学反应,以及气体膨胀都会产生热。   在王子冬看来,引发电池自燃的根本原因是内部短路。“加工制备时混入的金属杂质或产生的极片毛刺、电滥用、电解液浸泡不均等引发的局部析锂,都有可能划破电池隔膜,引发微小的内部短路。”王子冬称,这种微小的短路并不易被察觉会在电池内部持续产热,当热量堆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电池热失控,致使电池起火。   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性成反比   王子冬进一步表示,近几年电动汽车安全事故呈现出一定趋势。“电动客车起火频次和占比逐年减少,而乘用车起火频次和占比总体上在上升,三元电池的使用是一个原因。”王子冬坦言,盲目追求高能量密度是问题的焦点,如何在高能量密度与提高安全性之间取得平衡,是当前业内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各动力电池企业在不遗余力地创新。2019年9月,宁德时代推出了全新的CTP方案,改变了原有的电芯—模组—电池包结构,电芯直接集成到电池包。据了解,北汽EU5成为首款搭载该电池的车型,该电池包体积利用率提高了15%—20%,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至200Wh/kg,大幅降低了动力电池的制造成本。特斯拉、蜂巢能源均对CTP技术进行了布局。   比亚迪今年也重磅推出了刀片电池,设计上取消了纵梁、横梁,以电芯作为电池包结构的支撑件,使其体积能量密度从普通电池包的251Wh/L提高至332Wh/L。   “上述新技术没有隔离墙,这就要求电池确保万无一失,但目前还做不到。”王子冬直言,目前还没有真正弄清楚锂电池的着火原因、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什么场景会出问题。“为了降低成本、多带电池,直接取消模组的做法值得商榷,有相当大的风险。”在他看来,理论上,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性成反比。动力锂电池成组时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是安全和使用寿命,其影响因素除了电池自身工艺性和产品质量外,充电的安全性和热管理技术也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完善这两项技术,电池的安全性和长寿命循环就无法得到保证。   为应对动力电池自燃事故的发生,很多企业都在研究BMS(电池管理系统)。“如果电池受到外部影响,目前的BMS基本能够起到防护作用,但如果是电池内部出现问题,一般的BMS就不太管用了。”王子冬建议,BMS研究的重点应该在电芯的检测和事故前的监控上,BMS不能是“事后诸葛亮”。   电池设计要从整体系统优化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安全事故集中在充电环节。王子冬指出,正常充电过程中引发的电池起火事故正逐年上升,其中有充电设备故障引起的,也有电池过充引发的。实际上,电动汽车在停止状态下也会自燃,这对电池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在运行过程中,在断电状态下也要对电池进行有效监管和防护。“断电后的监护,目前还是盲点。”   王子冬进一步表示,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上升和充电桩建设速度的加快,对充电方法和充电设施进行更加规范化的管理,对充电电池组进行有效的状态检测,十分重要。   目前,行业正致力于大功率直流快充的技术攻坚。王子冬提醒,快充对动力电池的要求很高,与之相伴的是,如何减小电池组在快充过程中单体电池之间的差异问题。“要实现快充,就必须在其它方面做出牺牲。”王子冬解释,快充会在锂离子电池内部产生大量热量,过高的温度会破坏负极材料的粘接性能,从而导致负极活性物质的脱离,使电池可逆容量快速衰降、电池性能劣化,严重影响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   王子冬表示,行业已经在减小电池级片的厚度、改变电池结构,以及选择更合适快充的材料等方面进行调整。不过,这些都将增加动力电池的生产成本,电池设计需从整体角度进行系统优化。